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深圳加快推进高质量文化强市建设

0
分享至

吕绍刚 王星 刘森君

5月9日至12日,深圳首部原创歌剧《先行者》在深圳大剧院连续演出4天,拉开2024新一轮巡演的序幕。同一周末,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时隔一年重返浙江宁波,连演3晚,观众热情不减。

近年来,深圳涌现出以舞剧《咏春》《深AI你》、歌剧《先行者》等为代表的一批文艺精品,彰显出这座城市蓬勃的文化创造力。

当前,深圳正加快推进高质量文化强市建设,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跑出建设“城市文明典范”的加速度。

文化生活“有滋有味”

今年1月,深圳歌剧院“海之光”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8年12月竣工验收。作为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首,深圳歌剧院将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平台、世界级高标准艺术殿堂和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化地标是城市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具象载体,也寄托着市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

2023年,深圳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1万平方米。目前,1800家各类图书馆(室)、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遍布全市,让“十分钟文化圈”便捷可达。

城市文化地标不断成长,市民文化热情日渐攀升。近年来,深圳博物馆、美术馆个个展览不断,演唱会、音乐节总是“一票难求”。

在刚刚喜提“鲁班奖”的光明区文化艺术中心,“2024光鸣艺术节”正在进行。5个月的时间里,国内艺术名家将带来32台44场文艺盛宴,让市民观众大饱眼福。

同样备受欢迎的,还有各级文化馆推出的公益培训课程。基础声乐、非遗手作、VR技术培训……“每次都‘秒没’,比春运还紧张!”定好闹钟,蹲点抢课,深圳市民张女士说,“放松的同时学点技能,给自己‘充充电’。”

文化从不止于舞台,不囿于场馆。多元多维的文化艺术活动,早已在深圳的城市角落、公共空间“遍地开花”。

不久前,宝安滨海廊桥化身“非遗长廊”,展出宝安区与对口协作城市八地的86项非遗。粤剧、扁担舞、提线木偶等表演在小剧场轮番上演。孩子们在市集里尝试草编、缠花,学习各地非遗手工艺。

华强北街头公益钢琴琴声悠扬,民谣音乐会在东门商圈唱响……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满足了深圳市民对诗意栖居的想象。

2023年,深圳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超7万场次,平均每天超190场次,包括小草音乐节、光明大讲堂等文艺、阅读活动8000余场,舞剧、音乐剧等高品质演出150场,“非遗在社区”等传统文化活动476场等。

人文经济“共生共荣”

智能AI绘图为服装、鞋包设计提供灵感、提高效率;数字虚拟人VIVI动作流畅,反应敏捷;透明显示屏画质清晰,为空间穿上“数字外衣”……

2024深港澳数字设计三城展上,来自深圳的数字创意设计脑洞大开、互动感强,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驻足。

以科技创新、创意设计等为抓手,年轻的深圳逐渐摸索出一条文化产业特色发展之路。

深圳东北部,一条绵延46公里、总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带状产业集聚区,串联起34个文化产业集聚空间、1.5万家文化企业,以及超25万名文化产业从业人员。

这里是全国首个数字创意全产业链集聚区——深圳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我们以硬件为主导点、软件为增长点、数字创意为特色点,壮大辖区文化产业。”龙岗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深圳抢抓风口,积极培育壮大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影石360全景相机、绘王数位屏,动画IP“狐妖小红娘”“奶龙”等深圳出品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在国内国际市场斩获了不俗成绩。根据规划,到2025年,深圳数字创意产业增加值将突破1000亿元。

传统文化产业也主动拥抱新技术,探索新模式,焕发新的活力。

罗湖水贝以创意设计赋能黄金珠宝产业,不定期举行珠宝设计大赛、国际珠宝峰会、国潮文化珠宝展等活动,并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搭建黄金珠宝辅助设计平台,提高产业附加值。

大鹏新区不断丰富文旅融合新业态。山海间,帆船、潜水、徒步等运动户外市场火热;星空下,观星、露营等点亮“暗夜经济”。优越资源,吸引婚庆旅拍、影视文化等企业抢滩落户。

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文博会20年来的持续带动作用。2004年,首届文博会举办时,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16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4%左右。2023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2750亿元,增长近17倍,占全市GDP比重8%左右。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努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贡献度。”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国际交流“出圈出彩”

近日,巴黎奥运会首场无人机秀举行。来自深圳龙岗的无人机企业高巨创新,以800架无人机编队表演秀,展出奥运火炬、帆船、橄榄树等造型,让“科技+烟花”点亮法国马赛的夜空。

在无人机演艺创新的赛道上,高巨创新近年来在全球300多个城市,呈现了数千场无人机编队表演。凭借创意和技术的结合,在全球细分赛道里脱颖而出。

不止无人机表演秀,越来越多的深圳文化产品走出国门。

方特动漫的原创作品出口覆盖美、德、法、加等130多国,让“熊出没”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动画品牌;内容出海发行机构雅文传播大力推动视听内容出海,开设10多种语言服务,海外内容月播放量超30亿次。

2023年9月,舞剧《咏春》在新加坡连演4场,场场叫好又叫座,吸引40多个国家的使节和外交官到场观看。

一场场精彩演出,讲述了一段颇具感染力的“深圳故事”“中国故事”。“文化是一种温和的国与国交流的方式。”不少海外观众十分看好《咏春》出海的意义。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兼容并包、多元并蓄,积极以文化链接世界。

2023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汇聚了超30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组前来展演,59场演出场场爆满。数月后,深圳交响乐团奔赴英国多个城市巡演,8场音乐会备受好评。

文博会“一带一路”馆,俄罗斯、印度、保加利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多次参展,在深圳展示其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创意等项目及产品,深圳也借此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介文化与旅游产品。

“通过深圳,我们读懂中国;通过深圳故事,我们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读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表示,深圳将着力打造新时代国际传播典范、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典范,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金台资讯
人民网官方网易号
1102568文章数 19837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