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袖周总理,历来被称为“最专一的男人”,他和邓颖超的爱情故事,更是被传为美谈。
然而,年少时的周总理,也曾有过一次成为“乘龙快婿”的机会。
南开中学校董严修欲将其女嫁与周总理,但周总理却婉拒了。
令人惊讶的是,严修非但没生气,还为周总理做了一件事,令其感激不已。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严修又为周总理做了什么事呢?
伯乐识才 提亲被拒
1916年5月的一天,南开中学的校园内,一场特殊的作文比赛正在紧张的进行着。之所以说是“特殊”,是因为这次作文比赛的选题很固定,是校董严修亲自指定的。他希望通过同学们对国家时局的看法,来揣测青年一代是否拥有报国之志。
为防止比赛过程中有人抄袭,又为了保持比赛的公正性,校方规定各班国文老师在收完作文后,要严格将每个学生的姓名密封。很快,学生们的作文陆陆续续地被收了上来,但严修却始终没看到一份令他满意的,大多洋洋洒洒之语。直到那一天,周总理的作文被送了过来。
“优者胜,劣者败。强有力者统一部分之人民而驾驭之;庸愚者慑服于权威之下,无敢或动;暴烈者不甘居受治之地位,思起以代。于是相动以干戈,相搏以血肉,胜者得存,仆者继起,辗转相寻,有争无已。呜呼!芸芸众生,相率以入此潮流中,争生死存亡之道者夥矣!”
严修一口气就读完了这篇千余字的《诚能动物论》,看得直赞不绝口。对于这篇文章的作者周恩来,严修一点也不陌生,他可是学校里人尽皆知的优等生。虽然是个来自南方的穷小子,但文采却远超众人之上。而周总理进入南开读书,当中也曾有过这样一段妙谈。
前排中间者为严修
南开中学是当时天津榜上有名的名校,别看建校的时间不长,但却是全国各地的权贵最向往的教育圣地。每一年,不知有多少豪绅权贵挤破头皮的想进入南开中学读书,一方面是为了让子女接受新式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冲着这所学校的创办人严修来的。
严修原来曾在清朝的翰林院供职多年,是光绪帝尤为器重的知识分子。当年清朝大兴新政,严修为了改变中国的教育制度,便一手创办了南开中学。学校里既有国学,还有数学和英语,这也难倒了很多来报考的学生。但是,周总理却阴差阳错的考上了。
然而,周总理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南开大学。他15岁那年,由于四伯父工作调动的关系,跟着四伯父一同来到了天津。周总理也听闻了南开的大名,本着试试水的心态参加了招生考试,没想到竟真的考上了。这本该是件好事,但周总理却有些愁眉不展。
原来,周总理的四伯父薪水微薄,并不足以帮他支付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万幸南开大学主动帮周总理提供了兼职,这才让周总理顺利入学。学校里,周总理的各门功课始终名列前茅,课余时,他还会和同学们演话剧,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的井然有序。
严修
早在这次作文比赛前,严修就听闻了周总理的好口碑,虽然他不怎么和周总理见面,但老师们逢他总会忍不住夸赞周总理。一来二去之下,从来不干涉教学工作的严修,也开始愈发关注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
严修知道周总理家境困难,唯一在天津的亲人就是四伯父,日子过的并不如意。入学第一年的所有费用,几乎都是周总理靠着抄讲义、刻蜡板慢慢积攒起来的,完全自力更生。于是为了帮助周总理,严修破例在第二年为他免除了学杂费。这下,周总理总算能专心学习了。
周总理很感激校方对他的优待,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他也开始积极组织学生活动。周总理创办了一个名叫“敬业乐群会”的学生组织,里面的成员都是和周总理一样热心国事的进步青年。此外,周总理还创办了杂志《敬业》。但校内创办的杂志,要如何让它火遍全国呢?
周总理思来想去,决定冒一次险,请校董严修为杂志题词。这可并不是件容易事,要知道,严修在国内可是学术界的名流,权贵们尚且不能请得动,周总理这种外地来的穷小子就更行不通了。但严修得知后不仅没拒绝,反而还很痛快的为报刊题词“含英咀华”。
再后来,作文比赛中周总理的表现,更是让严修极为赞赏,直呼他是“宰相之才”。对于这个长期位列全校第一名的好学生,严修是越看越喜欢,而这一切也被他的长子严志崇看在眼中。熟知父亲心思的严志崇,趁机向父亲提议,将六妹严智安嫁给周总理为妻。
严智安时年16岁,和周总理一样是思想先进的女青年,眼下正在北京读书。严修听了也很赞成,便向周总理提出了想让他和爱女结婚的想法。但是,面对这个人人眼红、能够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18岁的周总理却选择了婉拒。多年后,他给出了拒绝这门亲事的原因:
年轻时的周总理
“我只是个穷学生,如若真的和严家结亲,届时我的前途定将受到严家支配。”
事实确实如此,周总理志向宏远,心思都在救亡图存的政治抱负上,自然无心于儿女情长。而且在他看来,婚姻这种事尤其慎重,即便对方家境对自己的事业和学业有益,也不能草率的走到一起。毕竟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纵使好处再多,也终归是败絮其中的。
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
严修也没有强迫周总理,更没有因此事对他心存芥蒂,而是一如既往的帮助着他。周总理高分从南开中学毕业后,报考了日本的官费学校。南开中学那时还没有大学部,而且周总理家贫,实在也没有钱去读国内的好大学。就这样,周总理开始了异国求学之路。
资助爱徒 从一而终
在日本读书期间,周总理刻苦学习,还为此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他每天有十几个小时都用于学功课,休息和吃饭的时间少之又少。周总理本想在日本努力深造,但日本当局对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歧视,让他无法安心读书。于是,他果断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学业进展不顺,周总理便和一众中国学生走上日本街头,参与留学生爱国运动。这严重触怒了日本当局,周总理也被列为了“危险分子”。周总理意识到他无法再继续留在日本,恰好此时严修也寄来信件,邀请周总理回南开大学就读。周总理大喜,当即作诗一首: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突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1919年3月,周总理离开日本,回到了天津的母校。这时,苏俄共产主义和“科学民主”新思想的春风刚刚吹入国内,势头正盛。先进思想的引领下,周总理和同学们也顺势而上成立了“觉悟社”,并作为组织者参与了天津学生运动。没成想,竟遭到了北洋军警的逮捕。
得知周总理被捕的严修心急如焚,亲自出马搭救这位爱徒。两个月后,22岁的周总理被保释出狱。然而,由于周总理有牢狱经历,南开大学没法再继续容纳他,只能忍痛将其开除。严修因此备受外界指责,称他是“迂腐老文人”。但事实上,严修并没有放弃周总理。
1920年天津学运失败后,周总理为了寻求革命先知,决心去欧洲留学。严修获悉后,以个人名义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奖学金,专门资助去欧洲留学的优秀学子。当时入选的人员名单里,就有周总理的名字。据说严修还专门给英国公使顾维钧写信,托他多帮自己照顾周总理。
年轻时的周总理
当然,严修不单是委托其他人帮忙,他自己也尽了不少心力。知晓周总理留学在外,日常生活花销是个大问题,即便学费无需他费心,但吃饭住宿却全要靠自己。为此,严修特地在自家账目上为周总理单开了个户头,每半年给他寄去一笔钱,这一坚持就是整整四年。
但让严修始料未及的是,周总理最后并未按他所期待的那样去政府工作,而是在法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艰险的革命道路。在当时思想尚且保守的天津学界,这一举动引起了很大非议,南开校董们甚至集体要求严修停止对周总理的资助。然而,严修却淡然说道:
“人各有志,恩来愿意参加革命,那是他个人的决定,我无权干涉他的选择。但是,这不代表我要和他划清界限,资助的事我今后仍会做下去的。”
也多亏了严修的资助,周总理等在法国的共产党人才能将革命开展起来。后来周总理归国后,和毛主席等人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促成了新中国的建立。多年以后,周总理在西花厅同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会面。看着严修的照片,周总理眼含热泪的感慨道:
“当年我在欧洲,很多人都对严老先生说‘不要再资助周恩来了’,他已经加入了共产党。但是老先生对他们讲‘人各有志’,这话是颇有见识的。他是清朝的官,却能说出这种通透的话,我对他很是感激。”
严修和周总理,可谓是民国时期的“伯乐和千里马”现实版。严修始终将周总理视为自己最器重的爱徒,即便他拒绝了自己提出的亲事,即便他最后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份惜才之情从未改变。唯一遗憾的是,周总理对恩师的无限感激,病逝于1929年的严老,再也听不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