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毛主席得知贺子珍回国,立即致电东北局:请对贺子珍母女予以照顾

0
分享至



图|贺子珍与毛主席最后一张“合影”

1979年9月8日,在毛主席逝世三周年的前一天,贺子珍老人秘密瞻仰了毛主席纪念堂,对贺子珍来说,这次北京之行,她足足等待了30年。

在毛主席坐像旁,贺子珍神色凝重地坐在轮椅上,目光专注地凝视着前方的天安门,此刻她回想起了自己与毛主席共度的那十年的岁月......

1927年,毛主席与贺子珍相识于井冈山的步云山上,贺子珍仅有18岁,可当时的她已经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女红军了,因此,毛主席对贺子珍十分欣赏。

从此,井冈山的山间、田野、农家小屋,处处留下了毛主席和贺子珍成双的脚印,毛主席的谨慎态度、踏实的工作、独特的思维,特别是那种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革命家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贺子珍。

后来,毛主席和贺子珍便结为了夫妻,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们没有举行仪式,更没有摆酒宴,一切从简。

婚后的贺子珍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和温情,悉心照料毛主席的生活,因长期的工作,毛主席也曾身患重病,但又都在贺子珍的悉心护理下转危为安。

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精神上巨大的安慰和支持,使毛主席和贺子珍一起度过了种种难关,他们的爱情也为井冈山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图|毛主席和贺子珍

长征时,毛主席随军委总部走在前面,贺子珍则走在后面,二人白天常常不能见面,但毛主席为了照顾自己怀孕的妻子,硬是把自己的警卫员吴吉清留给她,贺子珍知道毛主席关心自己,她一有空的时候,就会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毛主席缝缝补补,烧烧煮煮。

贺子珍知道毛主席爱吃鱼,她就掏出自己的津贴,给毛主席烧鱼吃,毛主席几天几夜不睡觉时,工作人员便会把贺子珍搬来作“救兵”,在贺子珍的关心下,毛主席常常会选择听妻子的话。

有一次,毛主席和贺子珍在一起吃饭,一直以来,毛主席都有一个习惯,就是边吃饭边看文件,贺子珍因怕毛主席吃不饱,就悄悄把自己碗里的饭菜往毛主席的碗里扒。

毛主席吃了好久后才发现自己碗里的饭菜总也吃不完,这时,他看了看贺子珍空空的碗,幽默地说:“子珍,我的碗是个宝哩,怎么碗里的饭越吃越多呀!哪里变出来的。”贺子珍听了丈夫的话,只是笑而不语。

严酷的战争使毛主席夫妇经受了无数的生死考验,每当战斗结束的时候,他们都要打听对方是否还活着,每每看到对方安然无恙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莫大的幸福和快乐。

在战争中生活,人难免会受伤,1935年4月的一天,贺子珍舍己救人,被敌机炸伤17处,生命垂危,当正在指挥红军强渡赤水河的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流下了眼泪,但紧急的军情又不容毛主席分神,为了能安心指挥红军作战,毛主席立即打了一个电话:

“不能把贺子珍留在老百姓家,一是无药无医,无法治疗;二是安全没有保证,就是死也要把她抬着走。”

电话打完后,毛主席又立即派傅连璋前去抢救。



图|毛主席和贺子珍

翌日,毛主席终于抽身飞马来到贺子珍所在的干休连,他望着全身上下缠满了雪白绷带、脸色白得像一张纸的妻子,毛主席眼眶红了起来。

贺子珍见到毛主席后,她柔情而又无力地恳求毛主席:“润之,把我留下,你们继续前进吧!”

毛主席听到这句话,赶忙紧紧握住贺子珍的手,深情而又坚定地说:“子珍,你不要那样想,我和同志们绝不会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说完,毛主席背过脸,用手擦去了脸上的泪水。

毛主席的爱和关怀使贺子珍得到了巨大的精神安慰,也增强了与伤痛作斗争的决心,就这样,贺子珍在担架上足足躺了三个月,才重新迈开了自己的双腿继续艰难地行进在长征路上。

对于长征中的这段经历,贺子珍始终铭刻于心,事后,毛主席还曾对贺子珍说:“在贵州时,我听说你负伤,要不行了,掉了泪......”

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夫妻情深感人至极,原以为幸福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延安时期,贺子珍执意要去苏联,夫妻二人因此分开,不过对于这位亲密的革命战友,毛主席一直都对她关怀备至。

初到苏联不久后,贺子珍便为毛主席生下了他们的最后一个孩子——廖瓦,就这样,贺子珍在异国他乡,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孩子的重任,然而她却低估了由此带来的困难。



图|留苏时期的贺子珍

当时,贺子珍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因长征路上中弹的弹片,被骨骼、肌肉和肺部包裹,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而无法手术,她要长期忍受,由此带来的头痛和神经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她又经历了分娩、没有帮手、又要上课,照顾孩子自然力不从心。

然而,不幸很快就降临了,1938年的冬季,已经6个月大的廖瓦,因感冒引发肺炎,不幸夭折,这对于贺子珍而言,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然而,没有人知道贺子珍是依靠什么力量,度过了在苏联的最初两年。

1939年,一批留学生回国,其中,张闻天的妻子刘英回国以后,特意去看望了毛主席,在此期间,她向毛主席讲述了贺子珍痛失爱子的遭遇。

当毛主席得知这一噩耗后,他当即决定把女儿李敏送到贺子珍身边,他知道现在只有女儿可以安抚贺子珍的心,然而这件事直到1941年才实现。

母女重逢对贺子珍而言,是一个天大的惊喜,李敏也成为了贺子珍在苏联的唯一慰藉,与此同时,同在苏联的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得到了“贺妈妈”的尽力照顾。

然而,在此后的岁月里,贺子珍在苏联遭遇的挫折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1947年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王稼祥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罗荣桓,先后到苏联养病,他们几经周折才打听到了贺子珍的下落。

王稼祥夫妻特意去看望贺子珍,期间,王稼祥询问:“子珍,你已经有了自由,有了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了,你今后打算怎么办?”

“回祖国去!”贺子珍丝毫没有一点犹豫地说。

王稼祥听后,点了点头,他说:“那我们一切还是经过组织手续来办吧!”

很快,王稼祥便起草了一份电文,把贺子珍目前的情况以及她要求回国的意见,详细作了汇报,电报直接打给毛主席,上面写了“请毛主席批示”的字样。

不久后,毛主席的复电就来了,上面只有四个字:“完全同意。”



图|毛主席

在回国前,贺子珍曾带李敏去拍了一张照片,据李敏回忆:“妈妈亲手将照片当中,自己被剃光的头上,用钢笔画上了一圈秀发,画出了自己过去长发的样子......”对于贺子珍而言,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1947年5月,贺子珍带着女儿李敏和毛岸青终于踏上了回国的列车,从祖国西北出国到苏联去的贺子珍,历经9年,从东北即将返回祖国。

在踏上回国列车的那一刻,李敏发现妈妈显得十分不安,尤其是在火车驶入中国境内后,这种不安就更加明显了起来。

据李敏回忆:

“到满洲里的时候,她(贺子珍)下了火车,她就抱着土亲,这个我能理解,理解她的心情......”

而此刻,毛主席正在转战陕北的征途中,但他对贺子珍回国这件事十分关心,当毛主席得知贺子珍踏上回国的征途后,他在百忙之中致电东北局的同志:“贺子珍即将从苏联回国,请对贺子珍母女加以照顾。”



图|贺子珍

很快,从莫斯科驶来的列车,终于到达了哈尔滨,前来迎接贺子珍的是东北局的同志,在安顿贺子珍、李敏和毛岸青的时候,东北局的同志发现,最需要解决的是他们的生活必须用品。

那时,哈尔滨已是秋天,金黄的树叶落了一地,而她们带回来的只有一只小小的箱子,不仅没有过冬的衣裳,连换洗的衣服也缺少,李敏穿的一双鞋,都已经露出了脚趾。

大家看到贺子珍的生活这么清贫,很是感动,便马上向李富春报告:“子珍同志母女生活很艰难,连件合身的衣服都没有。”

“东北局出钱尽快解决,不能再让他们受一点苦了!”李富春当即下令。

于是,东北局的同志陆陆续续给贺子珍和两个孩子添置了一些冬装,并且,有关部门还给他们安排了一套十分宽敞的住房,起初,贺子珍只接受给两个孩子的衣服,对于给自己的衣服,她却拒绝了,她说:“我现在好多了,长征时才是最艰苦,在苏联时日子才难过,现在我一切都好了,我不用组织上再照顾了!”

听到贺子珍的话,来人眼泪落了下来:“子珍同志,你不换件像样的衣服,同志们过意不去啊,你就收下吧!”

就这样,贺子珍才接了下来。

后来,在组织的关怀下,贺子珍来到了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担任机关党总支书,两个孩子也进入了学校读书。

在哈尔滨短暂停留后,1948年,贺子珍又来到了沈阳,在那里,贺子珍见到了妹妹贺怡,从妹妹的口中,贺子珍得知了许多毛主席照顾她家人的事情。

谈起往事,贺子珍仿佛又回到了昔日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井冈山的日子,转战闽西的战斗和长征路上的一切,历历在目,一时间,贺子珍平静的心掀起了波澜。



图|贺子珍和毛主席

很快,贺子珍便决定给毛主席写一封信,并且告诉女儿李敏,让她也给父亲毛主席写一封信。

贺子珍在信中写道:

主席,我已经回到中国来了。身体不大好,还在休养,并参加了一些工作......我很感谢您对我的妹妹和母亲的照顾,代我尽了姐姐和女儿的重任,我将终生铭记在心......

而李敏则是在信中问道毛主席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亲爸爸,请毛主席尽快给她回信。

很快,贺子珍就把自己的和李敏的信,装在了一个信封里,写上了毛主席的地址,发了出去,信发出去以后,贺子珍就像小姑娘一样满怀期待的憧憬毛主席给自己回信。

几天后,贺子珍始终没有等到毛主席的回信,但却收到了一份毛主席发给女儿的电报,电报上写道:

“娇娇是我的女儿,你的信我收到了,你要好好学习,做一个中国的好女孩,爸爸想念你,希望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1949年4月,李敏和毛岸青在贺怡的护送下,来到了北京,来到了毛主席身边。

据李敏回忆:“因为8年没有见父亲,那时的我见到父亲还有些羞涩,只是怯生生地叫了一声爸爸,而兴奋地爸爸转身就对人说:‘我家有了一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



图|毛主席和李敏

初到毛主席身边后,李敏十分高兴自己能有爸爸的陪伴,但没过几天后,她便开始想念妈妈贺子珍,为此,贺怡曾同毛主席说:“姐夫,娇娇在问什么时候让她妈妈过来?我想你回答娇娇最合适。”

毛主席听到这句话后,沉思良久,才缓缓地说:“你让贺子珍到这里来,这是历史造成的事实,我们还是按中国的老传统办吧!”

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贺子珍并未能来到北京见毛主席和女儿,而是南下去了上海。

1950年,毛主席来到哈尔滨视察工作,一天,毛主席在准备休息的时候,看到了弹簧床,他便笑着同叶子龙说:“咱们不习惯睡这种软床,还是换木板床嘛!”

不等叶子龙说话,毛主席又说:“我就是要告诉大家,以后无论到哪个地方视察,我们都不要讲排场、摆阔气,你去把我的行李拿来!”(一直以来,毛主席外出时,都会带好自己的被褥和洗漱用品,哪怕是一块肥皂,他都会自己带好。)

叶子龙听后连忙点头说:“我这就去给你拿‘光荣的革命传统’!”

当叶子龙走到门口时,毛主席又叫住了他:“你顺便向市委的人打听打听,贺子珍到了什么地方?身体怎么样?生活得好不好?”

叶子龙走后,便让随行人员把毛主席要的行李给毛主席送了过去,不久后,叶子龙打听清楚贺子珍的情况后,便向毛主席汇报:“主席,贺子珍同志已经离开哈尔滨先到了沈阳,现在又搬到上海去了。”

毛主席听后赶忙问:“她现在住在什么地方?”

“她住在上海的交际处,生活很好,就是还没有工作,陈毅和陈丕显他们派了警卫员和厨师,外出也有交通车,身体也不错,主席就放心吧!”

毛主席又问:“为什么还没给分配工作?”



图|毛主席

“贺子珍同志还在休养,她在苏联期间受了很多苦。”叶子龙解释道。

“你去吧......”毛主席听后无奈地挥了一下手,然后又轻叹一口气,对贺子龙说:“本来想同她见一面,那就以后再说吧!”

在此后的岁月里,毛主席和贺子珍都惦念着彼此,除了让女儿李敏当信使外,贺子珍还会通过报纸、广播等手段,寻找记忆当中毛主席的样子和声音。

直到1959年,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庐山相见,当看到毛主席的时候,贺子珍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是不停地哭。

毛主席看到贺子珍哭,赶忙安慰道:“你不要哭了,好不容易见面,你一句话也不说,就是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

贺子珍听了毛主席的话,赶忙停止哭泣,这时,毛主席神色凄然地问:“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贺子珍有些哽咽地说:“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

可即便是再后悔,也已经无济于事了,整个谈话进行了一个小时,这一次短暂的会面比光听到毛主席的声音更强烈地刺激了她的神经,在此后的岁月里,贺子珍期待着再次与毛主席见面,可她终究没等到毛主席再一次同她见面。

1976年9月9日,伟大人民领袖毛主席逝世,远在上海的贺子珍通过电视得知了这一消息,起初她十分平静,一整晚都没有睡觉,就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个人自言自语道:“主席的身体不是很好吗?怎么一下子就走了?”



图|毛主席逝世

但是很快,贺子珍便被这一消息击倒了,她一连哭了很多天,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也不愿意吃饭,嘴里一直重复着:“你们的爸爸走了,他临终时儿女都不在身边送送他,好可怜啊!”

在毛主席逝世后,并没有有关部门安排贺子珍去北京同毛主席做最后的告别,而这一切又好像在贺子珍的预料之中,她找出一张毛主席的照片,披上了黑纱,嘴里念叨着:“我也要祭奠润之。”说完后,贺子珍便朝着毛主席遗像深深鞠了三躬。

一直以来,贺子珍都未曾去过北京,在毛主席逝世后,她想要去北京看一看的愿望更加强烈,最重要的是,她想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而贺子珍的这一愿望直到1979年,毛主席逝世三年后才得以实现,1979年9月8日,贺子珍在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的陪同下,来到毛主席纪念堂。

贺子珍在被推进瞻仰厅时,她望着毛主席的面容,不禁想到了20年前,自己和毛主席突如其来的会面,那一次,她泪水止不住地落下,甚至没能看清毛主席的样子,而这一次,贺子珍决心好好看看毛主席,她想把毛主席的样子牢牢印在心里。

这一次,贺子珍十分专注的凝视着老战友,她久久地望着毛主席,可看着看着,贺子珍的眼泪还是止不住的落了下来,医护人员见状,生怕贺子珍受到刺激,便赶忙把她推进了休息室。

这一次瞻仰仅仅持续了10多分钟,但对于贺子珍而言,这更是一次她与毛主席的会面,一如20年前庐山相会一般。



图|贺子珍

1984年4月19日,在毛主席逝世8年后,贺子珍也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这一年,贺子珍老人75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史说佳话
史说佳话
以史为镜
1064文章数 13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中方被指在中俄天然气项目提不合理诉求 外交部回应

头条要闻

中方被指在中俄天然气项目提不合理诉求 外交部回应

体育要闻

休假期运作展望<射手篇>

娱乐要闻

混战升级!编剧赵冬苓力挺王阳遭围攻

财经要闻

接班100天,宗馥莉急了

科技要闻

特斯拉回应单踏板模式可能被禁止:暂无影响

汽车要闻

搭载华为HiCAR 传祺M6 MAX售14.58万元

态度原创

教育
健康
亲子
时尚
军事航空

教育要闻

让孩子戒掉手机,父母可以这样做

晚餐不吃or吃七分饱,哪种更减肥?

亲子要闻

集美家居携手幸福泉幼儿园欢庆“六一”,共绘绿色健康家梦想

今年流行“五五分”穿法,太时髦了!

军事要闻

泽连斯基称俄武器来自中国 外交部回应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