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精准精神心理学是什么?如何对抑郁、双相等患者实现精准化干预?

0
分享至

本文字数约:7356 字

阅读时间约:9 分钟

本文章节:

01、全球首个精准精神心理医生!

02、真正的“精神心理医生”应该是“精神医学+科学心理学”

03、“精准精神心理学”中的“精准”怎么理解?

04、父母要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01、全球首个精准精神心理医生!

前不久,我们写了几篇文章讨论了精神分析流派、以及一些国内知名精神分析师的观点。

比如,拥有千万粉丝的精神分析师、作家武志红曾公开分享自己靠“躺平”走出抑郁症的经历。但这种方法并不适合绝大部分患者,患者们不宜盲目效仿。

还有,国内还有一位在精神分析方面比武志红更权威、水平更高的专家——曾奇峰。但他对抑郁症病因的分析并不完全科学,而且他坦承,精神分析流派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低效的。

在刚开始接触心理学时,我也学习过精神分析流派。但应用到临床实践时,我发现精神分析流派真的太低效了。我不再盲从,主动抛弃了它。

对于我们上面的分析,网友们是褒贬不一的。

有些网友认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凭什么对精神分析理论和专家们评头论足?有的网友甚至认为我不是医生,又或者说我缺乏对精神分析的深入了解,比如不懂得拉康学派等等。

我在10多年前就抛弃了精神分析流派,我对这方面的理论、进展和各种细分流派,确实了解不多。如果把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看作是一种知识,这确实是我的“知识短板”。

但问题是,即使把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看作一种知识,它也仅仅是低效的知识,在临床实践中非常、非常低效,难以帮助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康复。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不接受反驳。

而且,我早已建立了宠辱不惊的心态,学会了“向内求”,我能坦然地面对外界的质疑。不过,也有不少网友支持我们的分析,认为很有道理。在此非常感谢他们!

以往,我一直认为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比如我曾经作为精神科医生单独站出来反对“杨叫兽”杨永信将近10年;



2016年,我就“杨永信电击青少年”事件给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写了一封信

我曾经到上海张江高科街头上找到“国内反抑郁症歧视第一人”袁毅鹏,无偿救治他近2年;

我曾经多次接受过包括新华社和央视在内许多权威媒体的采访,上过“新闻联播”、“心理访谈”等等。



我接受《新闻联播》的采访

但是,在工作、生活中,很多人知道我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

我创业6次,不走寻常路,现在专注于在临床一线践行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争取在精神心理障碍的无人区实现更多的颠覆性突破,并把这些高效的知识通过写文章、拍视频传播出去,这就足够了。

但是,我觉得现在是时候“高调做人、高调做事”了。“高调做人”有助于患者、家属更深入地认识我们,及时了解到高效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用高效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令患者加快康复,这也是为了能更好地“高调做事”。

所以,我要旗帜鲜明地“亮牌”了——我不是一名普通的精神科医生,更不是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我是一名精准精神心理医生。

而且,据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目前我是唯一一个精准精神心理医生,也就是全球首个精准精神心理医生,能够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也许有的网友会觉得“何医生,你也太自大了吧!”先别急,听我继续往下说。

02、真正的“精神心理医生”应该是“精神医学+科学心理学”

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本科,所学专业是临床医学的儿科。本科毕业后,我一边在麻醉科当麻醉医生,一边准备考研,最后考上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2001级麻醉学研究生,拿到临床麻醉学硕士学位。



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





我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毕业证书与硕士学位证书

如果算上今年,我已经在临床中执业26年了。所以毋庸置疑,我是一名医生。

不仅如此,我还是一名践行着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医生。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最早是由“世界医疗圣地”梅奥诊所提出的,现在越来越受到国际医疗领域的推崇。

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认为,临床中要克服单个学科的局限性,各个学科互相合作、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便捷、而且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对于疑难杂症、复合型的临床病例,MDT尤其适用。比如不同学科的医生进行大会诊,交换意见,最终商定对患者最有益的诊疗方案。

不过,其实MDT在临床中的应用也遇到不少困难。比如因为医疗资源紧张,各科医生一时之间很难凑在一起,又或者有时出现意见分歧,短时间难以达成一致。如果患者病情紧急,那MDT就难以及时发挥作用了。

这时,要是一个医生能身兼多职,同时掌握多个学科的高效知识,就能有效避免这个问题了。所以,跨学科的意识和能力真的很重要,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香饽饽。

我就是一名跨学科的医生,横跨了普通临床医学、麻醉学、成瘾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教育学等,根据不同患者的复杂症状,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提供相应的多学科诊疗(MDT)。

以下解释一下上面提到的“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因为很多大众并不了解这两个学科的内涵,也不清楚个中细致的区分,以为只要是精神科医生,就代表了精神医学;只要学过一些所谓的“心理学课程”,就代表了心理学。其实远远不是这样。

在临床中,无论国内外,仍有很多精神科医生其实还没进入“精神医学”阶段,而是处于相对更落后的“精神病学”阶段。

“精神病学”是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发展规律、治疗和预防等等。

讲得通俗一些,“精神病学”是典型的西医思维,往往把人看做一台机器,既然人生病了,那肯定是身体或大脑哪个地方出问题了,那就要找到这个地方,利用药物或者物理治疗把坏掉的地方修理好。很多人诟病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这种模式。

而“精神医学”把心理社会因素纳入了进来,认为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不只是生理学层面的问题,还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医学”更能把人看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认为如果心理社会因素出问题了,人也会生病;而且康复不能只靠药物和物理治疗,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也很重要。

自21世纪以来,世界卫生组织不断呼吁要实践“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可很多精神科医生还是奉行生物医学模式,总是从遗传、大脑神经递质浓度等生物学角度去理解精神心理障碍。

我曾经是一个“精神病学医生”,但我很快就意识到,精神心理障碍背后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我决定系统地学习心理学,进入了“精神医学”阶段。

但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我发现心理学里面的流派特别多。一开始,我缺乏理性分辨的意识,很多流派我都学过。比如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情绪平衡疗法、团体治疗、心理剧疗法、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电影疗法、催眠疗法、科学催眠、元认知心理干预等等。

我把学到的方法都使用到临床实践中,哪种有效就用哪种。当时我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也没有意识到哪种方法才更接近人的精神心理的本质。

后来我才知道,心理学也有“科学心理学”和“非科学心理学”之分。像得到循证医学支持的、能通过科学实验重复验证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科学心理学。

而像精神分析流派,虽然名气很大,但其实属于“非科学心理学”,它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证实。说白了,它只是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所以,绝大部分大学里的心理学专业其实并不教精神分析。网上甚至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说,精神分析不是心理学,而是哲学和文学。

2016年,美国精神医学《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中文版翻译者、美国精神科专家张道龙曾公开说,在美国,精神分析也曾经家喻户晓,但近年已经衰落,使用率不足5%。

但他发现,中国现在还有很多人使用精神分析,“这都是100多年前的事了”。确实,直到现在,精神分析在国内还大行其道,仍有很多精神心理从业人员以接受过“中德精神分析治疗师培训班”为荣。

所以,一名真正的“精神心理医生”不是有精神科医师执照、上过一些所谓的“心理学培训班”就可以了,ta还必须秉持精神医学的理念,重视精神心理障碍中的心理社会因素,掌握科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帮助精神心理障碍患者走向康复。

在国内,这样的“精神心理医生”在临床精神科医生中只占据了极小的比例。当我抛弃了精神分析流派,在临床中主要使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科学催眠之后,我有幸成为了“精神心理医生”中的一员。

03、“精准精神心理学”中的“精准”怎么理解?

精准”一词衍生于近年来临床医学追求的“精准医学”,指的是力求精准化地找到病灶,对每位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的诊疗。

目前,不少疾病已经能够实现精准治疗,患者彻底痊愈。比如地中海贫血属于单基因遗传疾病,其病因非常明确,就是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出的红细胞质量或数量不合格。

在临床中,能够通过化疗或放疗“摧毁”患者原来的造血功能,再将正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重建正常的造血功能,使红细胞的数量和质量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基因治疗也取得了不少突破,甚至能够达到根治的效果。

比如,基于变形式碱基编辑器tBE开发的一种创新型精准基因编辑疗法——CS-101注射液,能够对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中的HBG1/2启动子区域进行精准碱基编辑,模拟健康人群中天然存在的有益碱基突变,以重新激活y-珠蛋白的表达,重建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

通过治疗后,患者自身血红蛋白浓度可以达到健康人的水平,彻底摆脱输血依赖。

在精神科药物诊疗中,现在也可以借助基因技术,先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看看患者对哪种精神科药物更加敏感,也就是哪种药物更容易起效,这样能减少试药的时间。虽然现在不是每家医院都有这个水平和条件,但起码从技术上来说,这一点已经可以初步实现。

但这只是提高了精神科药物治疗的效果,还远远不是“精准治疗”。很多患者、家长发现,吃药可以缓解一些症状,但并不能让患者真正地康复。

主流精神医学现在还找不到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病灶都不知道在哪里,谈何精准治疗?

而认知行为疗法(CBT)等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在临床诊疗中是有明显效果的,但长期效果也不够理想。

很多患者接受了多次治疗,还是没法真正康复,而且感觉卡在那里了。他们知道自己有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也学习了一些调整的方法,但他们就是无法改变。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又回到了疾病的真正病因上。

而且,对于许多思维逻辑性很强、有偏执型人格异常的青少年患者来说,认知行为疗法很难见效,尤其对于很多见多识广的患者而言。因为他们比较自以为是,还会指出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的逻辑漏洞,双方容易陷入“诡辩”状态,心理咨询/治疗无法进行下去。随着AI时代的带来,认知行为治疗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会面临更大的窘境。

也就是说,主流精神医学和一般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都没法触及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灶,很多患者还是久治不愈,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对此也很头疼。

以前,我也为此头疼过,有的患者药也吃了,各种心理治疗流派也试过了,但效果就是不好。可没想到,后来我们对一些患者进行催眠治疗的时候,误打误撞解决了病灶,他们的症状快速缓解、消失,快速撤药,恢复得非常好!

一开始,我们以为这是催眠治疗的功劳,是催眠治疗师Lucy(现在称为“创伤修复师”了)的功力十分了得。但后来发现,Lucy所使用的不是一般的催眠治疗技术,而是她凭借悟性和智慧,创造性地进入了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了症状背后的病灶——病理性记忆,并且进行了高效化的修复。

从那时起,我们进入了“精准精神心理学时代”,开始践行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

我通过不断查资料、文献,也找到了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科学依据——科学心理学中的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病理性记忆记忆再巩固等理论。

通过这些临床发现和理论支撑,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包括精神分裂症、人格异常的真正病因,主要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现在,我们发现病理性记忆至少包括了叠加性心理创伤(主要由负性应激导致的)、心理渴求(以前称之为“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比如反复被过度夸奖)和不良的归因模式(过度外归因或过度内归因等)。

如果能精准化地找到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并予以高效化修复,对应的精神心理症状会快速缓解、甚至消失,然后患者能快速撤药,人格异常和性格弱点也会实现快速改变。

不过,很多病理性记忆储存在人的内隐记忆层面,患者想不起来。主流精神科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之所以效果不理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法触及人的内隐记忆层面,修复主要的病理性记忆。

可能有的网友还是无法理解这种“精准”。下面举一个临床中真实的例子。

有一位青少年患者乐菱,她上中学时罹患了严重的抑郁症,因病休学。她父母试过很多方法,女儿都没法真正康复。最后,他们一家找到了我们,决定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

乐菱当时有一个奇特的症状,几乎每天到了黄昏时分,特别是她看到晚霞的时候,她就会突然感到特别压抑、难受,眼泪哗哗地流。但她自己也不明白原因。

对于这种情况,很多精神科医生认为是“不明原因地出现情绪低落”,是“内源性抑郁症”或者“生理性抑郁症”的重要表现,主要跟神经递质浓度异常、生物节律异常等因素有关。

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找不到具体的原因,只能用一些方法帮助患者尽量在那个时刻保持理性、平静,缓解症状。

而在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中,我们发现乐菱这个症状的背后有大量的病理性记忆,主要是她在童年、青少年阶段的黄昏时,遭受过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事件。

这些病理性记忆越积越多,最后量变到质变,导致她一到黄昏情景就激活这方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出现强烈的负性情绪。但对于那些事件,她早就忘记了,只储存于内隐记忆层面。

当这些叠加性心理创伤得到精准化、高效化修复后,乐菱这个“莫名其妙”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当然,精准化地高效修复病理性记忆和认知迅速提升只是其中一环。在患者的症状大幅度缓解后,我们会指导他们实现减药、撤药,如果是学生患者的话,还要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状态,顺利复学。基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家庭治疗,引导患者建立高逆商也很有必要,这能够有效防止病情复发。从这个角度来说,患者及其家人希望能够找到疾病的病根、高效解决、不再吃药、快速回到成长轨道上、甚至不再复发,这不是很多医生说的“痴人说梦”,而是确实可以实现的,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上面只是临床中的其中一个例子,甚至可以说是冰山一角。

在多年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中,我们已经精准化地修复了无数个储存在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解决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心理症状,帮助大量精神心理患者真正实现了康复。

也正是基于此,我们现在提出了一个病因学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从病因学的角度来说,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甚至包括精神分裂症其实绝大多数都属于这个诊断。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准”,不但在病因和诊断上做到精准,也能在临床诊疗中实现精准化心理干预。而现在国内外的精神医学和主要心理学流派都无法做到这一点,精神医学目前主要能做的,仍然是症状学诊断,以及治标不治本的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

国内的临床医生大约有500万人,我曾经是500万分之一;

国内的麻醉医生不到10万人,我曾经是10万分之一;

后来我跨到成瘾医学,掌握了UROD(全麻下超快速脱瘾)技术,这在国内可能不超过10个人,我是其中的10分之一;

如今我跨到精神医学、科学心理学,实现了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还整合了教育学等学科,我成为了精准精神心理医生,放眼全球,我很可能是唯一一个,也是首个。

当然,这背后的付出和功劳不全是我一个人的,我的爱人、也就是创伤修复师Lucy有很大的贡献。我们还将会继续前行,不断迭代技术,帮助更多患者真正康复,分享更多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

04、父母要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可能看了上面的分析,很多网友仍会怀疑。如果真的有那么重大的突破,找到了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还能精准化治疗,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不发生在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顶尖公立大医院?

这种想法完全可以理解。科研中有很多领域的重大突破,确实是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聚集了全国甚至全球顶尖的专家才做出来的。

但除了资源的投入,研究的方向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不然南辕北辙。

中国首富陈天桥罹患惊恐障碍后,他开始深入了解精神医学、心理学。他惊讶地发现,即使在美国,人们对大脑和意识的认知水平仍和50年前一样,发展非常缓慢。比如精神医学,目前的诊断仍然靠当面访谈,没法使用某种生物标志物设备来检测抑郁症。

他认为这是科研投入太少导致的。他以慈善型投资的方式,向美国的顶尖科研机构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究脑科学,希望能尽早探明大脑的奥秘,解决抑郁症、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等精神疾病和神经退化疾病。

陈天桥的初心是好的,但他的方向有问题。他仍然是从生物学层面去理解常见的精神疾病的,没有意识到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把宝贵的资源投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病理性记忆、记忆再巩固这些科学心理学的领域上。直到现在,陈天桥的投入也没有得出他想要的成果。

主流精神科也是如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学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认为精神心理症状是一种疾病、或者说障碍,而不是患者的道德问题,也不是被鬼魔附体了。主流精神科药物的出现也意义非凡,令大量患者方便、快捷地缓解症状,恢复一定的社会功能。

所以,这里并不是要否定主流精神科的作用和意义。但是,这个学科的研究目前走进了死胡同,大量医生、专家、科研人员还是在生物学因素上使劲,可越用力,跟真相离得越远。

我们今天推出这篇文章,我说我是全球首个精准精神心理医生,这不是为了自卖自夸、自吹自擂,而是希望网友们意识到,精准精神心理学更能接近精神心理障碍的本质,对康复更有利。

主流精神科和主流心理学流派有很大局限性,国内外主流精神科专家制定的诊断体系也有很大局限性,而且在不断地调整、变化。患者、家属们不要因为诊断和医生说的所谓“要终身服药、难以治愈、遗传”而恐惧、焦虑。

如果你的孩子、家人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心理障碍,请你一定要尽快学习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了解患病的真正病因。有条件的话,可以让患者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快速回到正常的轨道上,甚至快速脱胎换骨。

如果暂时不具备条件,也可以在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父母学习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懂得从内隐记忆层面、病理性记忆的角度看待孩子的症状,学会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这也一样能够加快康复,大大地降低复发风险。

其实,如果我真的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精准精神心理医生,那也太孤独了。我没有英雄情节,只是敢说敢做,“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只唯实”,踏踏实实做好一名一线的临床医生。希望有更多的精神心理从业人员加入到这个行列,令国内整个社会尽快进入精准精神心理学的时代,甚至带动更多与心理相关的行业尤其是家庭教育取得翻天覆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对话名医】张道龙:中国精神医学比美国有何差距?》,渡过,2016.9.22

2、《针对β-地中海贫血症,这款CS-101注射液获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澎湃新闻,2024.04.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一个班全在考公务员,谁的悲哀?

一个班全在考公务员,谁的悲哀?

非虚构故事
2024-06-03 22:05:22
克洛普离职后的首份合约 已官宣确定

克洛普离职后的首份合约 已官宣确定

林子说事
2024-06-05 09:20:32
石人峡两位遇难者身份确认,最后合影曝光,好友透露其人品

石人峡两位遇难者身份确认,最后合影曝光,好友透露其人品

奇趣阁
2024-06-05 10:42:58
“这里不是中国!不会有人惯你们!”中国大妈已经沦落成世界公害

“这里不是中国!不会有人惯你们!”中国大妈已经沦落成世界公害

三月柳
2024-06-01 15:24:12
台媒向大陆提和平统一条件:“一国三制”,要求解放军不许登岛!

台媒向大陆提和平统一条件:“一国三制”,要求解放军不许登岛!

小lu侃侃而谈
2024-06-03 20:34:28
操劳过度!基德:当教练后看了太多录像 以至于现在必须得戴眼镜

操劳过度!基德:当教练后看了太多录像 以至于现在必须得戴眼镜

直播吧
2024-06-05 12:44:19
谁给了一个保安检查民众思想的权力?

谁给了一个保安检查民众思想的权力?

麦杰逊
2024-05-31 11:30:02
坎爷29岁娇妻只穿一件连体衣现身意大利,当地人看得目不转睛

坎爷29岁娇妻只穿一件连体衣现身意大利,当地人看得目不转睛

译言
2024-06-03 15:41:59
狠人刘强东,杀入汽车领域

狠人刘强东,杀入汽车领域

投资家
2024-06-04 19:57:52
内娱的奸夫,正在爆红

内娱的奸夫,正在爆红

刘空青
2024-06-04 14:54:56
北京今年6.7万余人报名参加高考,考前这些要注意

北京今年6.7万余人报名参加高考,考前这些要注意

新京报
2024-06-05 16:06:17
泽连斯基的菲律宾之行:得与失

泽连斯基的菲律宾之行:得与失

新民周刊
2024-06-04 09:06:01
克拉拉的健身之旅:从坚持到转变,塑造更好的自己

克拉拉的健身之旅:从坚持到转变,塑造更好的自己

云端书馆
2024-06-04 07:14:43
突然崩了!一夜暴跌86%

突然崩了!一夜暴跌86%

中国基金报
2024-06-05 08:16:41
土耳其向中国表明立场,不允许中国利益在本土受损,实属罕见

土耳其向中国表明立场,不允许中国利益在本土受损,实属罕见

三分亮剑
2024-06-05 13:07:32
刘欢罕见带女儿走红毯,女儿瘦如纸片人,脸却和他一般宽

刘欢罕见带女儿走红毯,女儿瘦如纸片人,脸却和他一般宽

云泽点评汇
2024-06-05 08:20:16
五竹的现代装,笑起来根本认不出,史上唯一不想他摘掉眼罩的人

五竹的现代装,笑起来根本认不出,史上唯一不想他摘掉眼罩的人

小飞象解说游戏
2024-06-05 05:33:10
对接深中通道!广东这条投资超200亿的高速即将开通,可缓解堵车

对接深中通道!广东这条投资超200亿的高速即将开通,可缓解堵车

王姐懒人家常菜
2024-06-05 14:08:28
股市王炸一个接一个,比降印花税还要劲爆,A股周四或迎远古巨阳

股市王炸一个接一个,比降印花税还要劲爆,A股周四或迎远古巨阳

静守时光落日
2024-06-05 11:54:31
拜登向巜时代》杂志宣布:普京的军队被击溃,乌克兰不会沦陷!

拜登向巜时代》杂志宣布:普京的军队被击溃,乌克兰不会沦陷!

头条爆料007
2024-06-05 12:27:43
2024-06-05 17:04:49
晴日精准心理何日辉
晴日精准心理何日辉
青精神心理障碍高效康复的医疗先行者,精准精神心理学引领者
1034文章数 1077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健康要闻

晚餐不吃or吃七分饱,哪种更减肥?

头条要闻

上市公司被国网拉黑损失或达33亿 股民曾发出灵魂拷问

头条要闻

上市公司被国网拉黑损失或达33亿 股民曾发出灵魂拷问

体育要闻

赴美试训的崔永熙,表现究竟怎么样?

娱乐要闻

《青春有你》胡文煊被曝孕期出轨

财经要闻

员工证实周大福关闭深圳工厂

科技要闻

马斯克把特斯拉5亿美元AI芯片提前调拨给X

汽车要闻

又一个水桶车 试驾新“卷王”极狐阿尔法S5

态度原创

时尚
教育
亲子
本地
旅游

眼“屎”妆很上镜,咱悟了!

教育要闻

现在的语文课,都进化到这个程度了??

亲子要闻

宝宝在米箱里玩着玩着就睡着了不哭也不闹

本地新闻

我和我的家乡|踏浪营口,心动不止一夏!

旅游要闻

一女子从家到机场仅10分钟却没赶上飞机 愤而投诉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