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致敬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②|程默:用镜头生动记录中国革命重要历史时刻

0
分享至

翻开《新华日报》,1956年9月13日和1982年7月27日的老报纸上,都刊载了新华社记者程默拍摄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照片,记录下毛泽东、朱德和陈毅在会议上的珍贵瞬间。



刊登于1956年9月13日《新华日报》。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图为朱德同志在会上发言,右是毛泽东同志。 程默 摄

程默,1916年9月出生于镇江丹徒县宝堰镇(现丹徒区宝堰镇),党的第一代新闻电影家、摄影家。延安时期,他拍摄下许多重大事件及中央领导的工作生活镜头,留下了生动的影像,也是唯一记录下党中央撤离延安这一重大战略转折的摄影师;解放战争时期,他以相机作武器,冒着枪林弹雨坚持在各个前沿阵地拍摄;1949年,他参与拍摄北平入城式、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及《开国大典》纪录片。



1945年,程默在延安。来源:中国摄影报

《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作者,南京图书馆馆长、教授陈军介绍了程默名字的由来:程默原名程勤生,在片场工作时结识了作家夏衍,由于手脚勤快话不多,夏衍开玩笑说,“你不爱说话,沉默寡言,不如就叫‘程默’吧”。大作家一调侃,程勤生就真的改名叫程默了。

“机器一响,程默就不沉默了”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程默萌发了对革命的向往。1937年日军入侵上海,程默在地下党陈波儿的介绍下,走上了追求革命的道路,成为“上海救亡演剧一队”队员。这段时期,是程默走向革命的转折点。

1940年,程默作为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来到重庆,很快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取得联系。在重庆的两年,程默拍摄了150多张日军轰炸重庆的照片,被赞“意义非凡,是首批面世的关于重庆大轰炸的影像资料”。1943年,因地下党身份暴露,组织上安排程默北上延安。

在延安时期,程默拍摄了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志彻夜不眠指挥作战的镜头,记录下党中央撤离延安的重大战略转折。陈军介绍,不仅如此,程默还留下了《1946年毛泽东在枣园窑洞内写作》等中央领导的工作生活照,以及陕北人民同解放军开展游击战、打击敌人、送公粮、抬担架等全民动员支援前线的鲜活画面。

“毛主席的工作照多是程默躲在窑洞的窗外抓拍的。”陈军说,一次,毛主席正在窑洞里聚精会神地看地图,程默想抓拍主席的工作照,又怕打扰主席思考,就在窑洞外的窗户边偷拍。不一会儿,毛主席听到了摄影机的声音,边整理衣服边走出窑洞说:“我一听到机器声,就知道是程默来了,因为机器一响,程默就不沉默了。来拍吧,要不你也完不成任务,不好向恩来交差哟。”



1957年10月1日,程默在天安门城楼拍摄群众游行。来源:中国摄影报

程默在自传中提到,当时延安的胶片资源十分匮乏,毛主席嘱咐他:“你们要节约一些胶片,多拍一些战士和群众,多拍一些新人新事,不是更好吗?”

于是,宝塔山下的民兵训练队,田间玩石头剪刀布的小男孩,延河水畔天真烂漫的放牛郎,对着镜头笑颜灿烂的老汉……永远定格在了胶片上。



1945年,程默在延安。来源:中国摄影报

关于照片冲印,还有一些趣闻。延安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程默改用“土办法”冲印胶片:在普通的民房门窗上挂块黑布就是暗室,显影、水洗、定影皆用普通的水缸和木槽,将一串串底片缠在木架上冲洗。干燥工作更是有趣,程默把老乡的土炕加热升温,底片像晾晒挂面、粉条似的挂在房间里,逐渐晾干。“大家都主动给予我帮助,总算把那批长达近5000米的底片冲洗出来了。当毛主席、周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骑战马转战陕北、拄杖行军等珍贵历史画面得到清晰呈现,大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程默在自传中写道。

在转战陕北的艰苦岁月里,一台120相机跟随程默见证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1921年参加革命,1943年牺牲。两年之后,他的120相机被辗转送到延安。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区,在大部队撤离延安前的一天傍晚,毛泽东把程默叫到窑洞,把相机托付给他保管使用。在此后的岁月里,程默一直将这部相机带在身边,直到1960年将这部相机捐赠给中国摄影学会。



毛泽民烈士遗物:120折叠相机 (《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书中配图)

1949年10月1日,33岁的程默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与拍摄《开国大典》大型纪录片,记录下这一振奋人心的场面。

“那一天,我拍的片子最多。我一个人拍了一大卷,大概1000多尺。”自传中,程默自豪地写道。

无私奉献,作品捐赠家乡人民

静态的底片,见证定格的历史;流动的记忆,传承不朽的精神。陈军表示,程默记录的影像,不仅是中国摄影史中优秀作品的重要组成,也成为后世研究党史的珍贵史料。

200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程默被表彰为“突出贡献摄影家”。2014年,程默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后来,其子程京京整理遗物时,在壁柜里发现了一个生满锈迹的铁皮箱。他一下就想起来,这是小时候父亲不让任何人碰的铁皮箱。箱中有百余张135底片,程京京惊奇地发现,这是父亲尚未发表过的延安时期作品,呈现了程默在1943年到1947年间拍摄的大量延安军民生活照和肖像,以及转战陕北的影像。



1982年7月27日《新华日报》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吴呈昱长期负责联络、研究、弘扬程默红色文化工作,他告诉江南时报记者:“程默先生确实言语不多,是个沉稳低调的技术干部。很遗憾没有在他在世时更多地交流,留下录音。”2005年,居住在北京的程默愿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无偿捐献给家乡人民,《镇江日报》报道此事后,吴呈昱专程前往北京探访程默,自此与程默成为故交,每年都会去北京看望他。

“提到程默,过往大家只熟悉他拍摄的解放太原、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照片也在宝堰镇的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长期展陈。2021年恰好程京京先生发现了他父亲封存的延安时期作品,我们也想让世人看到不一样的程默,看到更加鲜活的延安生活,便策划了一个展览,在部分选取纪念馆展出作品的基础上,邀请程京京先生首次公开展出这批延安军民生活照。”吴呈昱说。

珍藏在铁皮箱中的记忆跃动起来,焕发出更加红火的生命力。2021年12月,由江苏省委党校、中共镇江市丹徒区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红色记忆——程默摄影图片展”,在省委党校图书馆开幕。展出的102幅摄影作品,是1936年鲁迅葬礼到1949年开国大典间,反映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毛泽东等领导人工作生活、延安时期军民生活等方面的珍贵照片。

在程默的故乡丹徒,2018年成立了“程默少儿摄影社团”,由吴呈昱等摄影人担当指导老师。“在战场上拍摄时,敌人弹药打来炸出了一个坑,程默就跳进这个坑中,保护自己,保住设备。因为当时几乎不可能有两发弹药打在相同的位置。”“程默拍摄时通常背一台相机,扛一台电影机,现在留存的许多照片都是在他拍摄的电影胶片中截取的。”吴呈昱说,革命时期条件艰苦、环境危险,生命安全尚难保证,程默还要保住几十公斤重的摄影设备及影像资料,实属不易。“程默对党忠诚,热爱革命事业,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南时报融媒体
江南时报融媒体
江南时报社官方账号
19445文章数 31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