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4年法国医生遭遣返,致信周总理:我自认配得上作为中国的客人

0
分享至

1954年的一天,周总理率队在瑞士日内瓦参加会议。

突然,他接到了一封由国内转来的加急电报,周总理拿着这封电报,眉头紧锁了起来。

因为发出这封电报的人是一个来自法国的医生,他的名字叫贝熙业。

在这封电报当中,贝熙业如此写道:“我自认为可以配得上成为这个国家的客人,这么多年以来,我已经将中国当成了我的第二祖国,将中国人民当成了我的人民。”

当周总理收到这封电报以后,立刻给国内的外交部门打去了电话。

在电话里,周总理非常严肃地要求同志们尽快查清贝熙业的下落,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给贝熙业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那么,这个自称为贝熙业的法国医生到底是什么人呢?他又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非得给周总理转去电报呢?最后,周总理和我国政府又会如何处置贝熙业的事情呢?


(“日内瓦会议”上行色匆匆的周总理)

接下来,就让我们细细的道来。

一 从法国人变成“中国人”

贝熙业1872年出生于法国克勒兹省的新浴堡市,他的法文名叫“让.热罗姆.奥古斯坦.贝西尔”,来到中国以后,他选择入乡随俗将名字改为了贝熙业。

在来到中国之前,其实贝熙业就是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军医”了,在印度,他曾经帮助当地人平息过霍乱、鼠疫等大规模的传染病。

1913年,贝熙业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来到了中国,一来到这里,贝熙业就被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给吸引了。

一开始,贝熙业是在法国驻华大使馆担任一名医务官员。

当时,民国刚刚建立不久,许多人的脑海当中对西医还抱有疑虑,为了在中国推广西医的治疗方式,早年的贝熙业常常会主动去给民国政府的高官看病。


(贝熙业先生)

当时,有一位民国政府的议员患上了腰椎疾病,尽管他寻访了京城的名医,但是他的病症仍然得不到根治。

最后贝熙业主刀为他做了一个手术,他的疾病便完全康复了。

此事发生以后,贝熙业的名声在北京的医学界慢慢传开了,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贝熙业看病,而贝熙业自然乐此不疲。

后来贝熙业的名声越来越大,连时任民国总统的徐世昌,曹锟等人把贝熙业请去为自己看病。

所以,当时四九城里的人都将被兮夜尊称为“皇帝的洋御医”,由于贝熙业名气大、医术好,京城的各路社会名流纷纷都来找他看病。

北大的校长蔡元培甚至还以“每个月250块大洋”的天价,聘用他为北京大学的校医。

1915年,贝熙业在王府井西大街购置了一套私人宅邸,在这里,他利用自己的医术和名望开起了一间诊所。

无论是民国政府的高官要员,还是北京城里的贩夫走卒,只要来到贝熙业的诊所,他都会一视同仁。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贝熙业早已把自己看作了北京城里的一员。


(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

但在同一年,贝熙业的女儿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肺病。

当时,北京城里一到冬天就有很多人烧炭取暖,所以空气质量非常差,为了帮助女儿治疗肺病,贝熙业主动在北京的西山为女儿们建起了一座花园。

后来,贝熙业的家被人们称为“贝家花园”,平常,贝熙业常常会在花园的门外开设一摊位,免费为周围的穷苦百姓和农民看病。

谈到这段经历的时候,贝西爷总是会满怀深情地说道:“在学医以前,我是一个农民,所以我很清楚他们的苦难。为这些人做一点事情,我感到非常满足。”

如今的人们路过贝家花园门外,都会忍不住驻足观看,因为除了古朴的建筑与清幽的环境之外,贝家花园的外面还有一块著名教育家李时增先生题写的匾额。

在这块匾额上李时增先生用遒劲有力的字体写下了“济世之医”四个大字。


(今天的“贝家花园”)

除了帮助中国人免费看诊以外,贝熙业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非常热心,因为贝熙业在法国政府的内部还有一些政治地位,所以他积极的推动中国与法国之间的交流。

在贝熙业的推动下,法国政府同意为中国留学生开通专门的赴法勤工俭学项目。

后来,邓小平、聂荣臻、陈毅、周总理等人都曾经通过这个项目前往欧洲留学。

可以说,贝熙业无意之中的一个举动,促成了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为了使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法国社会的生活环境,贝熙业还与蔡元培等人一起创办了中法大学。

在中法大学里,学生们只需要缴纳很少的学费便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学习法语,面对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贝熙业还直接给他们免除了学杂费。

就这样,贝熙业先后为中国的学生争取到了500个“赴法勤工俭学”的名额。

当那些学生拎着大大小小的包裹踏上远赴异国的轮船时,许他们并不知道贝熙业的身份,但他们对这趟旅途的未来却充满了向往。


(赴法勤工俭学的学员们)

二 秘密援助“中国抗战”

1937年7月,驻扎在华北的日本军队突然对宛平城外的29军将士发动袭击,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就此爆发了。

此时,贝熙业刚好在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出席一个活动,在听到“日本军队兵临北平”的消息以后,贝熙业几乎第一时间从上海赶回了北平。

因为他很清楚,一旦中国军队展开抗击,那么将会产生大量的伤员和病号,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洋大夫”,他必须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由于贝熙业是法国人,日本军队暂时不敢对他的诊所和花园下手。

贝熙业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北平城里弄起了一个红十字会救助站,专门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难民和伤员。

当年冬天,南京城里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不少人都选择北上求医,听说了日本军队在南京城里的暴行以后,贝熙业感到十分惊讶。

后来,贝熙业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这么评价道:“这些日本士兵简直就是穿着现代服装的野蛮人。我无法想象一支军队在攻克敌方首都以后,会对手无寸铁的平民举起屠刀。”

从这个时候开始,贝熙业就已经看清楚了,日本法西斯军队的残暴本质。

尽管他本人对于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争执并没有兴趣,但作为一个心怀正义的人,他必须在此刻站出来。


几个月以后,果然有一名自称是“中共地下党员”的人找到了贝熙业,这个人告诉贝熙业,现在前方的战士们非常缺少药品,许多人都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地死去。

如果贝熙业能够在这个时候为他们提供一些药品和必要的医疗器具,他们愿意花高价购买。

贝熙业在反复核实了对方的身份以后,便毫不犹豫地将药品和器械交给了他。

而且面对那位地下党人递过来的钱,贝熙业分毫不取,贝熙业眼含热泪地对这位同志说道:“我是一个做医生的帮不了你们什么,以后你们如果需要药品,尽管来找我就好了!”

后来,我党派出了一名化装成神父的地下党员黄浩化秘密与贝熙业接触,为了进一步帮助中国的抗战事业,贝熙业还同意将自己的花园当做地下党员的“临时接头地点”。

因为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法国人,日本军队绝不敢轻易地来这里搜查。


在贝熙业的帮助下,我党迅速成立了平西抗日根据地,这样的举动无异于是在敌人的心脏地带插入了一把尖刀。

日本人和伪军曾经好几次想要对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清剿,但最后都只能无功而返,因为每次日军的行动开始之前,贝熙业都会利用自己的专车将地下党员送出城。

等到日本人和伪军的大部队赶到的时候,根据地同志们早就已经撤得无影无踪了。

于是在城外的根据地里,人们就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景象,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外国人,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为根据地的同志们源源不断地运送药品。

大家虽然都知道他是医生,但根本不会想到他曾经是一位外交官、一位汉学家。

后来,贝熙业与我们党的地下组织达成了更加密切的合作,为了方便我们党的同志在贝家花园内进行交接活动,贝熙业直接提议让一位地下党员当了自己的管家。

这样一来,地下党员的所有活动就都被顺理成章地掩盖了过去。


同时,许多北平的有志青年通过贝家花园被转运到了城外。

随后,他们又在地下党同志的安排下,踏上了前往“红都”延安的旅途。

贝熙业这一生,虽然从来没有去过延安,但他却为延安方面转运了许许多多可贵的人才。

1940年的一天,贝熙业照常骑着小自行车出去给根据地的同志们送药,但是当天北平城里下起了小雨,贝熙业一不留神便摔了一跤。

这时,刚好一名路过的女大学生看到了摔倒的贝熙业便上前将他扶了起来。

这位女大学生挽了挽头发,用非常客气的口吻对贝熙业问道:“您好,请问您知道贝家花园怎么走吗?”

贝熙业一听,对方居然是来找贝家花园的,他的心里就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或许就是准备前往抗日根据地的进步学生。


(贝熙业与吴似丹在一起)

于是,贝熙业非常客气地对这位女学生说道:“我就是贝家花园的主人贝熙业,不如你就跟着我走吧,我会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说完,贝熙业便做出了一个邀请的动作,让女孩儿上自己的自行车。

但是,贝熙业还没骑出几步远,他就感觉到身上泛起了一阵剧痛,很显然贝熙业刚刚摔得那一跤,已经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恐怕今天这一趟药品,贝熙业是要送不成了,无奈之下,贝熙业只好将希望寄托在了这个刚刚遇到的女学生身上。

但是出于谨慎考虑,贝熙业还是没有告诉他车上带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贝熙业将自己身上的一个十字架取了下来,交给了这个女学生并告知了他接头的地点。

随后,他又跟女学生反复交代了注意事项,并约定了一个事后的见面地点,这才返回“贝家花园”。


(“贝家花园”的老房子)

不过,贝熙业果然没有看错人,这个名叫吴似丹的中国女学生,帮他将药品安全地送到了地下党员的手上。

后来贝熙业还与这个吴似丹产生了感情,两个人因此还上演了一段“跨国恋”,面对比自己大50多岁的丈夫,吴似丹一点都不介意。

在吴似丹看来,他们是因为革命理想而走到一起的,这一切与外貌无关,更不是财富所能够左右的。

很快,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看着北平街头无数欢庆胜利的人群,贝熙业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当初他选择来到中国,是因为热爱中国的文化,如今他选择帮助中国,则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新闻报道)

在抗战胜利以后,贝熙业并没有仗着自己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功劳向组织上索取什么,他还是和从前一样,居住在贝家花园里,时不时去路边摆个小摊,给人免费看病。

但是,战争的阴霾还没有散去,国民党军队便打响了内战的枪声。

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以后,北平城里就出现了一幅民不聊生的景象,对于老百姓来说,物价一天一个样,物资极度地匮乏。

有些行业的日子甚至还不如日伪政府统治时期来得顺畅,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贝熙业的诊所自然开不下去了。

当时他的朋友们给他纷纷写信,劝他返回法国老家,但是贝熙业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见惯了战火的他对于战争已经不算陌生了。

而且他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一定会在这场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自己根本不用畏惧什么,照常生活就行了。


1949年1月,经过国共高层的不断谈判,北平城终于获得了“和平解放”。

在开进北平城的军队当中,贝熙业又看到了那颗熟悉的红星,他的心里明白,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过去。

或许在他有生之年,他就能够看到中国人的崛起与强大。

可是就在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不久之后,贝熙业却收到了一则来自北平市政府的通知。

在这份通知里,市政府的同志们用强硬的口吻要求贝熙业必须“限期离开中国”。

一开始,贝熙业还感到纳闷,自己在北京城里住得好好的,为什么会被突然要求搬走呢?


三 离开中国 静度晚年

原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下令对原来在中国的外国使领馆进行一次清理。

那些曾经由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款,如今已经变得荡然无存了。

而贝熙业作为法国公民,自然被北京市政府要求立刻回国。

接到这则通知以后,贝熙业的心中又惊又气,他自认为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与努力,应该配得上当中国的客人。

当解放军战士们拿着通知来找贝熙业洽谈的时候,他没有直接就对方的要求给出答复。

只见他缓缓地拿起身边的一支笔,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大字,这是他曾经用来与“我党地下工作者们”接头的暗号。

但是,这些解放军小战士显然不太懂情报工作,他们非常强硬地将那纸通知拍在了贝熙业的桌子上,最后扬长而去。

这让贝熙业的心里觉得有些失落,他决定向上级反映一下这件事的情况。


(民国时期的“东交民巷”大门)

此时,一旁的吴似丹看到了贝熙业愁容不展的表情,作为一名曾经的进步女学生,吴似丹的头脑十分活泛。

他拿起桌子上的那张纸,非常灵动地对贝熙业说道:“你可以直接给共产党的中央领导人写信啊!”吴似丹的这句话,瞬间点醒了贝熙业。

于是,他拿起笔给周总理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信件,不过,此时周总理正在国外率领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中央的同志们在接到了贝熙业的来信以后,一刻不敢耽搁,立刻将头以电报的形式发送给了远在瑞士的周总理。

在写给周总理的这封信里,贝兮夜非常动情地对他说道:“我自认为可以配得上成为这个国家的客人。这么多年以来,我已经将中国当成了我的第二祖国,将中国人民当成了我的人民。”


(周总理)

在接到贝熙业的信件以后,周总理立刻给国内的同志们发去了指示,要求他们照顾好贝熙业和家人们。

可是,当时中央的命令非常坚决,就连贝熙业不能够例外。

最后,贝熙业不得不于1954年离开了他生活了40多年的中国,由于国籍的问题,吴似丹不能与贝熙业和孩子们一同前往法国。

夫妻俩只能在天津的海关外面深情拥抱、依依惜别,此时的贝熙业已经年纪很大了,他真的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再回到这片土地上来。

就在贝熙业夫妇正为了离别而不断发愁的时候,一名解放军战士突然送来了一份纸条。

这份纸条是周总理同志亲笔题写的,经过周总理的特批,吴似丹可以出关陪同丈夫一起前往法国。

在这张条子的最后,周总理还向贝熙业表达了深深的歉意。


(贝熙业与妻子吴似丹在一起)

贝熙业看着周总理的字迹,他的心情变得舒畅了许多,纵使他不愿意离开脚下这片生活了40多年的土地,他仍旧选择尊重中国人民的决定。

因为在贝熙业的心里,他早已将中国人民当成了自己的家人,有时家人之间会有争吵和矛盾,但是彼此总会有相见的一天。

再回到法国以后,贝熙业看着昔日的祖国,仿佛有些陌生。

贝熙业虽然是一个法国人,但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随着外交代表团和军队在世界各地游荡。

有时他们会在伊朗的城市里落脚,有时又会在印度的雨林中扎营,在外国飘飘荡荡的大半生之后,贝熙业对于自己的祖国居然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无奈之下,贝熙业只得选择搬到了乡下,在那里他买下了一块土地,足够自己安度余生了。

1955年,吴似丹为贝熙业生下了一个儿子,老来得子的贝熙业非常高兴,他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路易。

而吴似丹则根据中国人的习惯,给孩子起名为贝石涛。

之所以把孩子的名字定为石涛,是因为贝熙业非常喜欢石涛的作品。

这个名字既寄托了贝熙业夫妇对于孩子的深切希望,表达了贝熙业心中那份对于中国的思念之情。


(贝熙业先生)

回到法国以后,贝熙业还是像从前那样,时常给社会底层的穷苦人看病,但是此时的贝熙业毕竟已经80多岁了,他的经历和记忆力都大不如前了。

不久以后,贝熙业就在家中突然病倒了,1958年,贝熙业老先生在自己的家中安然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在此以后,吴似丹便承担起了独自抚养孩子的重任,尽管吴似丹与贝熙业之间有着整整50多岁的年龄差,但吴似丹对贝熙业的感情却是无比真挚的。

在贝熙业去世以后,吴似丹一边靠着卖画贴补家用,一边悉心地辅导孩子的课业。

最终,在吴似丹的培养之下,贝石涛考入了海军医学院,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没有人再提起贝熙业的名字,这位曾经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事业奉献了自己大半辈子的“国际友人”,似乎被人们遗忘的一样。


(贝熙业与妻子吴似丹的“结婚照”)

直到2013年,北京市政府才将贝家花园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了解了事情的详细经过之后,北京市政府向贝熙业的家人发去了邀请,希望他们能够再回北京看一看。

而就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却传来了一个惊人的噩耗:贝熙业先生的遗孀吴似丹在法国因病去世了,终年89岁。

在吴似丹去世以后,中央电视台对他的家人进行了一次专访,无数的中国人第一次通过媒体的镜头了解到了那位曾经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在一起的“法国友人”。

同一年,《人民日报》刊发文章称赞贝熙业是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和一个“白求恩式的医生”。

这既代表着贝熙业的功绩终于得到了中国官方的认可,昭示着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延续。


(今天的北京“贝家花园”)

如今的“贝家花园”,已经成为了北京的一个旅游景点,人们看着这栋环境清幽的花园,很难想象他与曾经的中国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在这里贝熙业用自己高超的医术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而在中国,人民终于取得独立之后,贝熙业悄悄地离开了这片他所热爱的土地。

这对于贝熙业本人来说算是一种遗憾,但却无意之间推动了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当中,曾经有无数个像贝熙业这样的国际主义战士奋战在各个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线。

他们或许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一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但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火红炽热的理想,这是21世纪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

许在将来我们能看到无数像贝熙业先生这样的人远渡重洋,奔向另一个国家。

而那将意味着这个世界将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所有的人们将因此得到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法国医生贝熙业在中国的传奇生涯》龚伟庭

《“贝家花园”背后的秘密:法国“御医”贝熙业的中国情缘》张亚斌

《贝熙业:无私援助中国人民的白求恩式医生》梅兴元

《中法友谊的坐标:贝家花园》王荣梅

《贝家花园与中共秘密交通线》常颖

《京西秘境花园法国医生留下惊叹不已的故事》李凤

《法国医生贝熙业与近代中国隐秘传奇》罗屿

编辑:浊酒

责编:t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妙趣小史
妙趣小史
煤气罐小狗
1354文章数 3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安徽坍塌居民楼结构脆弱 专家称其"像积木搭在墙上"

头条要闻

安徽坍塌居民楼结构脆弱 专家称其"像积木搭在墙上"

体育要闻

安帅:赛前我总会紧张但哨响后就会冷静;球队仅一种风格不行

娱乐要闻

昆凌晒三胎正面照,2岁妹妹超像周杰伦

财经要闻

东方通收购藏雷 花6亿买来"业绩变脸"

科技要闻

4月中国手机需求回升 iPhone出货量增长52%

汽车要闻

三联屏/纯电续航318km 岚图FREE 318官图发布

态度原创

艺术
时尚
教育
本地
军事航空

艺术要闻

穿越时空的艺术:《马可·波罗》AI沉浸影片探索人类文明

穿过这几双鞋的人基本定型了

教育要闻

【中招咨询】一文看懂北京八中教育集团招生政策!

本地新闻

食味印象|歙县限定!枇杷味儿的清甜初夏

军事要闻

以军装甲部队进入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市中心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