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
01.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关于王勃这首《滕王阁序诗》,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只不过结局有些悲凉。因为写完这首诗后不久,王勃就溺海身亡了,年仅27岁。
王勃笔下的《滕王阁序》,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美誉,全文773个字,文采飞扬,博古通今,光引用的典故就多达40多处,更创造了20多了成语。
因此有人说,如果王勃不是英年早逝,那么唐代文坛第一人,也许就没有李白、杜甫、韩愈什么事了。
当然,性格决定命运,王勃的早逝和他恃才傲物有一定关联。
比如,同为“初唐四杰”的杨炯就曾说,“愧在卢前,耻在王后”,卢指的是卢照邻,王指的就是王勃。
这是赤果果的羡慕嫉妒恨。
杨炯和王勃同岁,而王勃16岁就登进士第,是李唐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卢照邻在官场没什么作为,最高官就是益州新都尉,并与王勃交好。
所以杨炯嫉妒王勃是有道理的,他曾任崇文馆学士,效力东宫,可骆宾王助徐敬业起兵,写下《讨武檄文》后,杨炯因堂兄也参与了这件事,所以被贬了官。
后来,杨炯极为谄媚武则天,可武则天始终没有重用他,因此哪怕在王勃死后,杨炯也很不服气。
不过“初唐四杰”之首之争,到了盛唐就已经没有争议了,王勃当之无愧。
02.
我们继续说王勃这首《滕王阁序诗》,原本这首诗是可以没有的,毕竟作的是序章。
公元675年秋,26岁的王勃前往交趾去看望自己的父亲,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河内地区,他父亲因王勃“杀官奴曹达案”被牵连,贬官至此。
途中,王勃经过南昌,正好赶上大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竣工,阎伯屿宴请天下名仕来此聚饮,并为新阁题序。
阎都督有一个女婿,叫吴子章,人称“孟学士”,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新阁未修建完成,吴子章就拟好了序章,献给了阎都督,因此阎都督此番宴请只是想让女婿出出风头。
不曾想,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王勃听说此事后登门拜访,阎都督只是礼貌性地问了一句,公子远道而来,是否想为滕王阁题序?
王勃想都没想,直接就让书童取来笔墨,弄得阎都督很尴尬,而在座的也都是饱学之士,议论纷纷之余,都等着看王勃出丑。
然而王勃一气呵成,洋洋洒洒一篇文章挥笔而就,众人纷纷称奇,均被其文采所折服。站在一旁观看的吴子章不干了,因为他有过目不忘之能,读一遍就把文章背了下来,所以便说,这是王勃抄袭他的,说完竟真的一字不差吟诵出来。
王勃面带微笑,丝毫没有慌乱,就在吴子章背完之后,又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证明这篇文章确为自己即兴发挥。
有意思的是,写到“槛外长江空自流”时,王勃故意留出了一个空格,即“槛外长江X自流”,然后扬长而去。
吴子章填不出这个字,众人试着填了,却都不满意。阎都督读完文章后,知道王勃是个奇才,此番没有礼遇已是不妥,何况缺字留憾,于是就派人去追。
王勃离开阎都督府后,就跟书童说自己困了,如果过会有人前来索字,就跟他要千金。
果然,王勃到客栈刚睡下不久,阎都督派来的人就到了,可听到索要千金,他自己又做不了主,只好再回去禀报阎都督。
阎都督毫不迟疑,立马取来千金,让下人赶紧送去。
这次是王勃亲自接待的,他让下人伸出手,在掌心写下了一个字,并叮嘱下人说,路上千万不要打开拳头看,不然字就会飞走。
下人自然是不敢偷看的,可是在阎都督面前展拳后,手心依旧没有一个字。
焦急等待的众人都说王勃在戏耍都督,可阎都督却哈哈大笑,直呼妙哉、妙哉,掌心为空,所缺之字可不就是一个“空”吗,因此《滕王阁序诗》也留下了“千金买字”之美谈。
遗憾的,写完《滕王阁序》的第二年,王勃就与世长辞了。
03.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可能是写给杜甫爷爷杜审言的,因为两家是世交,杜甫的叔祖杜易简还夸赞王勃为“王氏三株树””,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王勃的祖父“文中子”王通,是隋唐时期的大儒,杜淹、薛收都是其门生,宇文化及和杜如晦还曾向王通问过天道。
所以,王勃深受祖父影响,自幼饱读古文经卷,刚9岁就写出了《指瑕》十卷,为《汉书》挑出了许多错误。想想现在的9岁孩子在做什么,就知道王勃的厉害了。
千万别杠王勃不会用手机,也不会奥数,杠就是你对。
到了10岁,王勃又开始读六经,12到14岁期间,精读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领悟极深,所以王勃的医术也很高。
15岁,王勃给宰相刘祥道写了一封信,分析了天下局势,刘祥道称其为神童,并举荐入朝。
因此,16岁的王勃高中进士,授朝散郎,深得唐高宗赏识,让他担任沛王府修撰,和皇子们一起读书、游玩。
不过王勃的狂傲终究让他付出了代价。
有一次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王勃为了给沛王助威,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不巧这篇文章最终落在了唐高宗手里。
高宗大怒,认为王勃是在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尤其此时高宗还没有立储,王勃如此亲沛王而远英王,难免有僭越之嫌。
所以唐高宗一怒之下,就罢了王勃的官,王勃不得已离开长安,前往蜀中散心。他许多儿时的朋友都在四川,比如薛华,就是薛收的孙子。
王勃的《别薛华》就是作于这个时期: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蜀中流落三年后,王勃决定再回长安去参加吏部考试,打算重新开始。不过当时在虢州司法任的好友凌季友就劝他说,你现在回京不是好时机,也许圣上的气还没消,就算你通过了吏部的考核,也不会封多大的官。你精通医术,虢州名贵的草药多,不如你先来我这里委屈一下,日后再做打算。
王勃仔细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就到虢州谋了一个参军之职。
倒霉的是,他刚上任没多久,一个叫曹达的官奴就跑到了王勃的管辖区域,藏了一段时间才被找到,王勃怕被诬窝藏逃犯,就私下将曹达处死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东窗事发后,王勃被下了狱,后来遇到天下大赦才被释放。
最重要的是,时任雍州司户参军的王福畤,也就是王勃的父亲也受到了牵连,被远贬交趾。此时的王福畤已经年迈,这让王勃内心很愧疚。
因此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写: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同样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所以王勃遇赦后,最着急的事就是渡海去看望父亲。
04.
实际上,王勃出狱后不久,朝廷就恢复了他的官职,不过王勃却婉拒了,没有赴任。在他探望父亲的途中,还曾路过广州,当时宝庄严寺的主持曾请他为寺院题碑,因此王勃就写下了另一篇奇文《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文学史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足足有3000余字。
而且,至今学者们也没有将碑文全部译透,只因为看不懂。碑文中既含有佛法、医学、律法、社会学、经济学,也含有历史文献。
公元676年春,王勃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入秋后折回,途中所乘之舟遇到风浪,不幸坠海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是,王勃并没有见到父亲,他是在去的路上溺海的,如果真是这样,就太让人痛心了。
王勃死后,他的《滕王阁序》在京城爆红,一度洛阳纸贵,唐高宗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连说了三个“好”,然后问身边的大臣,王勃现在何处,朕要召他入宫。
当大臣告诉高宗王勃已故时,高宗长叹了一口气说,是朕错了,当初不该罢了他的官。
纵观王勃这一生,恃才而傲,先是参与了沛王与英王之争,后又抢了吴子章的风头,加上年少成名,难免遭妒。甚至“官奴曹达案”也有史书说,王勃是被人诬陷的,这就造就了他一生的命运。
如果他父亲没有因自己被贬官,他就不会渡海,自然就不会早亡。
可凡事没有如果,若是他不探望自己的父亲,就不会写《滕王阁序》,文学成就就不会这么高。
正如佛家所言,事有因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虽然只有短短27年的人生,他的诗和他文章,却早已成为古典文学的瑰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