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流行的说法: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让年轻人对稳定的铁饭碗如此青睐。
近两年广受关注的青年失业率之所以居高不下,除了经济形势不景气,就业环境残酷的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主动选择不就业,为的就是保持应届生身份,考公考编更有优势。
然而,现在,编制内工作也不保险了。
1
最近,某上海编制内教师在小红书上自曝合同到期学校不续签事件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引发无数讨论。
很多人好像一瞬间清醒了:原来编制内工作也是靠不住的,随时可能失业。
还有很多人激烈争论,争论博主的编制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事业编。
为验证真实性,我特地重新下载了小红书,找到了原帖,博主是个女生。
简单梳理下事件来龙去脉:
该博主毕业三年,小学编制内教师,与学校签了3年合同,今年合同即将期满。但学校突然通知不再续约,让她提前找工作。
她感觉如晴天霹雳,像大梦初醒,连发几个帖子均以“迷茫”为标题。
博主强调她是教育局公布的事业编,且3年学校考核均合格,只是无课题无论文也没获过奖,所教班级成绩还是中等偏下。
最悲催的是,她只有初级职称,教的还是小学科,所以感叹找工作好难。
从发第一个帖子到现在已经过去十余天,她仍没有好消息。好多帖子还被封禁了,可能是平台不想负能量传播。
针对此事,网上有很多解读。
有人说,这是教师编制退出的信号;
有人说,内卷的风终于吹到教师行业了;还有人认为,随着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教师数量的过剩是迟早的事,上海不过是未雨绸缪提前应对而已。
至于很多网友吵翻天的这个女孩到底有没有编,是真编制还是假编制。我查了很多资料,确认博主没有说谎。
按上海目前通行的做法,她的确算在编教师,不过这个编制和传统的实名编制不一样,而是编制在岗不在人,意思是编制由教育局分配给学校,但是不和具体的人员挂钩,人走了,但编制还在。而传统的实名编制和人员是对应的,人随编制走。
这种编制有很多叫法,比如备案制,员额制,周转池,蓄水池等等。老师在岗期间薪资待遇和传统编制内教师是一样的,但是一旦被辞退,编制就空出来归别人使用了。
上海的做法的确比较超前,但也并非特例。
全国很多城市都已经采取类似的编制制度,只不过是小范围尝试,比如福州,叫“参编制”,其它内地城市大都叫“备案制”,不过当地教育局在招聘教师时会备注清楚。
其实,高校招聘教师采取备案制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了。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到网上搜搜,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
其实,何止教育系统,现在医院招聘医护人员也都采取备案制了。
总的来说,这都是在传统编制紧缺的情况下进行总量控制的产物。
对单位来说,这是人事创新,解决了编制满额实际人手不足的现象,以后将是大势所趋。对个人来说,备案制也是编,且福利待遇与传统编制人员一样,总好过临时聘用的合同工。
一般而言,备案制工作也是香饽饽,是大家抢破头要去争的。
2
回到原来的话题。发帖的上海女教师为什么讨论热度这么高?
正是因为她戳破了大家普遍认为的心理安全防线,让很多人瑟瑟发抖。
一般普遍认为,即便是备案制教师,只要不出现大的教学事故,或者师德师风有问题,基本上可以安稳工作到退休。
正像发帖女生自认为的那样,自己连续三年考核都是合格,按理说学校没有理由不续签。
但是偏偏意外的事情就是出现了。
对校方来说,合同到期不续约是合法的,而且不用赔偿。女生只能在合同到期之前尽快找到下家,不然就彻底失业了。
有网友认为这种情况确实少见,还是看学校领导,如果是善良的校长会继续签一年让你慢慢找工作。
但是再看看女生自述的情况,说实话,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确实太普通了。没职称没课题没论文,教学成绩还是中等偏下,这明显是属于被优化的对象啊。
学校不和她续约,就可以腾出编制招聘更优秀的教师进来,或者留给关系户,这其实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
倒是这女生,直到现在都走不出情绪的阴霾,好像天都要塌了。估计在她的认知里,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考上备案制教师也会失业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有很多网友在忙着辟谣,认为这女生的遭遇只是个别现象,大部分在编教师的饭碗还是稳的。
目前来看可能是这样,但是再过几年就不好说了。上海的做法不过给其他城市打了个样。
毕竟随着出生人口的锐减,教师的数量肯定会逐渐供大于求,编制只会越来越少。此前北京、宁波等地传出的教师实行“末位淘汰制”逐步退出编制虽经辟谣,但绝不是空穴来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女孩的经历并非孤例。小红书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也承认:教师编制已经不稳定了。
3
比起教师面临的危机,普通事业单位更不稳。
比如前段时间公布的“河南事业单位精简”就冲上热搜,至今热度不减。
说实话,这次精简的力度之大令人咋舌,内容简要如下:
省直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其他如“僵尸单位”“空壳单位”一律撤捎。
市县机构参照省直做法,按照“421”比例进行精简。
有人惊呼河南这是跑步进行“砸碗行动”,铁饭碗变成泥饭碗了。
其实,这是无奈之举。因为,财政早已不堪重负。
一方面是日益萎缩的土地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庞大的供养负担,精简人员势在必行。
看一下数据就明白了:2023年,河南土地财政收入仅为1622亿,比三年前少了一半还多;2023年财政总收入6972亿元,比2022年有小幅提升。
但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062亿元,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有4512亿元,收支严重不平衡。
这其中几千亿的窟窿需要中央从沿海省份转移支付给河南。
但是近两年的形势,受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沿海发达地区日子也不好过,靠转移支付供养庞大的体制队伍既不现实,也不可持续。
所以,这轮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必定是先清退编制外人员,再逐步清理编制内人员。教师、医生群体暂时无虞,但从长远来看,都要逐步同市场接轨。
时代在变,很多过去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如今都发生了。
比如银行可以破产。比如保险打破刚性兑付。
当编制内的铁饭碗“含铁量”在下降或者变成了“泥饭碗”,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
或许,塔勒布能给我们答案:那就是要学会拥抱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个人要保持终生学习和成长,而不是期望得到体制的庇护而放心躺平。
任何时代,任何时候,你的核心竞争力与不可替代性才是让你安身立命的终级密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