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春,随着胶澳总督府的交付使用,这座壮观的建筑成为德国在青岛的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同期规划完成的威廉街(青岛路)也随之呈现于人们的眼前,它不仅是这座城市最早修建的道路之一,这条垂直于胶澳总督府前的路,也是青岛为数不多的正南正北的道路之一。
胶澳总督府选址建造于观海山南麓,坐北朝南,背山面海,居高临下,风水绝佳。总督府位于楼前广场的中轴线上,其右侧是胶澳法院,广场的正前方通青岛路及中心花坛直对海面,显示出这座经典建筑的庄重格局。
总督府前广场空间开阔,它以青岛路为对称轴线,向左右辐射出6条马路,同时建有官员住宅、执法机关、洋行、饭店等,美、德、英、日等国驻青领事馆也纷设于此区域,从而使这一地带形成了以总督府为中心的行政办公中心。
1935年由青岛市繁荣促进会编印发行的《美丽的青岛》中所述:
市政府当全市沿海之适中点,居高临下,势若建瓴,有包举全市之雄姿,原为德人所筑,全用岩石叠成,雄伟庄严,兼而有之,抑且负山(观象山)面海+会泉团岛而犄角,夹辅左右如两翼,港外来舟,纤屑靡遣,以形胜言,亦全市最佳处也。
上世纪一十年代的青岛路
青岛路的设计是沿着观海山山坡蔓延而下,中间被海因里希亲王大街(广西路)隔为南北两段,然后穿过广西路直至海边,花岗石铺设的石阶和道路中间一座座别致的长条形花坛,令人赏心悦目,青岛路的北端从胶澳总督府前广场开始,南端与威廉皇帝海岸(太平路)的叶世克纪念塔相接,
上世纪一十年代的青岛路
青岛路与太平路相接处,左边是路旁的海因里希亲王饭店(1998年被拆除),右侧是德华银行旧址,曾是日本驻青总领事馆。两座同样经典壮观的建筑,像是一幅图片的边框,与胶澳总督府完美和谐的搭配成一道城市景观线。
《胶澳志·胶澳市乡道路工程表》中介绍:
青岛路,长度181.80公尺,面积5808.58平方公尺。
《胶澳志·胶澳市街路名地号一览表》介绍:
青岛路,土地号数(无),德管时期称维里恩街,日占时期称不入斗通。
青岛路旧影
青岛路,最初即是为连接德国胶澳总督府和威廉皇帝海岸(太平路)而修建的,而命名为威廉街(以德国皇帝威廉命名),更以显示总督府的威严和高贵。
接收青岛后,中国胶防军在胶澳督办公署前执行巡逻任务。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废除日名街道,1923年将这条街道更名为青岛路至今。
1931年的青岛路
上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当年德国人对总督府的位置进行的精心选择,它背山面海,通过青岛路,与观海山顶及海边的叶世克纪念碑恰好构成一条城区对称的轴线,这种匠心的设计更加突出了总督府的威严和高贵。
青岛路1号,曾经是这条路上唯一的一个路牌,再无其他,显示出这座建筑的不同。1912至1913年间由德国律师、公证人曼弗雷德·齐摩尔曼出资兴建。
1926年到1945年,德国驻青领事馆曾一直设在这里,前望已面目全非的叶世克纪念塔,背倚曾经的德国胶澳总督府,德国领事馆选择在这里,其含义也是颇有意思。二战结束后,曾任青岛实业银行总经理和银行理事长的孔祥勉购买了此住宅,并将其命名为“南园”。1986年,孔家的后人将房屋捐赠给政府,并设立“南园孔子纪念馆”。但不知具体是何原因,其后,此处建筑却长期闲置甚至挪为它用,脱离了孔家当时捐献的目的和初衷。
叶世克纪念塔
青岛路的最南端,太平路的临海处的半圆弧形所在,现在是一处花坛绿地。曾经的这里就是那座叶世克纪念碑(塔),建成于1904年,曾用名“保罗·叶世克总督纪念塔”、“大日本帝国占领青岛纪念塔”、“中国接收胶澳纪念亭”、“东亚建设之础”、“山海重光纪念碑”等,1967年被拆除。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青岛路(王挺摄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岛路鸟瞰。
胶澳总督府这座经典建筑自建成后,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可谓历经风雨,作为它的中轴线上的青岛路,则伴随着总督府旧址,见证了外敌侵略的屈辱,以及旧青岛各个时期的岁月沧桑。
开通后的青岛路(源自观海新闻)
封闭多年的青岛路终于开通并恢复原貌,昔日的城市中轴线再现的消息,近些天来成为一条热度新闻,这条饱经沧桑的世纪老路,以青岛命名的故土情怀之道,将继续见证这座城市更新更快的发展。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