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民生底线厚度映衬经济新质温度:一部残疾人的剧与一座经济转型的城

0
分享至


苏州残联组织10多位嘉宾深度参与《花开河西巷》音乐剧的研讨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智 见习记者 王海平 苏州、南京摄影报道

“您对这部剧和我们的表演,有什么建议吗?”当记者前脚刚踏进会议室大门,一位“素未谋面”的女士就迎面抛来一个问题。

此时距离研讨会的召开时间还有约40分钟。

原来,这位女士名叫王珊珊,是苏州市歌舞剧团的知名演员。她所说的“剧”是名为《花开河西巷》、中国首部体现精神类障碍人群生活和情感的心理音乐剧。

作为该剧的主演,这是她第一次挑战不同于传统“正反面”的角色,因此时时刻刻都在利用每个契机高度关注、收集着社会各方面的“观后感”,以让这部作品能够不断升华,进而促进社会改变对精障人群的误解。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艺术作品,通过对原型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文学加工,反映的是精神类障碍人群的真实生活;但另一面,则是苏州经济的真实写照——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一流营商环境。

“外界对苏州的关注,不能仅局限在经济层面,不能仅关注GDP。”苏州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委负责人在《花开河西巷》研讨会上指出了该剧带来的另一层重大意义。

“因为不了解,所以有误解”

在“心理健康、社会和谐”的当下,音乐剧《花开河西巷》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据国家一级编剧周琰在研讨会上介绍,该剧是以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好人王良玉及其负责的桃花坞精神卫生康复驿站为核心演绎的场景,以王良玉的先进事迹为原型,表达的是这位优秀共产党员25年扎根城市最基层的康复驿站,与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发生的碰撞摩擦、接纳包容的故事,让普通观众了解并走进这些精神障碍患者不为人知的心灵世界。

到2024年4月的第二个星期,《花开河西巷》已在苏州范围完成了10场巡回演出,已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好的积极影响,正逐步改善社会对残疾人群的普遍认知。其中,苏州党政领导都已在不同时间段先后观看。

“在苏州,残疾人的工作方式在改变。”苏州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胡岚这样表达她的感触。作为《花开河西巷》的总策划,胡岚已先后看过6场,她对记者坦言每次观看都有着不一样的感触。

多位看过该音乐剧的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苏州,人们的潜在意识已变化,残疾人“娘家”的工作已发生了本质变化,社会大众普遍认为残联工作就是在节假日给困难户送油米面的片面认知已成为过去。

“我是带学生去看的,年轻人观看时都沉浸进去了,他们告诉我感触很深,改变了很多认知。”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老师董映雪表示,对于残疾人群,平常年轻人较少有机会去真正关注和接触,因此了解不深。

周琰指出,反映残疾人生活状态,是一个不太好随意踏入的领域。因此,如何面对这类人群,呼唤社会大众更好关注,出品方采取了小心翼翼、步步深入的策略。

“一是,时间把握精准,全剧控制在70分钟以内,贴近大多数人的观感;二是,分为多个不同的场景片段,反映不同的精神障碍者的生活。”音乐剧总统筹、苏州市残联副理事长耿新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剧中,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等四类精神障碍患者的故事,被运用多种叙事手法串联在一起。

在排练时就已“介入”的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病防治部主任医师袁念表示,专科医生一眼就能看出每个演员表演的不同病症,特别是重型患者是非常难演的,“能有这个剧,非常不容易。”

参会嘉宾一致表示,通过音乐剧的方式,苏州社会各界对精神类障碍者的社会容忍度有了提升。

社会治理的标准是看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作为指导单位的苏州市政法委一位调研员指出,苏州一直注重将残疾人的手工作品推向市场,但对外表达只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多年来只做不说,而音乐剧则将围绕精神类障碍人群的各方都有了演绎,比如默默贡献的社会工作者等,超出了过去10年的对残疾人工作的宣传效果,是社会治理成效的典型生动体现。

事实上,这与苏州人向来“低头做事”的性格有关。剧中姚站长原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王良玉认为,“这是一个党员应该做的,不需要领导和社会的表扬,不需要任何荣誉。”早年曾从事贸易生意、当过企业老总的王良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只要社会接纳的程度提升,残疾人完全可以融入社会。”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要看如何对待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苏州市社科联科研处一位学者认为,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苏州市党政主要领导高度关注民生事件,而残联的工作则是民生的底线。

据公开报道,不久前苏州市委主要领导对孤独症群体进行了专题调研,要求构建全周期的服务体系,让全社会能对该类人群温柔相待,并提出了“围绕人的一天一生”办好民生的指导意见。上述学者认为,在素以“经济”为关键词的苏州,在当前追寻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间节点,市委主要领导以孤独症群体为小切口进行民生领域的调研,在近年来实属罕见。

“这是一个突破,对受众是一种精神上的疗愈,消除了负面,让人们对精神类患者有了新的认知。”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鹏杰博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苏州市关爱残疾人社会咨询委员会代表、工业园区仁爱学校校长范里发言时表示,因为社会大众对残疾人不了解,所以出现了很多误解,“只有将残疾人的生活状态、真实内心等,通过艺术形式告知大众,才能撬动整个社会文明的前进。”

“残疾人群远离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不高,但他们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苏州市关爱残疾人社会咨询委员会代表、若邻生产加工外报服务(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姚熊勇告诉记者,他带着企业残疾人员工看了音乐剧,真实反映了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很受鼓舞,“对雇佣的精神类障碍者员工,我们以朋友相处,帮助、引导他们,他们有很多闪光点,相处非常融洽。”

打通民生底线“最后一米”

如同《美丽心灵》等影视作品一样,《花开河西巷》通过音乐剧的艺术形式,真实展现了精神类障碍人群的生活,向社会大众进行了普及,改变了社会对残疾人群体固有的偏见。

从苏州的实践看,当前残疾人工作的痛点在哪里?

以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的教育实践看,范里认为,毕业生的工作落实主要“卡”在了家长,“有部分家长无法走出心理的那一关,家长都不敢走出去,何况社会?”

所谓“家长心里过不了的坎儿”,其实就是有不少残疾儿童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走出家庭,像健全人一样去社会闯荡。多位从事残疾人工作的人士指出,要放得下,这一步迟早要走,晚走更不如早走。

“刚开始说没有担心是不现实的,但只要有爱,保持对他们的关注和帮助,现在看来到目前为止都很正常。”姚熊勇告诉记者,作为投资人,“心里的坎”踏出第一步是雇佣听障者,相对来说,第二步雇佣精碍者挑战更大,“企业多年的实践表明,上下对残疾人已没有概念了。”

雇佣残疾人的挑战在于精神类障碍人群。这是因为,这类人群无法通过仪器等检测,只能通过临床医生的经验来判断。

“10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只要定时服药并给予关爱,精神类障碍人群就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波动也会越来越轻。”袁念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爱是永恒,给予持续的足够的关爱,阻碍会越来越少。

把每次演出都当成最后一场,是《花开河西巷》监制沈亿民提出的“要求”,“只有这样,导演编剧和演员,才能磨合更好,受众群体才能更有感触。”

不断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是该音乐剧越来越能吸引观众的关键。国家一级导演周云告诉记者,第一场演出就邀请了剧中人物“启明(智障患者)”父亲的原型、残疾人家属薛老先生观看,并根据他“演员服饰上稍微偏暗”的观感,在随后的演出中就对各类场景和人物的服饰进行了优化调整,展现出对“阳光”一面的追求。

“尽管是第一次关注这个领域,但我和其他演员们都很自信,感觉人生再次绽放,会全力以赴去体现每个角色。”王珊珊说,通过前后的演出等工作,一是了解并接受这些弱势群体;第二则是被工作人员执着帮助弱势群体的精神所感动。沈亿民也对记者指出,与弱势群体站在一起,是艺术从业者的责任,更是地方歌舞剧团的责任。

事实上,相对而言,精神类障碍人群较为特殊,无法进正常的养老机构,按照临床医生的实践观点来看,“总不能一直待在医院”,这“最后一米”,怎么办?

“有一位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对我说,现在我们还可以照顾孩子,等到有一天我们去世了,该怎么办?”苏州市残联一位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这一问题导向思维下的“闭眼焦虑”对残联的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关键在于,孤独症无法通过常规孕检方式查出。

益花园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事业合伙人徐磊认为,障碍人群的康复治理治疗,其最后的路程是社会的正视接受和解,需要社会更多的参与。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如同《花开河西巷》剧中的台词中所“展望”的美好前景类似——着眼当下,面向未来,苏州残联目前正在积极谋划城市精神障碍人群的托养机构,以解决“最后一米”其实也是整个残疾人工作“短板中的短板”问题。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
财经媒体
67336文章数 28197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