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谋节战篇之:近代中国军队的历史经验标准

0
分享至

通过对近代中国四支军队的一次摸索和三次转型,以及对相关战事所进行的一个罗列,可以看到,清王朝旧军队的“道”不行、“器”不行、“法”不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军队碾着打。洋务军的武器已经不落后于敌,但“道”不行、“法”不行,仍是被敌人碾着打。新陆军,军阀混战时,各军阀之间的武器装备差不多,“道”也相差不大,蒋介石主要是凭着战略取得全国政权;在对外的抗日战争中,与日军相比,国民革命军“器”不行、“道”尚强、战略行、战术欠缺,总体上仍被敌人碾着打,但已经可以依靠“道”和“法”在持久战中扭转局势。

国共内战中,共产党军队武器装备落后于国民党军队,但依靠“道”和“法”弥补了武器装备的不足,进而取得最终胜利。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一二三次战役,再次证明依靠“道”和“法”可以弥补武器不足的缺陷,并取得作战胜利;第四次战役中美国摸清中国军队战术,志愿军损失很大,“道”与“法”的作用下降。第五次战役及后续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中,之所以能与美军打个旗鼓相当,除了军队的强大凝聚力(即“道”)和阵前反击、坑道战等新型战术(即“法”)外,最重要的是苏联援助武器装备的到位,“器”成为制胜的基础。据此,我们可以从“道”“器”“法”三者决定战争胜利的关系进行中国式的经验总结。


(一)“道”是核心。从国内战争的整个趋势看,北洋军阀、国民革命军和农民军的武器装备总体上处于同一个层次,在细节上北洋军阀、国民革命军的武器装备都比农民军强,在“道”和“法”上均不如农民军。国内历次战争的结果是,国民革命军战胜北洋军阀、农民军又战胜国民革命军。因此说,在制胜因素上看,“道”和“法”的作用要大于“器”。

同样,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淮军和北洋水师的武器装备与法军、日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由于法国和日本都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政治团结,军队上下一心,协调一致,作战勇敢,战术灵活;而清王朝虽然处于被侵略地位,属正义一方,但内部腐朽,怯于作战,战术呆板,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因此,“道”和“法”要胜于“器”。

在“道”和“法”之间,则是“道”更为重要。国共内战中,共产党奉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政治上清正廉洁,实现了内部的坚强统一和外部获得民众广泛同情理解,处于道义上的制高点。蒋介石则注重权谋的运用,力求通过以派制派、分化瓦解等措施,逐步削弱各派系势力,同时政治上贪腐盛行,导致内部相互猜忌无法统一,外部得不到民众支持,经常受到各方道义上的谴责,以至于激发出西安事变这样的兵谏行动。

内部的团结和外部的支持,使得共产党可以按照既定战略战术协调一致地达到目的。内部的相互猜忌和外部的谴责,使得国民党各部队很难协调一致地实施作战行动,既难以产生好的战术,也使得好的战略战术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在红军长征时,先有广东陈济棠让道,再有桂系白崇禧放行,后有云南龙云礼送出滇,最后是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蒋介石再好的战略战术也无济于事。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想借日本的手,将八路军和新四军耗亡。但共产党高举民族救亡的大旗,广泛发动群众,争取各方支持,灵活运用游击战与日军周旋,不但没有被消灭,而且还不断发展壮大。而国民党留在敌后的游击军,大部分不是被日军消灭就是变成了伪军。因此,总体上来讲,在武器装备总体处于同一层次的情况下,“道”是取胜的核心。

进一步扩展来看,“道”所包含的政治清明,就可以实施良政,推动经济、军事、科技,直至武器装备的发展。“道”的清明,可以发现优秀的将领,想到好的“法”来组织和运用军队。“道”所包含的指挥顺畅,可以保证整个军队的协调一致行动,将“法”执行好。“道”所包含的勇敢顽强,可以推动增强“法”的潜能。

(二)“器”是基础。两次鸦片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前四次战役,都是在武器装备水平与敌不在一个层面的战争。其中,鸦片战争,旧式军队不仅武器与敌存在绝大差距,军队本身的“道”和“法”也差得很。看不出三个哪个对战争失利影响最大。抗日战争,中国军队的“道”还是不错的,“法”也行,作战的胜败很难说得出主要是由“器”“法”“道”三个哪个所决定,但总体上中国始终处于防御地位,正面战场一直节节败退。即使在敌后作游击战的八路军,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在日军的重点“扫荡”下,抗日根据地也不得不收缩。

中国军队的同仇敌忾的强大“道”,以及八路军灵活的游击战,在日军的强大武器装备攻击下,也都只能以持久防御来消耗敌人,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是全机械化军队。而在第一、二、三、四次战役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仍是以解放战争的武器装备为主,连摩托化都没有实现。与美国先进武器装备相比,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根本不在同一个层面。


在前三次战役中,凭着我们强大的“道”和美国尚没有摸清中国军队灵活战“法”的情况下,志愿军打了联合国军一个措手不及,夺取了前三次战役的胜利。到第四次战役,美军已经熟悉了中国军队的战术时,志愿军的“道”和“法”都失去了作用,部队吃了大亏。到第五次战役时,由于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到位,特别是喀秋莎炮兵等强大火力装备的到位,增强了志愿军火力,才保证了坑道战等战术的成功实施。

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邓华提出,抗美援朝战争证明,“现代战争一定要有必需的现代技术装备。没有必需的火炮,既不能摧毁敌人的坚固阵地,也不能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没有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便不能击毁敌人的坦克。没有空军和防空武器,便不能打击敌人的空军,掩护自己的战场。”因此,可以这样讲,当双方武器装备水平不在同一个层次,甚至存在代差时,再强大的“道”、再灵活的“法”也是于事无补。“器”是战争取胜的基础。

(三)“法”是关键。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中,北洋军阀和国民革命军都是“小道”,武器装备也处于同一水平。因此,他们的胜利更主要的就体现在“法”的差别上。最重要的就是蒋介石“先吴后孙”,抢占江浙的战略比北洋军阀高明得多。中央红军的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军队的政治领导体制不变、武器装备相同,内部团结、作战勇敢。但前四次战役取得成功,第五次战役却以失败而告终。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战术的不同。前四次战役中,国民党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红军以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战术相对。

第五次战役中,国民党采取了稳扎稳打的堡垒战术,红军在“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下,采取拼消耗的阵地对阵地的战术,与国民党这个“龙王”比宝,最后是处处失利,最终不得不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前期,红军指挥员顽固坚持既定行军计划,不能根据战场情况灵活变化,严重影响了红军的行进速度,硬碰硬地直闯国民党的湘江防线,损失惨重。湘江战役,红军由出发时8.6万人锐减到3万。遵义会议之后,红军由毛泽东指挥,采取灵活的战术,以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等战役,成功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完成了战略转移。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兵事网
兵事网
兵者国之大事
1491文章数 7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