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请安与跪安虽然都是表示敬意和尊重的礼节,但二者在实际应用与形式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首先,我们谈谈请安。请安这一礼节,原本是明代军礼中的一部分,记载于《大明会典》之中。当时,全国各指挥使司、各卫所的士兵在见到上级军官时,都会行此礼,称为“屈一膝”。到了清朝,这个习俗在八旗以及明朝遗留下来的绿营中依然保留。原本,士兵在见到上级时应当下跪,但由于身上穿着盔甲,不方便完全下跪,因此只屈一膝或半膝。久而久之,即便是脱下盔甲,人们也习惯于以屈一膝为礼,这逐渐演变成了问候和请安的意思。在八旗人家和一些汉族官宦家庭中,无论是晚辈见长辈,还是平辈中幼者见长者,甚至是奴仆见主人,都会行此礼,因此,屈一膝也被称作请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衙门或公共场所,无论是旗人还是汉人,都不采用请安这一礼节,而是行打恭礼。
男子请安时,首先需要端正姿势,如同“立正”一般。然后向前迈出左腿,左手扶住膝盖,右手自然下垂,右腿半跪,并稍作停顿。在这个过程中,双眼应平视前方,不得低头、扬头或歪头,双肩需保持平衡,不得弯腰,左右腿的间距也要适中,保持左腿向前迈出的自然距离,不可向后蹬腿。女子的请安姿势与男子相似,只是左右腿的距离要近一些,动作幅度也要小一些,双手扶住左膝,右手不下垂。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跪安。跪安这一礼节主要应用于皇宫、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之中。皇帝除了每日召见军机大臣之外,还会额外召见一些官员进行密谈。这些密谈不同于朝会大典,因此官员在面见皇帝时不必叩头。召见的程序十分讲究,先由外奏事处登记,再由内奏事处安排具体的召见时间。皇帝在吃早饭时(此时天尚未明),桌上会摆好绿头签,饭后便按照安排分批次召见官员。如果官员与军机大臣一同被召见,太监们会退出。内奏事处的太监引领应召官员来到暖阁门前,掀起帘子让官员进入,然后太监退到殿外。官员进门后,会站着说:“臣(某人)恭请皇上圣安。”然后行跪安礼,起立后走几步到皇帝面前,跪在厚厚的毡垫上奏对。奏对结束后,皇帝会说:“你下去吧。”于是官员再次行跪安礼,面对皇帝倒退几步,转身出门。如果在奏对时需要表达谢意,官员会在原地叩头,并说:“谢皇上圣恩。”如果奏对时说错了话,官员会摘下帽子,以头碰地一下,表示承认错误。此外,皇帝在晨昏定省、见皇太后时,进门和退下时都会行跪安礼。太监在向皇帝、太后、皇后、妃嫔等主位启奏事务时,以及在王公府第和宗室家庭中晚辈见长辈、奴仆见主人时,也都会行跪安礼。
跪安的姿势与请安有相似之处,都是先端正姿势,左腿向前迈步。但跪安时,右腿需要全跪,然后左腿也跪下,接着右腿和左腿依次起立,恢复到立正的姿势。这一连串的动作需要节奏均衡,既不可慌忙也不可拖拉。其他的要求与请安相同。
在清代,后妃以下的公主、格格、福严明以及品官命妇(汉人品官命妇除外)在穿朝服、吉服行大礼时,有一肃、一跪、三叩及六肃、三跪、九叩的仪节。其中,“肃”这一动作与女子请安相似,需要端正姿势,然后慢慢下蹲到底,再慢慢起身恢复立正姿势。在整个过程中,要求不弯腰、不低头、两肩平稳、腰板挺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