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艺术》拍摄 摄影师:郝科
像每个女孩一样,李琳琳对女性的最初认知来自于妈妈。很久才能见到忙碌的身影,和干脆果决的坚韧感,是幼小的李琳琳在心底描绘出的妈妈形象。
“我妈妈是做生意的,所以她没有时间照顾我。我每天早上一睁眼,妈妈可能还没醒我就要去上学,等我放学回家做完课业,直到睡觉前她都没回来。”这让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个不太依赖妈妈的乖孩子。不过,因为有姥姥的长期陪伴和照顾,李琳琳并不会有太多孤单感,相反她能感受到自己是在无尽的爱里一点点被滋润呵护长大的,而这也培育出她对“爱”意识形态的渴求,成为李琳琳的内在底色,影响着她从生活到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
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拿起画笔随便涂涂画画时,在一旁的姥姥注意到她的投入和喜爱,便开始给她买来各种画笔、颜料和文具,甚至还亲自上手教她画一些有点像中国山水画的画。正是这种被悉心关注、培育地感觉,让李琳琳相较于同龄女孩们,在成长中收获到更多的放松和自由感。
《十日谈》
尺寸:三十套中学课桌椅根据展厅空间矩阵式摆放
材料:综合材料
年代:2015
在升入初中后,李琳琳曾沉迷过好一阵的音乐,自己买来把吉他,待在卧室里弹着弹着就是大半天。后来还傻里傻气地和同学们组了一只什么都唱的乐队,经常逃课,不是跑去琴行练琴,就是待在乐队练习。“我觉得那时候特别自由,自己是特别的。”这种颇有些“反骨”的青春感,即便在今天的李琳琳回忆起来,都能感受到那种势要划破湛蓝天际的勃然生命力量。或许是爱的温度,和姥姥妈妈一个个为生活、为家庭忙碌的身影,让李琳琳习惯于去关注女性身上所独有的既温润又坚韧的力量感。她的描摹和探索,便始于对自我内在的多重剖析。
2015年,还是学生身份的李琳琳创作了综合材料装置艺术作品《十日谈》,让她一炮而红。这是她第一次试着用和自己生活有关的细微想象,还原出属于90后一代的青春期,同时也展现出自我世界的多重可能。
《十日谈》局部景观
她在30套中学的旧课桌椅里制作了30个独立景观,每个梦境自成一体,但整体上又互相有关。在李琳琳看来,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多变而敏感的时期,每一个课桌里的小小世界,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封闭的自我景观。就是这种在无数个自我的浪漫幻想和躁动迷惘中碰撞出的不稳定感,才能启发着我们有力量的迈向人生下一程。
《绝对艺术》拍摄 摄影师:郝科
2018年9月,李琳琳生下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生理变化和身份蜕变让李琳琳第一次感受到女性生命的震撼力。“其实在我成为母亲之前,我并没有刻意去想自己的性别。但成为母亲后,生活中发生的很大变化,让我对生命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和思考。”她至今都记得分娩时的濒死状态,伴随着一点点宫缩的痛苦感,只能独自挣扎着活下去,“那时候你只能靠自己,靠着自己的努力和信念。”
伴随着孩子的一声啼哭,那不仅仅是婴儿的新生,更像是女性在经历濒死后的,为自己争取来的一次新生。或许,母亲这一身份就是凭借着自我的反复挣扎和坚持后方能抵达的自我独立。在生死之际,自我搏回一命的感觉,让李琳琳感受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感。同时,也让她开始懂得姥姥和妈妈留在她儿时记忆里的坚韧身影。
《2018.9.15.8:30,李琳琳,北京》
尺寸:40 X 30 X 40 cm
材质:李琳琳的胎盘
年代:2017.12.10 -- 2018.9.15.早上8:30
成功分娩后,李琳琳将孩子的胎盘用福尔马林浸泡保留下来,她找到北京的液体标本工厂做了一个鱼缸似的装置,将胎盘存在其中,创作了行为装置作品《2018.9.15.8:30,李琳琳,北京》。这既是一份留给她和孩子的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直观体验。在她没有亲身经历成为母亲的过程之前,她其实很难对女性的力量和生命的价值产生什么真正深刻的理解,更无法找到自我生命存在的真实姿态。但分娩带给她感官上的猛烈体验,得以使她向内找到自己更为稳定的内核力量。
在李琳琳看来,胎盘作为胎儿与母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伴随着人类新生命的诞生、新世纪的开启与生命进化的延续。也表现了女性对于性别、人格、身体与权力之间的对峙,以及对于自身权力的探讨。它是生命之根与初始,也意味着神性的创造力之源。
《新生》
材质:多层板、螺丝钉、木蜡油
尺寸:长5米,高3.2米,宽3.2米
年代:2019年10月
在而后的短短五年间,李琳琳先后孕育了自己的第二胎、第三胎。她回忆起自己这几年,笑着说:“感觉一直在怀孕,然后生孩子,然后坐月子,没有断过。”每一次生育其实都会有身心上的些许负担,但另一方面新生所带来的奇妙感觉,还是令她感到安定和欣喜。2019年,李琳琳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创作了综合材料艺术装置作品《新生》,这件长5米,高3.2米,宽3.2米的木板拼接组合的巨大蛋形,遥遥看去酷似母体的子宫。
相较于震撼的视觉体验,整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更是艰难。“因为想要将蛋的外表做出一圈圈像年轮一样的纹理,所以选用了多层木板切割、拼接、打磨、抛光、打木蜡油等手工工序传统方法来制作。整个体量庞大,工作量与制作难度也是巨大的,就像一个生命的出生需要母体承受巨大的痛苦一样。”当人们靠近作品时,便能听到心脏跳动的声音。在李琳琳的演绎下,《新生》的巨蛋宛如充满神性的母体般承载着孕育、再生再造,代表着生命意志的复活。而身为女性,则拥有如何神性的天赋,无论是否经历分娩,每一个女性只要愿意,便能随时向内寻找让自己不断获得新生的力量。
2024年李琳琳于Yan Art画廊搭建创作现场
今年是李琳琳进入30+人生的第二年,除了社会所赋予她个人身份的层层演变,她其实感觉自己一直都没怎么变化,只是内核变得稳定。无论是她的性格,还是周遭的生活,沉静如一面碧波湖水,映着她充盈着爱与力量的多面生活。
几岁时姥姥带给她的温暖好像至今仍在身边,会编织爱刺绣的姥姥给自己做小鞋子、小棉裤、小坎肩时的专注耐心,磨炼出如今她沉得住的艺术耐性;妈妈的雷厉风行和独当一面,让李琳琳在潜移默化间,拥有了独自撑起自己工厂般的艺术工作室的能力;而成为母亲的勇敢,赋予了她对爱更为丰富和敏锐的感知力度。
李琳琳近年来创作的其他作品,并多次荣获国内外认可,获选2022年的创作与展览选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22);2020年第八届明天雕塑奖;2019年度中国(SAP)艺术奖-年度雕塑及装置艺术奖、年度青年艺术家奖、年度最受欢迎艺术家奖等。
“这些年我的创作灵感几乎来自于我的成长经历与体验,以及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观察,我很关注自身内心的真实感受。”大概就是这些一点一滴的生活真切感知,让李琳琳从看见自己,到接纳自己,然后坚信自己,最后肯定自己。同时,也以艺术创作洞察这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境和生命经验。
从2017年的大型艺术装置《游戏的终结》,她用铁笼隐喻我们生活中的萎靡绝望与困境中的翩翩起舞,到她在富有深远意义的装置作品《稳定构成》中,探讨了每个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对家园的寄托与憧憬。李琳琳以艺术逐渐构造起一种包含生命律动力量的内在世界。她相信,“只有我自内在是诚实的,听到自己的心声和真实感受,才能使生活更加贴近自己内在的真实。”
编辑|Kiki
文字|KKC
图片提供|李琳琳
新媒体设计 | 王愈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