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传
曹仁(168—223年),字子孝,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曹魏名将,曹操的堂弟。
善守的猛将
曹仁出身于官宦之家,年轻时放荡不羁,喜欢骑马狩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有着不俗的志向。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地治安非常混乱。曹仁暗中聚集了一千多名少年,盘踞在淮河和泗水之间,静观时局变化。
不久,堂兄曹操在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起兵,曹仁便带着人马前往投奔,正式开始了戎马生涯。
曹仁投身军旅后,很快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有一年,曹操亲自进攻盘踞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的军阀,命令曹仁单独率领一支军队攻打周边的县城。曹仁不负众望,屡战屡胜,一下俘虏了三千多人。
而曹操这边却很不顺利,不但打了败仗,撤退的时候还被穷追猛打,军队士气低迷不振。曹仁率兵赶到,拔刀奋力鼓舞将士,军心大振,曹军转头进攻追兵,取得了胜利。
随着曹操的实力逐渐强大,与北方最大军阀袁绍的大战已经不可避免。很快,双方就在官渡对峙,局势相当焦灼。这时,袁绍派遣当时很有声望的刘备袭扰曹操后方,很多县城纷纷投降刘备,曹操为此担忧不已。
曹仁说:“南方的县城都认为我们与袁绍相持,没有多余的力量解救他们,现在刘备大军压境,背叛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过,刘备最近才带领这支袁绍的部队,还不能做到上下一心,如果我们果断进攻,一定可以取胜。”
曹操认为可行,让他率领骑兵出击,果然一战就击败了刘备,投降的县城也都重新收复。曹操的后方从此稳固,为官渡之战的最终取胜奠定了基础。
曹操在统一南方的赤壁之战遭遇惨败,在退回北方之前,曹操让曹仁留守江陵城(今湖北省荆州市),把防御东吴名将周瑜的重任交给了他。当时的形势对曹仁很不利,一方面赤壁新败,曹军士气低落,另一方面吴军人数众多。
就在曹仁加紧防备的时候,周瑜率领几万人围攻江陵城,前锋部队几千人已经兵临城下。曹仁登上城楼眺望,命令部将牛金率领三百壮士迎战,不久便被团团围住。
曹仁身边的人都大惊失色,只有曹仁慷慨激昂,大声喊道:“快牵我的战马来。”身边的人知道曹仁要出城救人,连忙劝阻他不要以身犯险。曹仁并不回应,带领麾下骑兵数十人冲出城门,来到距离吴军百步的地方停下。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曹仁到此为止的时候,曹仁竟然带着数十骑兵直冲敌阵,最终救出了牛金。曹仁看到还有不少士兵依然身陷敌阵,又杀进重围,击退了吴军。回到城中之后,众人都钦佩不已,连连称赞曹仁是天人。曹操听说了曹仁的壮举,册封他为安平亭侯。虽然曹操最终决定放弃江陵城,但是曹仁以弱势兵力抵挡了周瑜大军一年多,为曹军争取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江陵之战失败后,曹操在荆州仅剩两个据点——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是为战略要地,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
219年,刘备集团的大将关羽在荆州发动北伐,兵锋直指曹仁防守的樊城。曹操急忙派出几万援军,恰逢当时连日大雨,增援部队遭遇水淹,樊城被关羽团团围住,内外断绝。
曹仁当时手中只有数千兵马,城中粮食也所剩无几,形势糟糕到了极点。面对困境,曹仁抱着决死的信念鼓励士兵,士兵都被他的勇气所感动,拼死抵抗。不久,援兵终于赶到,击退了关羽,樊城转危为安。曹仁又一次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文帝登基后,任命曹仁为大将军,执掌军事大权。223年,征战一生的曹仁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荀彧传
荀彧(163—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的首席谋臣。
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名门世家,从小聪慧过人。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名士何颙(yóng),以识人闻名天下,一见到荀彧就连连赞叹,说:“这个人是王佐之才啊!”
东汉末年,西凉军阀董卓率军入京,独揽大权。荀彧当时在朝为官,见董卓如此嚣张跋扈,却无人能制,预感到天下即将大乱,马上弃官回家。
因为家乡颍川郡紧邻京城洛阳,经济繁荣,必将成为各家势力争夺的战乱之地,于是荀彧带领族人到冀州避难。
盘踞北方的军阀袁绍刚刚抢占了冀州,正在收揽人才,听说荀彧到了,以上宾之礼接待,想请他辅佐。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反而投奔了当时实力弱小的曹操。
曹操听说荀彧来了,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得到荀彧,就像汉高祖得到大谋臣张良一样。从此,荀彧的命运和曹操牢牢地绑定在一起。
荀彧足智多谋,曹操对他很信任。曹操率大军征讨徐州,留下少量军队给荀彧,让他负责留守大本营鄄(juàn)城(今山东省菏泽市)。
豫州刺史郭贡受曹操的政敌蛊惑,突然率领数万部队来到城下,城中守军非常害怕。郭贡要求荀彧出城相见,众人纷纷劝阻,认为此去必然凶多吉少。
荀彧说:“郭贡向来与叛乱分子没什么来往,这次来得如此之快,肯定还没有定下计划。趁他没拿定主意去劝说,最差也能让他保持中立。如果拒绝见面,他必然会投向叛乱分子。”于是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色,知道鄄城易守难攻,就退兵了。荀彧的沉着果断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董卓死后,汉献帝辗转多地重回洛阳。曹操和谋士们商议奉迎献帝,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对,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山东还未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献帝身边的将领不好控制。
曹操一时左右为难,荀彧力劝曹操说:“从前,汉高祖东伐项羽,为被项羽杀害的楚义帝戴孝,于是天下纷纷响应。现在,天子遭受苦难多年,如果趁机迎接天子,民心必定归附,天下贤才将纷纷聚集。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其他人恐怕也会产生这个想法,以后再考虑这件事,也就来不及了。”
曹操听完荀彧的意见,即刻率兵赶往洛阳,成功迎接献帝到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曹操最为重要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就此形成。
曹操迎接献帝后,实力不断提升,袁绍意识到了危险,起兵十万来攻。由于袁绍实力强大,曹操内部有人反对抗袁。
荀彧分析说:“自古以来,战场较量的是才能,而不是实力,只要参照汉高祖、项羽的成败,就足以证明这点。袁绍虽然兵多,但是军纪涣散;手下谋士各有矛盾,不能通力合作;加上袁绍优柔寡断,将领也多是有勇无谋之辈;虽然眼下实力强大,但完全可以战而胜之。”这番话大大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决心。
双方在官渡对峙数月后,曹操的军粮即将耗尽,士兵疲惫,而战机却迟迟没有出现,曹操倍感压力,写信给在许都调度的荀彧,准备撤退。
荀彧回信说:“眼下粮食虽少,但还不到最后关头。当年楚汉之争,汉高祖和项羽谁都不肯先退,因为先退的一方必然处于被动。现在你以弱势兵力牵制袁军已经半年,他们的锐气已经耗尽,战局一定会有变化,不可失去时机。”
曹操采纳他的建议,继续坚守,终于一举击败袁绍,彻底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野心不断膨胀,一些大臣迎合他的心意,请求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并赐予九锡(cì)这样的最高赏赐。
荀彧尽心辅佐曹操二十余年,却忠于汉室,明确反对这件事,他认为曹操起兵是匡扶汉室,是忠义之举,应该坚守谦让的理念。曹操从此对荀彧感到不满,利用机会把荀彧调离中枢岗位,留在军中。
212年,被调往前线的荀彧因病滞留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不久忧惧而死,终年五十岁。
邓艾传
邓艾(197—264年),字士载,义阳郡棘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灭蜀第一功臣
邓艾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战乱,邓艾和母亲被强行迁往汝南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省平舆县)作为屯田民。年幼的邓艾成了放牛娃,但他没有放弃学业,依然严格要求自己。
邓艾凭借才学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屯田长官的下属。因为有口吃的毛病,屯田长官只让他去看守稻草,没有重用他。邓艾并不气馁,兢兢业业地工作。
邓艾对军事特别感兴趣,每次看到高山大川,都要仔细勘察地形,规划军事部署,常常遭到他人的讥笑。
邓艾就这样积累了近二十年,终于当上了屯田属官,得到去洛阳汇报工作的机会,获得当时的太尉司马懿的赏识,这成为邓艾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正值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为了有效应对吴国的威胁,准备在东南一带屯田,朝廷选派邓艾前去巡察。巡察回来后,邓艾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条是开凿河渠,既能灌溉肥沃的土地,还能便利漕运;第二条是在淮河南北两岸实施大规模驻军屯田,以便快速应对吴国的威胁,也降低了运粮、运兵的成本。
司马懿看到后非常高兴,全部予以采纳。此后,魏国不但在东南的防御力量大大增加,当地的经济和民生也得到了发展。
随着魏、蜀两国战事的兴起,邓艾被派往前线抵御蜀国的进攻。249年,蜀国名将姜维联合羌人进攻魏国。魏军主将郭淮逼退姜维后,准备全力对付羌人各部。
邓艾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敌人刚刚撤退,走得并不远,随时可能回兵反攻,应该分兵行动,以免出现意外。”郭淮觉得有道理,留下邓艾防备蜀军反攻。
三天后,蜀军果然返回,与邓艾隔江相望,但没有发起攻击。邓艾分析说:“我军人少,敌人应该进攻才对。现在却没有,必定是想偷袭我们北面的洮(táo)城(今甘肃省临潭县境内)。”于是,邓艾连夜派兵抢占洮城。
不久,姜维果然来袭,见邓艾早有防备,只得无功而返。此后十多年,邓艾和姜维之间多次交手,邓艾都处于上风。
随着魏国越来越强盛,263年魏军兵分三路,正式发起灭蜀之战。钟会率领十万人作为主力,邓艾率领三万人作为偏师配合。战局刚开始,魏军进展顺利,连连获胜,但不久,钟会率领的主力被姜维牵制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四川省广元市境内),一时间束手无策。
因为粮草不足,钟会准备撤兵,邓艾赶紧上书说:“如今蜀军大败,应该乘胜追击。虽然剑阁难攻,但我军可以派出奇兵,抄小路突进,姜维不得不分兵救援,我军就可以趁势攻下剑阁;假如姜维不分兵救援,我们的奇兵也能获胜。”于是邓艾亲自率军,穿越七百余里没有人烟的险域,走到无路可走时,他们便身裹毛毡滚下山坡,最终成功奇袭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市)。
随后,魏军在绵竹(今四川省绵竹市)和蜀军对峙。邓艾派出将领分左右两路进攻,都被击败,两位将领告诉邓艾,蜀军以逸待劳,很难击败。
邓艾大怒道:“现在是生死存亡之时,胜败在此一举,还有什么行与不行的?”说完便要斩杀这两位将军。两位将军连忙上马,重新率军死战,邓艾也亲自上阵,最终大破蜀军,斩杀蜀军主将。
此后,邓艾一鼓作气,连下数城,直逼蜀国都城成都(今成都市)。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遣使献上皇帝印绶,向邓艾投降,蜀汉正式灭亡。邓艾以偏师奇袭、大纵深迂回克敌的这场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经典的奇袭战例。
立下旷世奇功的邓艾,随后却犯下了致命错误。他擅自以天子名义,任命了大批官员,又修筑高台夸赞自己的功劳。被抢了风头的钟会非常不满,趁机联合监军卫瓘(guàn)诬告邓艾谋反。朝廷诏令卫逮捕邓艾,用囚车将他押送京城。
264年,钟会在蜀地发动叛乱被杀,卫怕受责罚,趁着混乱,派人追上邓艾的囚车,将他杀害,终年六十八岁。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五册《三国志》《晋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