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抗日战争中哪一场会战规模最为庞大,战况最为激烈,那莫过于淞沪会战。
这场会战,中日两国陈兵百万,中国军队以70万军队硬钢日军30万精锐,血战三个月,以惨痛的代价打死打伤4万日军,破灭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美梦。
战况之惨烈,被称为东方绞肉机,仅仅是其中的罗店和藴藻浜战斗,就被称为“血肉磨坊”,每天都有上千忠魂埋骨他乡。
一天拼光一个师,桂军、川军、粤军、湘军从千里之外驰援上海,上万人的部队短短几天就能拼光,各个地方军阀同仇敌忾,精锐尽出,而湘军更是全部出动,直接打没了番号。
这场会战为何会打得如此之惨烈?中国到底为之付出了多大的牺牲?
共赴国难,义无反顾
这场战役中国共投入兵力70多万人,最终伤亡过半,15位将军战死,日军出动30万人,伤亡4万人,双方参战部队一共超过100万人,被称为东方的绞肉机。
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师级部队被填进去,而被填进去的部队几乎一两天的时间里就被打光,能够活着回来的人寥寥无几。
这场农业大国与工业强国之间的比拼,让中国在装备水平和兵员素质的巨大差距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中国军队的各个地方部队不仅要辗转跋涉上千里奔赴战场,而且在路上缺衣少穿,他们有的一天只有一顿饭,因为部队缺乏口粮,他们只能这样省吃俭用。
不仅仅是口粮缺乏,作为军人的他们在弹药上也有着巨大的劣势,日军的普通士兵每人配发至少120发子弹,而中国军队即使是当时最为精锐的中央军,每名士兵也仅能配发30发子弹。
子弹数量的差距只是其中之一,更加要命的是火炮上的差距,当时中国十分有限的海军力量被派到上海参战,短时间内就被日本海军全部击沉,全军覆没。
此后中国陆军部队在与上海日军搏杀的同时,还不断遭受日本军舰的炮火打击,军舰打出来的基本都是大口径炮弹,威力比普通火炮大得多,一发炮弹打过来常常造成中国军队成排甚至成连地阵亡,十分惨烈悲壮。
除了武器装备的落后之外,中国当时在兵员素质上的落后也让部队在战场上吃尽了亏。
日军士兵普遍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中层军官十之八九都是大学毕业,因为日军官兵普遍接受过教育,所以他们之间传递信息、调整部署十分方便,任何一名士兵都可以绘制作战地图,任何一个基层小队都能够炉火纯青地使用步炮协同等战术。
而我国当时作为农业国,连军官的识字率都不到十分之一,部队士兵要么是有些作战经验但不识字的老兵,要么是刚刚从地方征调而来的农民或者保安团,他们还没有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就来到战场,只能凭借本能与日军拼命。
在这些士兵中,许多人没有见过电线、灯泡,有的人甚至会去用灯泡点烟,有时候一个人被电线电住,战友直接上手去救,结果好几个士兵都相继被挂在电线上,令人痛心。
因为日军早早就开始进行军国主义教育,所以许多人从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军事训练,在参军的时候已经熟练掌握了射击、拼刺、爆破等技能。
因此在中日战场上,日军士兵在拼刺刀时常常能够以一敌三,纵使如此,抗日将士们也很少有人退缩,他们心甘情愿和日军以命换命,哪怕用三条人命换日军一条人命,他们也义无反顾。
在淞沪会战中,因为日军有军舰大炮、飞机的援助,我军的伤亡比例更高,三个月的会战中用30万人的伤亡才换来了日军4万多人的伤亡,这种数字令当时的军民无不充满无奈和痛楚。
参与此次会战的有宋子文参与整训的税警总团,其中税警四团的一名军官用小本子记录下了当时参战时的惨况。
这名老兵所在的税警四团当时的团长是孙立人,在激烈的战斗中,孙立人身上13处负伤,被迫到后方疗养。
这名老兵当时作为团里炮击炮连的军需官,在战斗中突然一颗炮弹落在了他身边,身边的勤务兵马上扑上来护住他,勤务兵当场被炸死,而他的耳朵也被震聋。
据他回忆,当时的上海尸体堆积如山,电线上都挂着断臂残肢,令人触目惊心。
他在激战中与部队失去联系,短短几天后找到兄弟部队时,才得知自己所在的部队早已经被打残,从起初参战时的三万人,打得还剩下三百人,老人欲哭无泪。
过去互相争斗的各路军阀,如今全部都摒弃前嫌,同仇敌忾,各个省份的地方部队纷纷整编出各自最为精锐的部队开赴抗日前线。
精锐尽出,同仇敌忾
广西的桂军出动6万人,从大西南驰援上海,穿着简陋的军装,风餐露宿,时而步行,时而转成火车或轮船,跨越上千公里,只为了到上海去与日军拼命。
而桂军这精锐的六万人,到达上海后来不及休整,马上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几乎一天损失一个师,短短几天时间里伤亡过半,淞沪会战结束后,桂军派去的6万多人只剩下2万多人撤到浙江休整,3万多忠魂埋骨他乡。
桂军的这种伤亡是前所未有的,桂军高级将领白崇禧痛哭流涕,伤心欲绝。
除了桂军伤亡惨重以外,川军也在淞沪抗战中打出了可歌可泣的战绩。
淞沪战役爆发后,川军立即组织部队赶赴前线,川军将士们穿着草鞋千里徒步赶往前线,最早赶到前线的川军26师四千人,与日军激战七日,伤亡殆尽,阵地上的所有伤员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
川军士兵普遍拿着陈旧的老套筒步枪,穿着草鞋,被人戏称为“叫花子兵”,但是他们的抗日决心不输给其他任何一支部队,他们许多人离开家的时候,身上披着一件白色的“死袍”,活着用来拭血,死后用于裹身。
在整个抗日战场上,川军出兵350万,伤亡64万,是全国出兵人数最多、伤亡人数最多的军队。
许多人知道,淞沪会战中参战的地方部队有广西的桂军、东三省的东北军、广东的粤军、四川的川军,然而还有一个地方的部队被严重忽视,那就是来自湖南的湘军。
惨烈的湘军
之所以湘军很少被人提及,并不是因为湘军在淞沪会战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大,反而是因为湘军起到的作用太大,以至于整个湘军的番号都被打没了。
在参加淞沪会战的各个派系部队中,投入兵力最多的是中央军,一共投入了21个师,排在第二的就是湘军,一共投入了15个师,其他地方部队都是派出主力部队中的精锐参战,而湘军则是全部出动,毫无保留。
不仅如此,湘军的15个师相继在淞沪战场上被打残之后,湖南省又从各个地方征集保安部队紧急驰援上海,无论是富商还是平民,都踊跃捐款支援淞沪前线,可以说整个湖南省为了淞沪抗战,在军力和财力上简直是掏空了底子。
在当时的湘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死卵朝天,不死变神仙”,大家以此互相鼓励安慰。
在上阵之前,战友之间常常互相说一句“来生再见”,然后就共同投身于淞沪抗战的熔炉中。
在整个战役中,中国军队投入了70个师,有10个师被评为优异师,其中有3个师都是湘军部队。
湘军为淞沪会战贡献了全部的力量,也打出了最为优秀的战绩,夜以继日地与日军硬钢,死战不退。
白天失去了阵地,他们就在晚上夜袭日军,把阵地夺回来,在血与火的拼杀中与日军反复拉锯,朱耀华带领湘军18师守在大场,一个师的部队战至全军覆没,朱耀华自杀殉国。
陶峙岳带领湘军第8师在藴藻浜与日军苦战21昼夜,打到弹尽粮绝只剩几百人才把阵地交给了赶来的友军。
湘军出动的15个师,每个师都打得如此惨烈,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下来,湘军15个师的建制全部被打残,只剩下一些零散的残军,和若干高级将领,与其他部队一起休整。
军队高层为之感叹:“湘军强悍,灭中国除非灭湖南!”
湘军因为被打残了建制,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补充,因此剩下的人就被编入了中央军。
例如第18、50两个师的残部被编入了中央军陈诚的部队,第8师的残部被编入胡宗南的部队等等,而这些湘军旧部中的高级将领们,凡是生还的也基本都被调入中央军任职。
淞沪会战之后,再没有湘军,有的只是中央军里面多出来的湖南硬汉们,包括中央军里面多出来的各个湖南籍的高级将领,例如郑洞国、廖耀湘、蔡仁杰、邓长林等等。
结语
三次长沙会战中,湖南民众主动放弃住所,将长沙城等重要地方用大火焚烧,烧毁所有辎重,避免被日军占有,将整个湖南坚壁清野,用作战场。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包括三次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湖南战场歼灭日军十多万人,成为歼灭日军数量最多的战场,这都是湖南军民用鲜血换来的胜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