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蠢症,指的是见不得别人没常识,或者犯傻、愚蠢的行为。
说白了,就是受不了别人太笨蛋。
可是,别人蠢不蠢,是他们的事儿,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暴躁呢?
事实上,别人的蠢,跟我们息息相关。
1
别人一犯蠢,我就没耐心
厌蠢症一词,源自自媒体博主打工者小张。
他拍了一个系列,叫《如何如何》,比如如何坐公交,如何坐高铁,如何去医院等等。
在视频中,对于这些比较“日常”的行为,小张事无巨细地近乎手把手地演示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的步骤。
有网友表示无语:这都要教?要教这么细?
- 不会吧,有人连这个都不会吗?
- 还有人没坐过飞机吗?
- 我厌蠢症犯了。
满满的傲慢与鄙视。
但除了这些,还有一片完全不一样的声音:
- 这种科普真的很有意义。
- 太需要了,谢谢!
- 没出过县的高中生真的需要这种科普!
这些截然不同的评论,让人忍不住怀疑,他们是不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是的,他们确实生活在两个世界里。
A世界的人司空见惯地坐飞机、吃海底捞、寄快递,都是B世界的人从未经历过的。
据官方统计,直到2020年,中国14亿人中,仍然有超过10亿人没坐过飞机;
到2022年底,全国只有53个城市通了地铁;
因为别人没见过,就被说成“没常识”和“蠢”,这是知识的诅咒。
指的是,当我们熟练掌握一些事情或技能后,就很容易忽略掉当初自己的学习过程,会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天生就会。
比如,辅导孩子写作业。
有一次,我去表哥家,他正在为孩子不会写方程式发脾气。
看我来了,他赶紧跑过来说,你帮我看看,你侄子是不是智商不行,他怎么就那么笨呢?就这个,我讲了一上午了他还不会!
我还没说话,姑姑就在旁边幽幽地说了一句:看把你能的,你小时候还不如铮铮呢,我好几个周末都在辅导你学这个,你期末还是没写对。
学完了,就觉得格外简单了,早就忘了自己学的时候多么不容易。
这就是知识的诅咒,也叫专家盲点,是一种知识偏差。
但很多人厌蠢的对象,不是有知识偏差的人,而是另一种人。
他们的特点是:
- 没有边界感,自知力不强、喜欢入侵他人空间
- 认知狭隘,固执己见、依赖性强,跟他们总是需要重复多次无效沟通。
你很想改变什么,但他们不肯改变,因为尽管他们无知,却盲目且自信。
这叫达克心理效应,指的是,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容易错估自己,而产生自我良好的感觉,也更容易自信爆棚。
无知且不求知,也不接受他人的任何意见,才让人更烦恼。
2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讨厌别人的蠢?
曾跟几位朋友讨论过,一个人什么样的特质,会让人最没有安全感。
最后,得出的一致结论是,蠢。
蠢,意味着很可能选错、做错,意味着没法按原计划进行,意味着搞砸和不可控。
电视剧中,主角在推测别人行为的时候会说:
- 他是个聪明人,知道怎么选。
- 如果你足够聪明的话,就知道该怎么做。
聪明的人,都会有比较明确的一致的思路,会让人有安全感和掌控感。
但如果是一个蠢的呢?
你永远都不知道他小脑瓜里会怎么想,你永远都不知道,在他那儿,哪个环节会出问题。
他不可靠又不可控,你永远不敢把任何你稍微有点儿在意的,稍微有点儿重要的事情交给他。
你甚至不敢跟他们有接触,因为,他们很可能主动给你搞破坏。
生活中,这样的猪队友很多。
同事们辛辛苦苦搞的文件,一个人就不小心粉碎了,洒上水了……
你正身心俱疲哄娃睡觉,老公突然过来逗娃。你刚藏起宝宝的零食,老公转手给他一盒巧克力……
性格不合可以磨,智商不合,是硬伤。
开车的看见横穿马路的人,怎么能不愤怒不害怕呢?但他们讨厌的害怕的是无序者。
而厌蠢症,也不是厌恶别人,而厌恶和恐惧自己的无能为力。
但,厌蠢同时也会给人带来一些好处,比如说,有优越感,降低焦虑。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任何一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举止背后,都有一种亟需隐藏的自卑感存在。
有网友说,我也厌蠢,可我自己就是蠢的,所以我也厌自己。
事实上,厌蠢的根源,是因为我们也曾被厌过蠢。
蠢,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
但我们都不想接纳这种蠢,也会为蠢的部分感到羞耻和焦虑。
那缓解这种痛苦的最好办法,是投射出去。把自己无法接纳的情感或特质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是别人的部分。
越不能接纳自己的蠢,就越喜欢找人投射愚蠢,也就越容易发现别人的蠢。
而一旦把蠢投射给别人,我们就会认为自己不蠢了,进而产生一种优越感。
我们总是在努力告诉别人,我不蠢。
而厌蠢症“犯了”的时候,恰恰是帮助人把自己划归到“不蠢”的阵营里。
3
如何走出厌蠢
事实上,厌蠢的形式还有很多。
比如,在咨询里,很多人都对伴侣对父母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不满。
他们很想改造身边的人:老公不体贴,不上进,不疼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父母没边界控制欲强。
核心就是一句话,都怪他们太蠢了,才让我的生活XXX。
也有很多人自责,都是我太蠢了,我才XXX。
这样的抱怨多了,会让人更加暴躁、愤怒、自怨自艾和无力。
怎么办呢?
厌蠢的本质是恐蠢。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反应。
其实,让人烦恼的不是厌蠢症,而是厌蠢症带来的情绪困扰,你可以这么做:
01
识别身边的蠢人并自我保护
识别你身边那些没有边界感,自以为是无法沟通的人,尽可能远离他们,这可以帮助你免受他们的侵犯和麻烦。
如果实在避不开,一定要明确责任划分,树立好边界,这让帮助你少一些情绪上的影响。
02
接纳和重视对蠢的恐惧
有个朋友跟老公一起带娃去游乐场,她去洗手间,百般叮嘱老公看好孩子。
结果她回来时,老公打游戏打得很嗨,孩子早就跑到另一个场地玩儿了。
她愤而提出离婚,别人觉得大惊小怪。
但她一点儿都不后悔,她说,如果继续在一起,上海蓝色衣服那个小女孩儿的悲剧,很有可能也发生在我身上。
恐惧是危险的预警,当你恐惧的时候,试着去看到、接纳和重视你的恐惧,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03
用其他的词替换蠢的评价
一个人的蠢是怎么来的呢?
是成长过程中,养育者对孩子的评价:
- 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
- 你看XX家的孩子……
- 你脑子进水了吗?
这些极具侮辱性的评价会被孩子接收和内化,会让孩子用蠢评价自己。
聪慧如《知否》中的明兰,也在康姨妈“越狱”之后,自责一句,我真是太蠢了。
一旦对一个人或一件事贴上蠢的标签时,很多糟糕的情绪就产生了。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的蠢,可能只是不懂,不熟悉,还没学会而已。
这时候,不妨用其他的解释,来替换“蠢”。
比如,我只是这个不擅长,我还没理解,我没接触过。
这样的次数多了,你就会对蠢更加宽容,尤其是对自己更加宽容。
4
我们都是人生的新手
最近看电视,发现一些影视剧的弹幕中,频繁出现“厌蠢症犯了”。
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网友们的审美在提高,觉悟和素质也在提高。
他们不再羡慕那些只是傻白甜,笨笨的就获得霸道总裁垂青的人。
反而,大家开始欣赏自己有智慧有力量又努力的双A主角。
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期待天生掉馅饼、被拯救、当花瓶,而是追求发展自己的力量感。
这是网友们的集体自我提升,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以前就是蠢的。
我们很难以现在的认知,去评判过去的行为。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不同的需求。
在想骂自己或别人蠢的时候,不妨说一句:
你不蠢,你只是新手而已。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