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中,有不少“成组”的作品,比如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等等。
这些作品组合中的大部分,每一首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作为独立的作品去阅读也没有丝毫影响。但也有些是不可拆分,甚至不能打乱阅读顺序的,否则便不能完整地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
在词中亦存在这样的组合,一般称为“联章词”,之前介绍过的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即是如此。
张惠言的五首词是写给自己的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劝学,拆分阅读影响并不太大。
但是今天推荐欣赏的韦庄《菩萨蛮》五首,却是在写爱情的表象下,叙述了自己一生的身世寄托和对故国的感怀,且首首经典。
五首连成一个整体,和杜甫一样不可打乱顺序,一起来读读吧!
韦庄《菩萨蛮》五首
其一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其四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其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韦庄是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但他出生时家族早已没落,甚至父母也在他很小的时候便亡故了。
所以在他的少年时代,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孤贫生活的。
韦庄敏而好学,少有才名,然而参加了多次进士考试,却一直没有考上。
公元880年,韦庄再次落榜,还没来得及离开,便因为黄巢军攻陷长安,被困帝都两年。
这次战乱之后,韦庄从长安逃到洛阳,在那里大病一场,并写下了著名的《秦妇吟》。
诗中有一句“传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流露出了对江南的向往。
果然,病愈之后他就去了江南,此后大约10年时间辗转各地,但在江南居住的时间是最长的。
这组《菩萨蛮》的第一首,写的便是离开洛阳时的情形: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古人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但早期的词都以小令为主,所以很明显说的不是句子长,更不是篇幅长,而是说词中的含义幽微曲折,能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余味悠长。
被誉为“词之本味”的花间词,以温庭筠和韦庄为尊,但两人的风格差异非常大。
温庭筠写景写人写物,善于用曲折精妙的文字来描绘画面,却很少直接在词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韦庄与他最大的不同,便是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倾注于词中,更为直接、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便是如此,红楼是他与恋人相聚之处,但此刻面对的却是别离的惆怅。
灯油中添加了香料,因此燃起来的时候满屋都是清幽的香气;帐子上悬挂着流苏,有风吹来时便荡漾起缠绵的涟漪。
如果没有离别,这该是何等香艳美妙的夜晚!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两人只能匆匆一会。
你看,如果能安睡到天明,必然是帘幕深垂。“半卷”两个字,暗示了词人和恋人忙着互诉衷肠,连放下帐帘都来不及。
“残月出门时”,月亮西斜了,一弯残月之下,恋人执手告别。
“美人和泪辞”,既可以看成辞别时美人恋恋不舍地流下眼泪,亦可看作词人辞别时看着美人落下眼泪,当然更可以理解为两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虽然是不同的画面,其中的情感意味也各各不同,却都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词之言长”的典型表达形式。
“金翠羽”是琵琶上精美的装饰物,美人弹奏一曲琵琶为词人送别,乐声宛转如黄莺啼鸣。
啼的是什么呢?“劝我早归家”,因为洛阳城里等待的人儿“绿窗人似花”。
“人似花”亦有丰富的含义,其一是形容女子的美丽,红楼绿窗、美人如花,这样的画面还不足以令你留恋、催你早早归来吗?
二来,花的美丽是短暂的、容易凋零的。如果不早早归来,或许等到再相见的那天,美人早已迟暮,正如王国维那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离人已去,远走江南,在那里度过的又是什么样的日子呢?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与其说是写词人对江南的印象,倒不如说是写江南人对他的劝慰。
“人人尽说江南好”,大家都说江南有多么多么好,隐含之意是词人心中并不认可。
“游人只合江南老”,接续上句,可见是江南人的劝解之词:江南安乐平和、风景宜人,游子当然应该选择在此地终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若你爱美景,那么江南的春天便是人间的天堂。春水比天空还要碧蓝、还要清澈,躺在画舫中,卧听春雨细细地落在水中、打在船篷上,便是最好的助眠曲,世上还有哪里比江南更适合生活的地方吗?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若你爱美人,那么江南的女子更是美丽多情。你看那卖酒的垆边,打酒的女子如月亮般光彩照人,洁白的手腕好似霜雪般晶莹。
闲来无事,大可以和“醉入胡姬酒肆中”的李白一样,看着月亮般温柔皎洁的女子,沉醉在江南温软的春风里。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劝你终老之前不要急着回到故乡,因为如果回乡,那么你一定会感受到断肠之痛。
为何会有这样的劝慰呢?大约也可以猜测到,因为词人心中只挂念着故里和绿窗下如花的佳人,面对江南美景美人却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
但是,当时的长安与洛阳依然深陷战乱之中,城中之人的生活反而提心吊胆,多少锦绣楼阁被付之一炬,多少人在战乱中遭遇不测。正如《秦妇吟》中所写,“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这样无法归去的故乡,只要一生出思乡之情,自然必须生出“断肠”之感了。
韦庄客居江南时,也曾多次离开,颠沛流离在全国各地。
他曾赴宝鸡“迎驾”,曾在河南小住,曾从北京沿着长城一路到了山海关,亦曾回到长安应试,还曾出潼关到了山西求职。
直到59岁,他才终于得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校书郎,正是开始了仕宦生涯。
第三首词的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只笼统地暗示了是写在离开江南之后。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等一会再说,先来读读第三首: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第二首写“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人自己并不是完全认同的。
但是当他离开江南之后,他又开始怀念那里安稳平和的日子,回忆起“江南乐”。
他乐的不仅是江南的美景、美人,更是“当时年少春衫薄”,是内心依然充满希望、充满奋斗热情的岁月。
事实上,当时的韦庄也已经将近五十岁了,与“年少”之说相差甚远。
但是比起如今的日子,他觉得当时自己的心态是年轻的,精力也是极其旺盛的——这很明显,若没有旺盛的精力,他又怎么可能有热情天南海北地奔波呢?
当时的他对朝廷也依然是怀抱着希望的,他不远千里特地到宝鸡“迎驾”,听说唐僖宗已到汉中,又追随而至,可惜终究没能得到朝廷青眼。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表面上,这一句写的是春衫风流的少年郎,赢得无数即美人的青睐。
实际上,词人暗示的是在江南,有许多赏识他的人,愿意给他机会一展抱负。
韦庄词中的“红袖”很明显是属于“美人”的典型意象,而古诗词中,常以“美人”比兴,暗喻君王、欣赏自己的人或是内心的理想,故而很容易令人产生这样的联想。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屈曲,意思是门扇中间的环钮。翡翠的屏风、黄金的环钮,形容美人居住的地方精致华丽。
而词人亦不负美人深恩,醉眠花丛间,享尽温柔富贵。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当年不懂得江南的美好,心中时时顾念的都是故乡,直到离开以后才开始怀念江南。
但如今在此地看到同样的花枝,我的心里充满留恋不舍,即使是到了年老头白、应该叶落归根时,我也不愿意再回去那里。
此一句乍读无理,但细读却能品出词人的沉痛悲凉来。
这就要回到这一首开头时,结合它没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原因来说了。
张惠言评价这组词是韦庄在唐朝灭亡之后,他留在蜀地襄助王建登基之后所作,结合五首词来读,个人是非常认同的。
公元896年,西川节度使王建有了吞并东川之心,出兵攻打东川节度使顾彦晖。
唐昭宗命韦庄为判官,协助谏议大夫李询入蜀调停,希望能劝说二人和解。
王建不肯理会皇帝的诏书,占据了两川之地。但是在交涉过程中,却对韦庄起了招揽之心。
韦庄并没有立即答应王建的招揽,而是选择了继续观望形势。
公元900年十一月,宦官刘季述等人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扶植太子李裕为帝。
韦庄对唐王朝彻底失去信心,投靠了王建,被任命为掌书记。
他在蜀地以保地方平安为己任,抚一方百姓,并多次劝止了王建对外发动战争的意图。
公元901年初,与大将朱温亲厚的宰相崔胤等人诛杀刘季述,唐昭宗复位。
十月,崔胤矫诏令朱温带兵赴京师,想借他之手杀灭宦官集团的势力。
大军逼近长安,以韩全诲为首的宦官集团,劫持唐昭宗、投奔凤翔的李茂贞。
朱温带兵追到凤翔城下,多次围攻、打败李军。
公元903年正月,久困无奈之下,李茂贞诛杀宦官集团40多人,与朱温议和。
朱温挟持唐昭宗为傀儡,彻底覆灭了中唐以来长期专权的宦官势力,进而生出了篡位之心。
公元904年八月,朱温杀了唐昭宗与后宫数人,改立13岁的唐哀帝为质。
907年三月,朱温强行要求皇帝禅位,建国“梁”,史称“后梁”,唐朝彻底宣告灭亡。
韦庄率官吏民众大哭三日后,拥戴王建即皇帝之位,建国“蜀”,史称“前蜀”。
了解这段背景之后再去理解韦庄的“白头誓不归”之句,才能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沉痛。
一来,大唐已经不复存在,曾提拔他的唐昭宗也命丧黄泉,那么他还能归去何方?
二来,身为王建新朝的臣子,韦庄更不可能离开蜀地,回到那个已经被朱温占据的故乡。
这个“誓”字,以极决绝的语气,写出了他内心的痛苦,也暗示了他对新朝的忠心。
因为无论蜀地是否有同样美丽的花枝,他都必须在此地终老。
由此也引出第四首的悲哀与无奈: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我劝你今夜好好地饮酒,喝一个酩酊大醉;我劝你酒宴之中,不要再谈论明天的事情。
我劝你珍惜此间主人的心意,这深杯酒满,正代表了他对你深沉的情意。
我劝你不要以酒杯已满为辞推脱,你应该愁的是春夜易逝,应该珍惜的是美好却短暂的时光。
词中的“主人”,很明显指的是蜀地的主人王建;而词人想要“劝”的对象,无疑正是他自己。
第一次出使西川时,王建便对韦庄颇为赏识;长安乱象再起时,王建第二次邀请韦庄来到西川,任命他为掌书记;
前蜀建国后,王建又提拔韦庄做了宰相,就连开国制度都是出于韦庄之手。
终身仕蜀,直到75岁去世,并没有遭到打压排挤或是边缘化的打击。
作为君主来说,王建对韦庄的情意不可谓不深了。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如此短暂的人生,能遇到这样好的主人,为你送上这样深、这样满的美酒,还有什么好奢求呢?
我劝你就安心地留在这里吧!毕竟人生还能有多少日子呢?
非常有趣的是,第二首是江南人劝身为游子的韦庄,江南有多么好的美景美人美酒,劝他不要离去。
第四首则是韦庄劝解身在蜀地的自己,蜀地有多么情意深厚的主人、有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劝自己要珍惜知遇之情、珍惜暮年短暂。
但是但对于韦庄来讲,他对故乡、故国始终怀抱着深沉而悲痛的怀恋,无论是江南还是蜀地都无法阻挡。
不信你看“呵呵”二字,暴露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情绪。
在所有的笑声中,“呵呵”是最为空洞的一种,并不是很正充满欢愉的笑声,而是“勉为欢谑”的强颜欢笑。
最后一首,就更为明确地印证了这一点: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他说:我还记得洛阳城里的春光是何等的美好,可惜洛阳城里的才子却不得不在他乡老去了。
《秦妇吟》中他写到阳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唐代的洛阳是牡丹之城,春天花开之时自然是满城锦绣、美不胜收。
“魏王堤”是洛阳城中的著名景点,以遍植杨柳闻名,白居易在这里曾写过“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的诗句。
词人想到洛阳城里花如雪、柳似烟,内心却是“转迷”,变得凄迷、悲哀,如同坠入梦境,有一种恍惚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前两句写的是洛阳城的景色,而“心转迷”再醒来之后,面对的却是成都的春景。
何以见得呢?这两句诗中的意象,是杜甫诗中的成都城里最典型的春天。
成都对于杜甫来说,大概也算得上一个小小的桃花源了,他写过“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写过“泥融飞燕子,沙暖卧鸳鸯”,韦庄之句大约脱胎于此。
但是面对这样温暖平和、生机勃勃的春天,韦庄的心中却是“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他怀着满腔的悲恨,望着落日的余晖,永远怀念那个永远不知道他心事的“君”。
词中的“残晖”,是眼前的夕阳,也是迟暮的年华,更是那个衰亡的大唐王朝。
而这个“君”,是红楼中“绿窗人如花”的佳人,是“年少春衫薄”的自己,更是不能说、不可提的前朝君王。
韦庄的这五首《菩萨蛮》,单从词意本身来读,已经是极美的作品了,完全符合“要眇宜修”的标准。
但是结合词人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解读他背后深沉的情感与暗示,我们才会真正发现,这是多么绝妙的好词。
便是只提这五首联章词,韦庄亦不愧为词坛一代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