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时风
诱你上当,防不胜防。
当下,科普类短视频在各平台层出不穷,内容涵盖医疗健康、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其中,仅有部分科普账号内容生产者、运营者具有相关资质、行业背景、权威认证,更多的则是不学无术、鱼目混珠的“水货”。这些“伪科普”大行其道,害人不浅。
其中,害人最大的当属医疗“伪科普”。“花椒加一物能治百病”“洋葱杀死感冒病毒”“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带有幽门螺旋杆菌”.......套个白大褂,假装是医生。在社交平台上,类似的医疗“伪科普”屡见不鲜。他们通过塑造专业身份,冒充医生,诱导用户花钱咨询或高价买药,或兜售荒诞不经的“秘诀”,骗取流量。患者上当的后果不仅是金钱损失,更有人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近日,“科普网红”、北京安贞医院主治医师白辰分享接诊的案例令人唏嘘。一名急性心梗患者在胸痛发作时,按照从网上学的“救治妙招”,不停地拍打肘窝,不管家人怎么劝,他坚信学到的方法能挽救生命。让人痛惜的是,当急救车抵达医院时,患者已经没有生命体征。
另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伪科普”更是形形色色。比如“水果榨汁更营养”“反复烧开水,喝了会致癌”“味精吃多了会导致颈背麻木”“吃素可以变得更加健康”“维生素C和虾不可以同时食用”等等。这些所谓科学的说法,不知道让多少人深信不疑。
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庞大的规模也成了“伪科普”藏污纳垢之地。
其实,“伪科普”的本质就是披着科学外衣的虚假信息,是谣言。但它因具有迷惑性,增加了辨识和打击的难度。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科学监管和权威发声。一方面,监管部门和平台要加大对“伪科普”账号和短视频的清理、监管和惩治力度,铲除伪科学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引导高校、专业机构、研究人员更多地站到前台,推出一批接地气、影响力大的优质科普内容,让“正规军”在流量池中分一杯羹。
当真理还在穿鞋时,谣言已经跑遍了世界。但真理一旦迈开脚步,谣言就会无路可走。
文章最后,附一首打油诗作为结尾:
鱼目混珠“伪科普”,
防不胜防让人误。
过街老鼠人人打,
撕开“科学”骗人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