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马明捷(1941.9.8-2011.2.3)
作者简介:
马明捷,笔名鸣杰,汉族,中共党员。祖籍山东平度。1963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文系。先后担任吉林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旅大市文化局戏剧理论研究室干部,旅大市文联编辑,大连市艺术学校教师、副校长,大连市艺术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大连京剧团(院)艺术顾问,1996年晋升研究员。生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顾问,辽宁省老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学院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论文导师,大连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马明捷戏曲文集
刘新阳编
京剧的《文昭关》和《武昭关》
编辑同志:
贵刊的“读者信箱”是我很喜欢读的专栏,它使我这个京剧爱好者得到不少知识,我也有一个问题求教: 京剧《文昭关》说的是春秋时代楚国大将伍子胥逃亡吴国过昭关的故事,是一出非常流行的老生唱功戏。但是,我不知道剧名为什么在昭关前加了一个“文”字,难道有《文昭关》,还有《武昭关》吗?
请编辑同志给予解答。
此致
敬礼
沈阳读者 于守礼
于守礼同志:
《电视与戏剧》编辑部转来了你的信,要我答复你提出的问题,我就把我知道的写出来,供你参考。
京剧传统剧目中,叙述伍员(子胥)逃楚奔吴,险过昭关的戏确实有两出,一出叫《文昭关》,一出叫《武昭关》。
《文昭关》原名《过昭关》,剧情是伍员之父伍奢谏楚平王不该父纳子妻,被平王处死,伍员逃奔吴国借兵报仇。至昭关,因楚军悬图捕拿,不敢过关。遇隐士东皋公,将伍员藏至花园,一住七天,伍员悲愤焦愁,须发变白。东皋公让朋友皇甫讷乔妆伍员,掩护伍员逃出昭关。
《文昭关》是老生 (伍员) 重头戏,以唱功为主。“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这段[二黄慢板]历来脍炙人口。为表现伍员一夜愁白了须发,演出中要在舞台上换三次口,即黑三、黔三、白三,很有特点。
京剧形成初期,程长庚即以此戏闻名。老生“后三鼎甲”一一汪桂芬、谭鑫培、孙菊仙也都擅演此戏。后来的著名老生王凤卿、言菊朋、杨宝森、谭富英等也以此戏为保留剧目。其中杨派唱法最为流行,对后人的影响也最大。
《武昭关》原名《禅宇寺》,剧情是伍员保护楚平王之子公子建之妻马昭仪(秦国公主吴香侍女,平王纳吴香,以马昭仪嫁公子建) 逃出楚国,被郑国将军卞庄困于禅宇寺。马氏托孤于伍员,投井自杀,伍员保孤儿突围,杀过昭关。
《禅宇寺》是老生、旦角对儿戏,旦角以唱功为主,伍员扎靠,有不少武打。全剧同样要换三次髯口,以表现伍员一夜愁白了须发。
《禅宇寺》当初是王瑶卿代表剧目之一,后授于梅兰芳与王凤卿。翁偶虹曾将其改编为《楚宫秋》,程砚秋拟排演,因故未竟。马连良的《楚宫恨史》也是这个故事,不过马昭仪已成配角。新中国成立后,谭富英、张君秋已改编为《楚宫恨》,生、旦并重。
多年来,同一故事,两个路子的伍子胥过昭关的戏在京剧舞台上并行,人们逐渐把文老生应工,以唱为主,用计谋混过昭关的《过昭关》叫做《文昭关》;把武老生、旦角并重,有开打,用武力杀过昭关的《禅宇寺》叫做《武昭关》,这就是京剧传统剧目中,《文昭关》与《武昭关》的来历。
京剧中,一个故事,两种演法的剧目还有很多,如《打金砖》与《姚期》;《遇皇后·打龙袍》与《狸猫换太子》等。
此致
敬礼
马明捷
(《电视与戏剧》,1987年第7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