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哈瓦那街头,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在品味雪茄和朗姆酒之外,总会带着猎奇的心态注视着这颗旧日的加勒比海明珠。
哈瓦那曾是中南美洲最繁华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也曾是华人在古巴最重要的聚居地。可如今,当人们流连在哈瓦那的大街小巷,却很难见到华人昔日辉煌的印记。
然面,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华人一样,古巴华人也有着苦难而英雄的历史。
19世纪中叶,随着土著印第安人的灭绝和从非洲贩运黑奴的禁止,殖民古巴的西班牙人迫切需要新的劳动力来源。
1847年6月,首批中国移民被骗卖到古巴。他们作为“苦力”,被强迫在甘蔗园和糖厂里干活。到1874年,古巴华工的人数达到了10万人以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工们陆续摆脱了“苦力”的身份,开始经营中餐馆、杂货店和其他行业,并逐渐融入古巴主流会。
不单如此,在19世纪古巴两次独立战争中,广大华工踊跃参加起义军,其中不少人战功卓著,成为起义军的中坚力量和指挥官。
在哈瓦那海滨大道附近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8米高的黑色大理石纪念碑,上面记录着华人前辈们的英勇与辉煌。
碑上用西班牙文刻着古巴著名的爱国诗人盖萨达的名言:“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
进入20世纪,华人移民古巴又达到了新的高潮,顶峰时当地华侨曾多达15万人,居中南美洲各国之首。
50年代,也是哈瓦那唐人街的全盛时期,上了年纪的人至今仍记得过去的辉煌盛事:
“那时候,哈瓦那有很多中国人做私人买卖,有很多的商店售卖中国布料、瓷器,还有放映中国电影的电影院,唐人街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那时候甚至有中国杂志,还有若干家报社,现在只剩一份快要倒闭的《光华报》,那时的唐人街是非常繁华的。”
1959年古巴爆发革命推翻了亲美独裁政权,两年后卡斯特罗向全世界宜布:古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等到1968年,所有私营企业收归国有,许多华人老板因而失去了一切,他们大多数人离开古巴北上美国,选择重新创业。
古巴革命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再没有新的中国移民前来。老华侨们如昨日黄花日渐凋零,唐人街的命运像暮色笼罩的海滩,朦胧而忧伤。
古巴最大的华人区位于哈瓦那老城的中心,而实际上,现在的唐人街只是两条交叉的小路,总共不到两百米:十几家饭馆,门口站着既不会讲华语、也看不出有多少东方血统的华人后裔。
周围陈日的老房子里,居住着在古巴的大部分华人华侨和他们的子孙。
时光流转,留在古巴的老华侨们逐渐去世,而几十年来又没有新的中国移民到来,古巴华人社会日益缩小。
如今在中国本土出生的老华侨,只有不到300人,平均年龄80多岁。
曾经的唐人街,集中在如今我们看到的两条破败的小街上。那时候,大部分的华人都住在这。
街道两旁都是华人开的商店,有的卖各种洋货,有的卖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甚至连非常地道的豆腐都有卖的。
中国人的店铺,甚至一度占到了哈瓦那店铺总量的40%。曾经生意最好的太平洋酒楼,也见证了当地的繁华。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里,人们通常可以到太平洋酒楼,享受一杯舒服的早茶,尤其对于广东人来说,这更是一项福利。夜晚迟归的人们,也可以在这里吃一顿夜宵。
唐人街中式菜肴的精美,也吸引了无数的外国人成为了这里的常客。
但是古巴革命之后,这些店铺都被收归国有了,一间都没有留下。新的人接手了唐人街店铺的生意,但是他们都没有好好经营。
从前卖粮食、卖各类杂货的店铺,都被政府收购了,如今古巴实行的是配给制。
老人们的配额是每个月6斤米5斤糖1斤油,还有每人半斤的饼干。另外每个月还有一些豆类。而肉,就是每月一斤。
这样的配给是非常少的,如果还想要更多,就只有另外买一些高价的商品了。这样的配给制,已经实行有40多年了。
近些年,古巴政府为重现唐人街昔日繁华,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华区促进会。
“颐侨居”就是由中华总会馆和华区促进会于1994年共同创办的,里面住的都是70岁以上无依无靠的老年侨胞,很多老年华侨都住在那里。
80多岁的温先生在古巴已经居住了60多年了,其实在这个老人院居住的人,每个都侨居古巴将近50年。
这些人,原来都在古巴做些小生意,卖些杂货,后来古巴政府把所有大小生意都收归公有了,现在这些老华侨住在这里算是退休了。
对于温先生来说,这里有的吃,有的住,他已经很满足了,毕竟还有很多人都吃不上饭。
每个月,这些老人的退休金是古巴币129元,不过换算下来每个月的退休金还不足5美元。这对于温先生来说是不够生活的,但是他也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曾经,温先生一度想回家乡香港去看一看,但是却不知道到哪里去找钱凑足盘缠。所以只能在这里有吃有住地活下去,再也不做发达的美梦了,每天清茶淡饭度日。
温先生只是说:“几千年就这样啦。人生,都是很难的,随便过几年就算了。”
其他的老人也都想去中国,都想看望他们家里人,能看到家里人的话,他们会感到很幸福。
他们当年到古巴来,都是抱着挣钱的想法,想把钱带回中国,养活国内的亲人。但结果生活了这么多年,并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
很多人不得不留在了古巴,他们中的很多人,到如今还是孤单一人。
在古巴的中国老年人,通常都会去老人院,其实在古巴很多人都会这样。因现在的这个环境,对于很多人来说,找饭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老人们到了老人院,多少会有一个保障。
其实按照一般中国老人的观念,他们是不太喜欢这样生活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谁会喜欢来到这种地方?
在家可以自己做合胃口的饭吃。但是在这里别人做了什么,就必须吃什么。
这些华侨们当初来到古巴,都是想挣钱回中国,组织一个家庭。但人生都不是能这么如愿,那就只能流落在古巴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样。
他们怀念自己的祖国,但是却回不去了。虽然他们在古巴这么多年,都习惯了古巴的生活了,但是这毕竟跟自己的国土不一样。
50年代,最后一批华人移民来到古巴,这当中就包括了蒋家兄弟。当年他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却不曾想古稀之年依然一无所有。
将家兄弟至今未婚,大半生相依为命,当中的无奈令人心酸。
“当时刚刚打完日本,接着又内战,生活很困难。我伯父写信跟我说,如果你没办法生活的话,那就来古巴,于是我们就过来了。”
“离开父母,几千里路来这做工,生活是很辛苦的。但当时也没办法。”蒋氏兄弟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生活。
他们离家之后,就很少见到自己的父母。1989年其中一人回去过中国一次,见了自己的母亲,不过两年之后母亲就去世了。
两次见面的时间相隔了几十年,这是他们当年到古巴时,完全没有想到的。
兄弟俩盘桓在古巴几十年,但也没想过在这边结婚,因为最开始要挣钱,又要照顾家里人,只能拼命工作,而工作开始也没什么发展。
等到工作有发展的时候,古巴政权更迭,他们的生意被接手了。兑换货币的时候,他们辛苦攒下的钱被换没了,所以就只能在古巴留下来,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留就是几十年。
有很多埋葬在古巴的中国人,都不想最终埋骨他乡,大家都不想这样。
如果现在再让他们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们绝对不会再走当年的路了,也不会背井离乡到别的国家找生路了,因为现在的中国逐渐强大起来了。
很遗憾的是,那些最早到古巴来的中国移民,现在正在消失,如今再没有新的移民过来,只剩下华人后裔了。
在这个意义上讲,未来对华人后裔是有希望的,对老移民们来讲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他们正在消失。
对于过去的岁月,蒋先生谈不上什么后悔与不后悔,因为他觉得,后悔也难啊,有时人生的情况就是这样,人生的命运就是这样。
70多岁的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健健康康过个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