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发生的日本石川大地震,以及前一阵子我们的甘肃大地震,如何在灾难发生时迅速而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都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长期而紧迫的问题,而在众多的避难设施中,日本总拿学校当灾难过后的临时安置场所,本文将探讨地震大国的日本,选择学校体育馆作为临时避难所的好处与由来。
首先,学校在结构设计上通常较为坚固,能够承受地震带来的震动。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从中吸取了教训,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规定学校教学楼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校便成为每一个地方最牢固的建筑,成为了灾民的第一避难场所,这也正如我们国内学校的建筑,国家也是要求高一度设防,建筑质量普遍高于民用建筑。
其次,学校通常位于社区的中心位置,大人小孩都知道方向,一旦地震发生后人们都能快速到达。在灾难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学校的便捷位置使得撤离变得更加迅速和有序,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和人们的生存率。
而学校体育馆有着坚实的墙壁,遇到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也能扛得住,体育馆外就有操场,在紧急关头也能逃空旷地区。
学校体育馆内部空间宽敞有足够的休息和活动区域,空气流动大可以容纳大量的人群,在长时间的避难期间,这可以减少因拥挤造成的不适和紧张,为受灾的避难者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临时居住环境。
学校人员本来就密集,供水供电量较大,即使在短时间内增加大量避难人员,只要稍稍控制每人用水量学校就能供水供电,不会存在设置限制的问题。而体育馆内通常配备有基础的生活设施,如卫生间和饮水设备,医疗设施,以及提前准备好的救生物资,可以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东京都新宿区小学为例。该小学作为避难场所,首先配备了相应的生活必需物资
除了物理优势外,选择学校体育馆作为避难所还有其深层的文化和社会原因。学校作为教育机构,通常被视为社区的核心,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和亲和力。在灾难时刻,这种信任感可以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减少恐慌。同时,学校体育馆通常与学校的教育活动紧密相关,其在社区中的正面形象也有助于提升避难所的公众接受度。
总而言之,由于多方面原因,自关东大地震后,安全、防灾、宽敞、方便的学校成为社区的避难场所。法律也逐渐有了相关规定,政府财政预算也有支持。学校与社区、家长在历次灾难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在共同维护学校作为场所避难的功能。
在日本这样一个对地震防备有着深厚认识的国家里,学校体育馆作为临时避难所的选择,不仅仅是出于其物理和地理的优势,更是基于对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日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改进,学校体育馆已经成为日本地震应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学校体育馆作为临时避难所,在提供安全避难空间的同时,也体现了日本社会对灾难管理的全面和深入考虑。它们不仅仅是一处物理场所,更是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象征。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其他国家也许可以从日本的这一做法中学到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016年8月意大利中部地震后,当天各地就搭建起了帐篷村
看完上述的介绍,大家觉得遇到紧急情况是去学校避难好,还是搭帐篷的好呢?
内容来源:网络综合整理
面向全球华人推介赴日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