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患子目—楝科(三):苦楝
15.楝属
楝属(学名:Melia),一种开花树木,属于楝科。约20种,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产2种,川楝和楝(苦楝于黄河以南各省区普遍分布。
属名Melia源于希腊语melia,即楝树。
(1)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或灌木,幼嫩部分常被星状粉状毛;小枝有明显的叶痕和皮孔。叶互生,一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具柄,通常有锯齿或全缘。圆锥花序腋生,多分枝,由多个二歧聚伞花序组成;花两性;花萼5-6深裂,覆瓦状排列;花瓣白色或紫色,5-6片,分离,线状匙形,开展,旋转排列;雄蕊管圆筒形,管顶有10-12齿裂,管部有线纹10-12条,口部扩展,花药10-12枚,着生于雄蕊管上部的裂齿间,内藏或部分突出;花盘环状;子房近球形,3-6室,每室有叠生的胚珠2颗,花柱细长,柱头头状,3-6裂。果为核果,近肉质,核骨质,每室有种子1颗;种子下垂,外种皮硬壳质,胚乳肉质,薄或无胚乳,子叶叶状,薄,胚根圆柱形。
(2)应用价值 ①化学成分
从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从简单的芳香类化合物到香豆素类、黄酮、蒽酮、总醌、甾醇、单萜、二萜及三萜类化合物等,植物来源不同,化学成分差异很大。
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楝属植物中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主要集中于三萜类,尤其以四降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最高。楝属植物含有多种楝烷型三萜成分,具有苦味,总称为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是主要的活性成分,从楝属植物中分离出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已有数百种之多。早在1955年四川中药研究所即在川楝和苦楝中发现了川楝素,后经钟炽昌、舒国庆等研究测定确定其有两个互变异构体即川楝素和异川楝素。
②药理活性
楝属植物很早就应用于消化道驱虫和农业杀虫方面。印楝素和川楝素对舞毒蛾、日本金龟甲、亚洲玉米螟、白脉粘虫等效十种昆虫均有较强的拒食、胃毒、触杀及抑制生长发育作用。首次发现苦楝老叶提取物能有效干扰埃及伊蚊幼虫的发育、抑制其产卵,为防止骨痛热等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工具。研究发现苦檬子油及提取物对头虱成虫致死率高达96.5%,且能有效推迟或抑制幼虫的孵出。
抑菌:作为天然的广谱抑菌剂。楝属植物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翟兴礼等实验证实苦楝果实提取物能够抑制巨大芽孢杆菌、短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Bt一8010和Bt一7216等,且有浓度依赖性。体外试验显示印楝提取物能够抑制可导致龋齿的变形链球菌、唾液链球菌,轻型链球菌、血链球菌的活性。
抗病毒:从苦楝叶分离出化合物1一Cinnanloyl一3,11一dihydroxy—meliacarpin(CDM),可以将DNA病毒如1一型单纯疱疹病毒,或RNA病毒如水泡性口膜炎病毒的蛋白限制在高尔基体内,从而抑制其增值,并能调节NF—kappaB信息通道。干扰素反应是病毒感染早期的宿主防御反映,y一干扰索与p一干扰素协同作用可以抑制1一型和2一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体外复制,研究显示CDM不影响干扰素的抗病毒效能或协同作用。研究发现,印楝在抗病毒(如艾滋病病毒、淋病奈氏病毒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印楝叶的丙酮一水提取物能够增加HIv患者的CIX+细胞数,而CD4+分子是HlV的主要受体,HIV感染导致CD4+细胞减少是艾滋病的中心环节,因此CD4+细胞数量的恢复利于艾滋病人免疫功能的重建,新生的CD4+细胞抗后病毒能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抗生育:张先福等证实腹腔注射小剂量川楝素对怀孕小鼠具有特定的胚胎毒性,可导致着床期雌鼠胚胎死亡。引起妊娠早期小鼠的胚胎异常或流产、死亡、溶解。Manda等考察口腔给药苦楝子提取物对雌性白鼠的抗生育作用,结果显示给药雌鼠的受精指数和平均胚胎数均有下降,子宫肌层厚度、子宫腺直径、子宫腺腔直径等显著减小,蛋白质和肝糖原含量显著升高。
抗肿瘤:印楝中的印苦楝内酯和去氧印苦楝内酯对P一388、KB、HT一1080、LU一1、COL一2、MEL一2、BC一1等人肿瘤细胞呈现明显的细胞毒性,另外印苦楝内酯对NIE—15成神经细胞瘤、143BTK一骨肉瘤细胞株也呈现明显的抑制作用。Bose等研究显示印檩叶提取物可以诱导人体外周血单核细胞释放细胞溶解因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
③园林用途
楝修柯长枝,羽叶疏展, 夏日开出蓝紫色花采、淡雅秀丽、适作庭荫树和行道树。孤植、列植或丛植均宜。园林中可配植在池边、坡地、游道步两侧以及草坪边缘。
④景观效果
楝通称苦楝,又名楝树、紫花树等。系楝科、楝属落叶乔木。每年4~5月间,不断抽条展叶,并开出一串串繁密的蓝紫色花朵,散发出阵阵扑鼻的清香,这就是“一蓓数朵,满树可观”的楝花。它的果实近于球形,生时青色,熟时黄色,冬天叶落以后,果实却宿存在树上,形如小铃,累累满树,玲珑可爱。
⑤其他价值
木材精致色美,施工易,可供建筑和家具用。
(3)苦楝
苦楝(学名:Melia azedarach),为楝科楝属植物。分布于中国中国黄河以南各省区,较常见;已广泛引为栽培。广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也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于喜马拉雅山区。
本种的种加词译义为苦楝的阿拉伯语植物名称。
①植物学史
据《本草纲目》中原文记载“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练物应该是指古人为使丝帛更白净光滑柔软,运用楝树制成的碱性药剂,去除丝帛上的丝胶及杂质,故而有楝之称。因树皮、木材及果实味苦,故而有苦楝之称。因楝树的果实成熟时黄褐色,外形像似小铃当,故而有金铃子之别称。
②生长环境
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本种原产于东南亚及澳洲北部,现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韩国、日本、缅甸[6]印度、钖兰、澳洲、夏威夷、斐济、美国东南部、阿根廷、墨西哥、加勒比、南欧、东非及非洲西南部等地。
该植物在湿润的沃土上生长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土、中性土与石灰岩地区均能生长,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区的良好造林树种,在村边路旁种植更为适宜。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碱、耐瘠薄。适应性较强。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苦楝喜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2-20造林地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在海拔200米左右丘陵区,
土层深厚、通气、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也不错,可培育成中小径材,在低山区可培育大径材。凡属酸性或微酸性土类上,如红壤土、黄壤土、沙壤土,黑沙土及其它类型的填方土等,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均适宜栽种苦楝。
③园林价值
树形优美,枝条秀丽,在春夏之交开淡紫色花,香味浓郁;耐烟尘,抗二氧化硫能力强,并能杀菌。适宜作庭荫树和行道树,是良好的城市及矿区绿化树种。苦楝与其他树种混栽,能起到对树木虫害的防治作用。在草坪中孤植、丛植或配置于建筑物旁都很合适,也可种植于水边、山坡、墙角等处。
②经济价值
边材黄白色,心材黄色至红褐色,纹理粗而美,质轻软,有光泽,施工易,是家具、建筑、农具、舟车、乐器等良好用材;用鲜叶可灭钉螺和作农药,用根皮可驱蛔虫和钩虫,但有毒,用时要严遵医嘱,根皮粉调醋可治疥癣,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头癣;果核仁油可供制油漆、润滑油和肥皂。
③医药用途
a.树皮及根皮
本种的树皮及根皮入药,中药名为苦楝皮,味苦,性寒,有毒,归肝、脾、胃三经,本种治蛔虫病的功效始载于《名医别录》中,在中国使用苦楝皮作为驱虫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能治多种肠道寄生虫为广谱驱虫中药,药材主产于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陕西、云南、安徽及甘肃等地,具清热、燥湿、杀虫、驱虫、疗癣及止腹泻等功效,主治小儿虫癪、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病、风疹、疥疮、头癣及蛇虫咬伤等,外用主治疥癣及湿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楝皮具驱虫、抗病毒、抑菌及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功能等作用,从苦楝皮提取的活性成分川楝素或称苦楝素,是一种楝烷型五环三萜类成分,无色针状结晶体,具抑制呼吸中枢、抗肉毒毒素中毒、抗肿瘤及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等作用。临床应用于绦虫病、阴道滴虫病、血吸虫病、鞭虫病及头癣等症状。苦楝素的驱蛔虫机制为穿过蛔虫的表皮刺激蛔虫的肌肉,促进虫体的自发活动,导致虫体收缩性疲劳而痉挛和麻痹,使虫体不能依附于肠壁而排出体外达致驱虫;苦楝素亦有兴奋肠肌的作用,增加肠道的张力及收缩力,于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附助。树皮的酒精浸泡液,能对绿色木霉菌和黑曲霉菌起抑制作用,乙醚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起抑制作用。苦楝的甲醇萃取液对黄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等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热水萃取液对多种肺癌细胞株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b.叶
本种的叶入药,中药名为苦楝叶,具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及行气止痛等功效,主治蛇虫咬伤、湿疹瘙痒、疮癣疥癞、滴虫性阴道炎、疝气疼痛及跌打肿痛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楝皮具驱虫、抗病毒及抑菌等作用。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使用嫩叶犘擦皮肤可使皮肤变得白嫩,用叶片煮成的汤洗搓身体可防止皮肤冻裂及可治皮肤病。
c.花
本种的花入药,中药名为苦楝花,具清热、祛湿、杀虫及止痒等功效,主治热痱、头癣等,于4-5月采收,晒干、烘干或阴干。
d.果
本种的果实入药,中药名为苦楝子、川楝子、楝实或土楝实,味苦,性寒,归肝、小肠、膀胱三经,药材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及甘肃等地,四川产量最大,具清热、燥湿、舒肝、行气、止痛、利尿及杀虫等功效,本种以楝实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原文记载为“楝实,味苦、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生山谷。”,主治温病、伤寒高热、烦闷狂躁、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病、头癣、疥癣、冻疮、风疹、疝痛、虫积腹痛、脘腹胁肋疼痛等,外用于冻疮及皮肤破裂时可将新鲜果肉捣碎涂抹患处,有舒缓搔痒及疼痛感,果实与凡士林或熟猪油混合做成的油膏,可治头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楝实具驱虫、抗病毒、抗炎、镇痛、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功能及对金黄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等。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