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定真的能够胜天吗?
人造沙漠毛乌素,或许是个很好的例子!
它曾是京津地区重要的风沙来源,也凭着4.22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跻身中国四大沙地,可这条形成在唐朝的沙漠,却要被消灭了……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人类贪欲的儿子
“毛乌素”是蒙语,意为“不好的水”,可其实,7万年前的毛乌素水甜草美,牛羊也很是肥硕。
中国人的祖先河套人曾生活在这片土壤,东晋时期的一代枭雄赫连勃勃也被这里的魅力折服。
匈奴大夏国的都城就在鄂尔多斯草原,祥和之下,冒出为正义之战,农业和游牧这两大人类文明在毛乌素的沙漠上交融,随之翻腾着的 还有匈奴人不断飙增的人口数量。
草原,承载着住宿,也托起了吃喝,越来越多的草原被开垦,足以果腹的情况之下,绿草如茵的毛乌素,开始出现了光秃秃,沙漠渐渐出现了。
最早形成在何时没有探索的意义,肉眼可见的,是曾经吸引成吉思汗马鞭失落的甘德尔山,成为了一块千疮百孔的破抹布。
时代在变化,灯红酒绿的世界在往前走,只有毛乌素,从满目绿色变成满目枯黄,宛若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陕西北部的榆林市,正处毛乌素沙漠腹地之中,沙区面积足有2.44万平方公里,这座城市,是沙漠化的亲身经历者。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00年间,榆林沙区至少有210万亩农田、牧场被流沙化的,剩下的145万亩,也是被沙丘包围,最为严重的,是412个村镇被风沙掩埋,一度被逼到“三迁”。
1949年6月,榆林的林草覆盖率只有不足1.8%,东城墙被沙土覆没,形同“孤岛”。
榆包公路全被埋进沙底,榆溪的河床因为流沙的填充足足高出地面一米,弄不完的沙土连湖水也未放过,沙区的河流终年浑浊,为黄河贡献的输沙量每年足有1.9亿吨,
民生影响最大,一阵风刮过,附近村民地里种的庄稼就直接穿上一层“沙衣”,吃饭烧菜都很是困难。
青天白日的好天,刮阵风,沙子就像得到了号令一般,大白天都能将沙子遮的什么都看不见。
弥漫的黄沙困住了太多人的生活,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且必须要快。
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林业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
榆林的情况最为严重,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可将荒山、荒沙、荒滩、荒坡、荒沟划拨给社员长期使用,所植木林归个人所有的情况。
政策的高度支持下,苦受荒沙困扰的榆林有44万农户承包了900多万亩荒地,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等一系列浩荡的工程被展开,到了21世纪初,已有600多万亩荒沙被治理,沙土地上再次出现了绿意盎然。
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不再流失,黄河的年输沙量也足足减少了4亿吨。
沙漠治理的榆林模式
榆林治理沙漠的方式,主要是针对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沙体系。
效果是显然的,但托起希望的很可能是祖孙几代。
1985年的郭成旺承包了4.5万亩沙地,这样选择的目的很单纯,“就想挡住点风沙,给村里人弄点柴烧”。
但渐渐的,“目的变质”,从单纯一试变成必须做成的事情,儿子、孙子、曾孙一代代接过历史的使命,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将4.5万亩荒沙变成了林区。
经郭家之手栽种的树木也不相同,有杨树,有樟子松,有苹果树,四季常青的树苗是榆林的希望,也是沙漠的。
幸好,很多饱受毛乌素沙地影响的村庄,现在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苦日子熬出了头,最为艰苦的时候,他们没有放弃这片沙漠,点缀起来的绿色成为经济的支撑,栽种的新鲜蔬菜也走出了国门,出口了韩国和越南。
“一家子每年挣个二十万,还是很容易的。”
没有人敢在毛乌素还是沙漠的时候想到今天的好日子,就像没有人敢相信荒地上真的能开出花来,但事在人为,从来不是一句“打鸡血”的话。
从0.9%到33%的森林覆盖率,靠的就是人为。
榆林首创的飞播技术,就是人类高智商创新的一大体现。
这飞播,并不是将种子从高空撒下去就完成任务了,时间、地点、种源都是有讲究的事情,没有定位系统的情况下,都是地面人员利用镜子或者红旗,彰显区域。
成功的背后是不下百次的尝试,这才最终定下了5种易活灌木的选择,利用飞播技术治理了600多亩沙地。
樟子松是生命力极强的存在,用之填补毛乌素沙地缺少常绿树种的空白,是一个好主意,但沙地,干涸的不只是表面,是治沙研究所的专家们,背着铺盖到沙区蹲点,和农民同吃同住,这才逐渐掌握了樟子松育苗的成熟结束,将成活率提高到了90%以上。
2000年,榆林市的沙尘暴天气还有40天,但在2014年之后,却几乎归零,之前是想找一抹绿色难如登天,现在却成了找荒沙地,榆林成为了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沙区国家森林城市。
但在毛乌素沙漠中,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并非只有一个榆林。
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赤峰的荒漠面积占据了总面积的77%,为复原绿色,采用固沙造林育草、沙地衬膜水稻栽培以及“小生物经济圈”整治,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1.2%。
临泽县的破坏则是出过度的樵采和放牧,针对这种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以中心为包围圈构建防护体系,直接让流沙的面积锐减。
美好是有,却依旧要保持清醒,我国治沙经验比较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沙漠都能够被消灭,首当其冲的顽固典型就是库布齐沙漠。
沙漠并非完全消失
库不齐沙漠是毛乌素的邻居,形成的原因却是截然不同。
毛乌素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的杰作,但库不齐成为沙漠的原因,却和人类活动几乎没有关系,它之本质就是沙漠。
降水量稀少,根本无法承载较多的植被生长,强行种树的话不仅易死,还会让树木从沙漠深处再吸水分,升腾到空气中,再次加剧干旱。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就是这个原理。
地理原因造就的沙漠,无法被人类的力量所完全消灭,就像毛乌素沙漠治沙的成功,其实也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一小步而已。
1000年的肆无忌惮让草原变成荒漠,70年的时间又重现生意盎然,人定胜天,但有了绿色,却并不代表沙漠消失了。
虽然种植着四季常青的树木,绿色却依旧很是脆弱,若是生态系统不能形成良性的自我循环,那就会依旧存在再次沙化的可能。
幸好,中国专家们很快出手。
张应龙找到了一种“长柄扁桃“的灌木,这是一种相当神奇的东西,发达的根系拥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长达百年的存活时间,一旦成林,就能发挥长期的生态效应,也就是稳定良性的自我循环。
更为可喜的是,毛乌素的林地中,出现了“固碳”现象,如此一来,土地肥力就有了保障。
“如何把沙子变成土壤”是中国专家们正在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若能再度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可就真的走到了现实。
并且,在治理沙漠这件事情,有的时候也要换个角度去看问题。
无法被消灭的沙漠看似与活力不沾边,但常年极强的日晒度且鲜少有乌云遮挡的情况,却是非常适合发展光伏行业的。
刮沙起暴的风能也有发电的价值,它的存在,既能为周围地区的人们提供清洁能源,也能让我们摆脱对传统煤炭的利用。
沙漠中蕴藏的宝藏当然不止这些,石油、天然气,都是人类生活离不开的东西,生物圈之存在本就是一个闭环,既然存在,肯定也都有自身的价值。
类似塔克拉玛干和库不其这种并非人为而形成的沙漠,完全照搬毛乌素之成功经验肯定是不可能的,不如因地制宜修建防风固沙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过滤风沙于眼下而言就可以了。
无穷的沙漠力量在等着被唤醒,人为的毛乌素成了绿洲,天生的沙漠却也要因地制宜的发现其天生之价值。
中国正在逐步恢复绿色,但既然沙漠无法完全消失,好好开发利用,倒也是个不错的整顿资源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