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近日,16岁的少年小华(化名)因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术后,小华恢复良好,已能下床活动,逐渐恢复了青春活力。据介绍,这是该院独立自主开展的第二例心脏移植手术,距离第一例手术仅过去一个多月,标志着自治区人民医院在心脏移植这一高难度技术领域又迈出去了坚实的一步。
3年前,小华出现了胸闷气促等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医生告诉小华父母,只有进行心脏移植才能挽救小华的生命。
随着病情的日渐加重,小华的父母带着他开始了艰难的求医之路。他们曾先后到上海、广州等多地就医,均被告知要等到有合适供体的心脏器官才能进行移植手术。但目前供体器官数量有限,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进行器官分配,且还不一定是配型合适的供体,同时他们也被高昂的医疗费劝退。
在求医无助之际,小华的家人打听到自治区人民医院也可以开展心脏移植手术,于是在11月3日来到该院心胸血管外科门诊就诊。
入院后,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李香伟及其团队经过严密的术前评估和讨论,一致认为小华需尽快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治疗。在征求小华及家人的意愿后,心胸血管外科立即联合移植科、OPO(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寻找供体。
幸运的是,在移植科大力支持下,1周后,小华就成功匹配到1例合适的心脏供体。与此同时,心胸血管外科联合医务部、移植科、手术室、麻醉科、输血科、药学部和超声科等多学科,制定详细的术前、术中、术后治疗方案,为小华的围手术期管理保驾护航。
11月11日,在移植科、麻醉科、手术室团队的全力支持下,供体获取组和移植组同时进行。期间,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无缝衔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一切准备就绪后,李香伟及团队为小华实施了心脏移植手术。在将病变心脏切除后,团队成功将供体心脏移植到小华的心脏包腔内,随后血流恢复,心脏开始自主工作。整个手术仅用时3小时。
当天下午,小华便返回心胸血管外科监护单元继续接受治疗。术后1小时,小华的神志恢复清醒,术后6小时顺利脱离呼吸机。
为了确保小华的安全,在之后的几天内,心胸血管外科移植团队仍日夜守护,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实时精细化调整抗免疫排斥药物、抗感染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等,每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期间,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呵护下,顽强的小华相继克服了急性排斥、感染、营养不良等移植手术重要关卡,原已严重受损的各项身体机能也开始逐渐恢复。术后3天,小华已开始下床活动,目前恢复良好,各项指标好转。
谈及心脏移植手术,大多数家庭可能会对高昂的医疗费用感到担忧,在许多大城市的医院,其治疗费用往往高达数十万元。自治区人民医院通过优化医疗流程、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及精准的术后管理,缩短了等待供体的时间,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及费用,降低了手术风险,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李香伟表示,目前国内心脏移植手术已相对成熟,患者5年生存率也高达80%以上,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除扩张型心肌病外,许多瓣膜病及冠心病的终末期心衰患者也能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沈晓丹 石俊杰 欧乾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