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1世纪,我国中部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湖北襄阳、湖北宜昌等城市经济增速突飞猛进,给长期稳坐中部第一的河南洛阳带来了巨大冲击。
仅仅过去的十年时间,形势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么,在这场争夺中部地区经济第一的竞争中,洛阳、襄阳和宜昌又分别采取了哪些举措?谁能最终笑到最后?
回首十年前,洛阳无疑是中部地区最具实力的城市。作为古都文化名城,洛阳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老工业基地,洛阳又拥有雄厚的重工业实力。
洛阳的机械工业几乎是中西部地区的翘楚,光是从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项目,就有7项落户洛阳,可见其地位之高。
与洛阳相比,襄阳和宜昌在当时影响力远远不及。中部地区的经济格局长期由洛阳主导,洛阳的GDP总量和增速都遥遥领先。在那个年代,提出洛阳、襄阳和宜昌三城经济实力的比较,简直是异想天开的笑话。
转机出现在2010年前后。在此之前,洛阳仍高速发展,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但随后增速开始回落,2014年甚至跌到全省倒数第二位。
与此同时,襄阳和宜昌迎来黄金发展期。在国家战略和产业转型带动下,两市经济增速均超过10%,并逐渐追赶洛阳。
2022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发生了。当年统计数据出炉,襄阳的GDP总量首次超过洛阳,达到5827亿元,比洛阳的5675亿元高出近150亿。
与此同时,宜昌的GDP也逼近洛阳,仅差100多亿。看上去,中部新经济格局已经形成,洛阳的老大位置不保。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要评判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仅凭GDP一项指标远远不够。正如一位知名专家指出,“GDP是经济表象,地方财政收入才是经济实质。”
事实上,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洛阳并未落后。2022年,洛阳的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高达398亿元,几乎是襄阳和宜昌的两倍。后两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只有220亿元和218亿元,与洛阳存在巨大差距。
财政收入从何而来?关键在于城市的产业结构。我们知道,第一产业如农业不仅不上缴税收,国家还需要对其进行补贴。真正能带来可观税收的,是第二和第三产业。
这一点上,洛阳明显优于襄阳和宜昌。洛阳第一产业仅占GDP的4.5%,而第三产业达到51.9%。相比之下,襄阳和宜昌第一产业比例都超过10%,第三产业发展都相对缓慢。
此外,洛阳第三产业中文化旅游业和金融服务业发达。这些行业带来的税收收入可谓“接地气”,大部分留存本地,从而直接提升财政收入。
而襄阳宜昌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其中的消费税和车船税往往流入消费地,对地方财力提升作用不大。
造成洛阳和襄阳宜昌产业结构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者的城市战略取向不同。
襄阳和宜昌早期主要依靠重工业。改革开放后,襄阳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中流砥柱。
近年来,两市又致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可以说,制造业一直是襄阳和宜昌最重视的领域。
相比之下,洛阳在重工业优势被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追赶后,及时转型。2014年之后,洛阳将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头等大事,着力打造以文化旅游、互联网、大数据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这就像两场硬仗。襄阳和宜昌选择在熟悉的工业领域深耕细作,而洛阳则闯入了新的战场。
目前来看,洛阳的转型反而更为成功,因为服务业带来的税收与就业效应更佳。但谁也不能保证,襄阳宜昌服从本地优势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不会在未来获得回报。
既然财政收入才是衡量城市经济实力的关键,襄阳和宜昌显然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才能真正超越洛阳。
首要之策,还是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体来说,可以加大文化旅游业投入,挖掘本地人文历史资源,可以鼓励金融、互联网、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落户投资,可以依托高校资源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
此外,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本地资源禀赋的城市发展战略也至关重要。洛阳之所以成功,确定文旅和金融服务作为发展重点,发挥了巨大作用。襄阳和宜昌也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和定位,谋划最佳发展之路。
虽然目前洛阳仍占先机,但中部城市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谁能抓住国家战略机遇,谁就能在这场经济争霸战中胜出。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中部崛起的惊涛骇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