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学习文化里,一直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但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年来还是在“授人以鱼”和“知其然”的低层次上耗心费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或课堂实际样态,与核心素养时代对人的发展的期待和要求,更是渐行渐远。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一书立足于新课标对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与新定位,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旨归,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什么是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为什么要选择大单元教学,并结合大量实践案例,分析了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关键性问题,为一线教师理解和运用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清晰、实用的思路与方案。
探索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真谛
发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应有的价值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
李竹平 著
978-7-5760-3929-0
59.80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充分结合新课标的解读,呼应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理解,澄清学习任务群与大单元教学的关系。
想一线教师之所想,以统编版教材单元为基础讨论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并专门用一讲来讨论大单元理念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呼应了当下教师关切的内容领域。
循序渐进地围绕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解和操作策略,为一线教师澄清系列关键概念,如学习任务、大概念、KUD目标、教学评一体化等,帮助一线教师理解大单元教学设计实施的理念逻辑、内容和目标逻辑、儿童学习和成长逻辑,是一线教师实践大单元教学的好帮手。
作者简介
李竹平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多家刊物封面人物、签约作者和专栏作者。在40多种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400多篇,出版有《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儿童成长的秘密》《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呼应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等作品。应邀赴各地进行课程培训、讲座和上课400余场。
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
我们为什么需要大单元教学
进一步,更进一步
写这本书,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并不仅仅是因为探索和实践语文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标时代每个语文老师都需要积极面对的专业课题,更因为带着团队老师们经历了三四年的探索和实践,切实感受到大单元教学实施的最大受益者是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
知识是不能穷尽的,技能需要不断精进和创新。
举个例子,教材很重视“复述”这项技能的训练,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所以我们就在相关单元的学习中,兢兢业业地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让学生练习运用具体方法复述课文内容。但是,为什么复述能力是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为什么复述需要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策略?这些问题教师未曾思考过,学生更没有“弄个明白”的自觉意识,围绕“复述”展开的课堂上,“理解”也就未曾发生过,离开了课堂,“复述”也就“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理解”没有真正发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就不会被积极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就不会沉淀为学生的素养。
大单元教学,追求的就是深度理解,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寻觅和原点认知。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和认识到“复述可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和信息的运用”,他们就拥有了掌握复述技能的“理由”和动力,有效的主动学习就成为现实。
追求深度理解,提醒我们在学习目标定位上,要进一步,更进一步,让学习呈现出本质意义和本真价值。
那么远,又那么近
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开展大单元教学。新课标的修订,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内容的表述都几易其稿,最终以正式颁布的版本呈现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比较新课标修订的几个过程性版本,就会发现,关于是否明确倡导探索和实践大单元教学,有一个有意思的“变化”过程。
2020年的“过程稿”中,“教学建议”部分有这样的表述:“围绕7个(注:一开始设置的学习任务群是7个)学习任务群积极探索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路径,倡导基于大单元、大任务的整合性学习。”2021年6月的“征求意见稿”中,同样是“教学建议”部分写道:“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2022年4月正式颁布的版本中,没有了“大任务、大单元”的提法。显然,这种调整是谨慎而负责任的。毕竟,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大任务、大单元”都是“新”概念、“新”事物,而教育教学关乎的是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其让老师们在对概念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手忙脚乱地“探索和实践”,不如先排除新概念的认知干扰,“以退为进”,让“变革路径”从更容易落地的那一步开始展开蓝图。
这“更容易落地”的那一步,就是“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用具有整合力的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来促进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任务驱动的语文学习,追求的必然是“素养立意”的深度理解。
实际上,以任务为驱动,追求深度理解,都是大单元教学的本质特征。
理所当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就明确提出“探索和实施大单元教学”。
是的,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贯彻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时,我们就已经在慢慢揭开大单元教学理念和行动的“面纱”了。
大单元教学,那么远,又那么近。
想明白,才能做明白
三年级组邀请我去作听课指导,授课老师展示的是大单元设计框架下《燕子》一课的课堂教学。
听完课后,我请老师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燕子》这篇课文?
学习《燕子》,不是为了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不是为了背诵指定段落,也不是为了弄清楚作者是怎样描写燕子的外形、飞行和休息姿态的,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富有画面感的、生动形象的描绘才能将“生灵的可爱”展现在读者面前。
接着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学习证据能够证明学生抵达了课程所追求的“理解”?
那就是能够写出一篇以自己喜欢的动植物为描写对象的文章,通过富有画面感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将其“可爱”形象充分地表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样,《燕子》的学习价值就清楚了,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具体的有目的的表达(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生灵的可爱之处),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上的启发,并促成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而不是学习文本内容本身。背诵积累的目的,是丰富表达任务需要的相关语言经验;想象燕子的外形、飞行姿态和休息画面,是为了习得读写中常用的图像化策略……学习价值清楚了,学什么和怎么学就能更加科学精准地选择和定位了。同时,《燕子》一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学习地位也从学生学的目标上得到澄清,它是与单元其他文本一起,共同为学生的“理解”服务的。
进而,教师就可以思考,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情境,设计怎样的学习任务,才能既有逻辑地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为了达成预期学习成果而有目标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这样看来,“大单元教学”之“大”,与单元容量大小无关,与学习任务的体量大小也没有关系,它强调的是“站得高,看得明”,是学得通透明白,是真正促进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金钥匙”。
当然,要真正掌握大单元教学的要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永远是我们要遵循的“真理性”路径。所以,我希望用这样一本基于实践的思考和提炼之作,与更多的一线教师一起探索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真谛,发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应有的价值。
本文节选自《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八讲》前言
编辑:陈凯
制作:刘晓帆
关注并设为星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