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规划年会 | 对话武汉:一体化目标下的都市圈规划

0
分享至

导读

作为2022/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9月24日上午,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的“对话武汉:一体化目标下的都市圈规划”论坛顺利举行。

本文字数:3870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本次论坛立足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武汉、深圳等地的都市圈建设,从现代都市圈理论体系研究、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系建设和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实践探索三个方面进行研讨,以期为我国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陈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员刘勇,学会理事、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董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晓春,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张京祥,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李志刚等5位国内知名都市圈领域专家出席论坛。

主持人:陈亮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陈亮主持。他代表本次论坛承办方向与会专家同仁表示欢迎。他在致辞时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面临从单个城市的发展逐渐拓展到都市圈,甚至城市群的发展。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部署,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通过建设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湖北三大都市圈中,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一主引领趋势明显,是先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现代化都市圈的培育发展离不开规划的科学引领和顶层设计,如何发挥规划的科学性、技术性和政策性,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需要广泛思考和交流的时代命题。希望与会专家和同仁在论坛上能发挥所长、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新时期中部地区都市圈发展建言献策,以专业服务家国社会,用行动践行行业使命,共同为都市圈建设贡献规划力量。

刘勇:都市圈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员

刘勇研究员立足区域经济学理论,提出城乡区域经济起点即经济活动对地表的“点线面”三种基本空间占用形态,通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模式构建若干层次。其中,高层大尺度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即城镇群集群,一般分布在较大的平原地区,体现了城乡区域经济的资源禀赋特点和综合竞争优势,反映了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人口、城乡居民点和经济活动聚集区的分布态势和总体发展格局;中层中尺度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即都市圈和城市群,都市圈是由快速交通网络连接,并按照“中心城市-多个县城-众多乡镇”等级结构形成的城乡居民点组合空间,体现了由中心城市主导带动、快速交通网络连通支撑的城乡区域经济空间市场一体化格局,表现为较为完善的区域产业结构和一致的发展水平;基层小尺度城乡区域经济体系即最基层的经济空间单元都市县和农矿县,体现了最大最基本的城乡区域经济分工合作关系。

刘勇研究员认为,当前我国都市圈体系尚需完善,表现为都市圈数量不足、空间布局有待完善、高质量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增强。同时,都市圈内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城镇经济总规模比重较发达国家有待进一步提升,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刘勇研究员总结道,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要以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的论述为指导,抓住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难得机遇,尽快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确立高度城镇化发展新目标,形成舒展的都市圈城市群与紧凑中心城市有机结合的新格局,构建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张晓春: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策略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董事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张晓春董事长认为,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口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通过人口优化和大、中、小城市更好的协同,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实现产业和人才的平衡,形成更强的资源集聚能力和更大的人口经济承载能力。

张晓春董事长说,从国内外实践来看,都市圈核心定义是通勤关系。深圳都市圈强调规划引领,通过对接核心圈、一体圈、紧密圈和协同圈等4个不同圈层的交通需求,区分不同出行目的,综合考虑时效性、经济性和舒适性,构建多元化的网络层次。通过轨道差异化组合,形成了珠三角范围内高铁、城际、都市圈、市区、市郊铁路等多层次交通支撑。伴随湾区战略推进,城市空间布局逐步从单中心向多中心、从点对点向网络化、从单层次向多层次转型升级。同时,注重引入治理思维,成立跨市协调组织机构,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张晓春董事长总结道,都市圈交通体系建设应回归城市和人的本源需求,不仅重视跨市通勤,更要立足有利于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公共服务均衡的视角,为各类出行提供便捷、高效和经济的交通选择。后疫情时代的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应肩负推进区域产业经济加速回暖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只有坚持城市之间、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成本共担、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将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相结合,实现都市圈一体化的破题。

张京祥:区域(都市圈)协同治理:演变、借鉴与关键议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张京祥教授首先系统梳理了区域协同治理的演变历程和当下面临的新背景。二战后,世界先后经历了“半全球化”、全球化“繁盛期”和“逆全球化”三个阶段,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相伴相随。当下我们正处于“逆全球化”(新半全球化)和“后疫情”叠加时代,在此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组织将从“效率优先”、“价值最大”走向“安全优先”,从“全球布局”转变为“近域重组”,给我们理解区域一体化、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张京祥教授简要回顾了区域协同治理的国际经验,并指出了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之处。在推动区域一体化方面,国际常见手段包括调整行政区划、市场力量的促动、共同项目的诱导、合作契约购买服务、区域规划的引导约束、建立协调治理机制等方式,而我国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行政手段,方式与工具比较单一。

针对新时期如何做好中国的区域协同治理,张京祥教授认为应着重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采取伙伴合作思维,承认、尊重所有成员的合理利益诉求,正视竞争,围绕区域性公共产品,探索合理的责任分担、利益分配机制,追求互惠与共赢。二是处理好上层和下层的关系,打破行政区划兼并怪圈,结合“市管县”体制改革,构筑中国特色的“双层制大都市区政府”。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区域治理中既要积极作为,更要精准作为,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区域要素一体化配置问题。

李志刚:面向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武汉都市圈规划响应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李志刚院长说,武汉都市圈是以内需为主体的腹地型城市群,在湖北新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武汉都市圈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历程,始终以区域一体化为目标。

李志刚院长觉得武汉都市圈的发展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原有结构表现出“一核独大、空间极化”。聚焦武鄂黄黄、构建协同发展新局面,是实现武汉都市圈建设的新突破,将促进原有的格局调整,走向更加均衡化、特色化的新阶段。

李志刚院长认为,武汉市正在迈入“建圈望群”抱团发展的新阶段,应聚焦武鄂黄黄区域,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空间格局,提高经济集聚度和城市竞争力,支撑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具体有三大策略:一是共谋“一枢纽、四中心”的目标,打造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的枢纽,建设国家制造业中心、科创中心、专业金融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二是优化超大城市组团式的交通结构,增强核心能级,打造城市组团,构建从主城单核的集聚向组团多核疏散的新空间格局;三是推动武汉新城的组团规划,打造都市圈发展的主引擎。

李志刚院长总结道,武汉作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使命重大、作用关键,应更加强化大局意识、系统思维和行动能力,在空间规划实践中既要有国家尺度的战略联动、区域尺度的协同发展,也要有市域尺度的有序布局、节点尺度的重点建设,整体形成多层次空间战略的贯穿统一,才能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支撑保障作用,进而加快推动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最后,主持人陈亮总结道,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是龙头城市发展壮大后如何延伸到区域时出现的必然命题。回眸过去,从上世纪末吴良镛先生主持的“大北京地区”研究,到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再到如今的武汉、南京、福州、长株潭等多个都市圈规划都是我们对都市圈的不断探索;放眼未来,大数据时代全域层面供应链关系对设施供给和空间布局带来什么影响?空间规划到底应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在什么尺度的空间上,以什么“力度”的政策工具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持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今天对话武汉论坛以“一体化目标下的都市圈规划”为主题,有理论总结、有实践探索,有全国规划经验借鉴、也有武汉本土规划响应,汇集了鲜明而多元的观点,并针对武汉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对都市圈发展进行持续跟踪研究,为我国都市圈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参会专家合影

本文来源: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核。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规划年会 | 对话武汉二:数字孪生城市与智慧规划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全国第7个!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复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理论研究 | 高铁城际网络对区域时空及费用可达性的影响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知规划动态、晓行业前沿
4084文章数 169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