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个在获奖之前没有出版过作品集的建筑师,一个只在中国做建筑的建筑师,一位自称为业余的建筑师,获得了普利兹克奖,奖项一出,便在中国建筑界引起轰动。
这个建筑界的最高奖项,自成立33年来,首次将奖座颁给了一名中国籍建筑师——王澍。
王澍生于1963年,在新疆长大,他的特别,或许是与生俱来的。
父亲是剧团的演员,每天和剧团的朋友们谈论艺术和文学。王澍从小耳濡目染,知道了什么叫文采飞扬,什么是文气。
母亲做过图书馆管理员,所以他看书也很早,从小在同龄人之间便总显得格格不,别的孩子还在嬉戏玩闹的年纪,10岁的王澍却只喜欢泡在图书馆里,通读了无数的海外文学译文,基本上在那个年代里,所有能接触的书他都看过了。
童年生活给予了王澍很多学识上的养分和灵感,也给予了王澍孤傲的底气。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他就沉迷于书法,以至于考进了大学,其他同学都在午休,他还在练字、临帖。
到了大二那年,王澍的独特表现得更加的突出,他饱读各类书籍,尤其是古书,他对中国画的浓墨淡彩如痴如醉。所以在大二的时候,他就公开向老师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叛逆与孤傲,贯穿了王澍整个学生生涯。
特立独行的作风,与老师直接辩论。他不想被困在条条框框之中,于是背上行襄,沿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开启了一场为期3个月的旅行。
在此期间,他既没给房子拍照,也没进行土地测量,只是单纯的体验路过的每一个村庄,全身心地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行程过后,因为认为商业效果图过于失真,于是他集结几名同学与老师讨论,几个回合之后,教授们选择了尊重学生们的想法,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成立70年来的首次破例,让学生们的作业从此可以自由的表达。
在他的身上一直有许多争议的声音,但他的作品却有一种强烈的文化符号,可以超越争论,超越时间,呈现出传承性和延续性。
90年代开始,中国到处都在兴建高楼大厦,是建筑行业赚钱的黄金时期。而在这个时候,王澍却选择隐退,他看不惯抄袭外国建筑的行业乱象。
王澍想要寻求一种中国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平衡,想要寻求一种中国现代建筑清晰的表达方式,但他想不清楚,于是他决定停下,而这一停就是7年。
王澍曾表达,这7年是一段难以忘却的时光。他抛开建筑学书本上的东西,去贴近生活本身,抛开外界的各种诱惑,去想清楚一个问题的答案。
但这期间他也没有放弃中国建筑,他想走一条更接近于自然的道路。他认为,造房子应该是造一个世界,就像中国山水画那样,建筑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2001年,王澍接到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项目。校长许江欣赏王澍,不顾他人反对,坚持把项目交到王澍手中,但提出条件:造价只有市场价的一半,而且要在3年内完成。
王澍同意了,而他只提出一个要求:不要干涉我的设计。他沉寂了那么多年,想借着象山校园,表达自己对中国建筑的看法。
王澍放弃传统校园的格局,把校园当作一座城、一座村来设计。他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同时在建筑与山水之间,留出大片空地,保留了溪流、鱼塘、农地。他把这称之为一个世界的建造,这个世界里有房子、有万物,人在生活,万物在成长,合在一起,才是建筑。
王澍一直坚持在中国建筑里筑进文化符号,他希望建筑能与自然更好地融合,让人们找到一种更诗意的生活方式。他希望中国的建筑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长久地留在历史中。
而他也的确成功了,象山校园让王澍拿到了普利兹克奖,而他也并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开启了“抢救乡村建筑文化”的工作。他用自己的方式留住那些老建筑的美好并表达出一种平静而真实的生活状态,让人们感动。
这么多年来,王澍用中国山水画、园林艺术和传统工艺,慢慢形成自己的建筑语言,向人们重现表达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方向。
而他自己也将对于建筑文化的理解整理在了这本《造房子》一书中,书中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钛空诗会是由钛媒体和钛空时间联合打造的科技人文跨界诗会,12位横跨财经,科技,人文等诸多创新领域的神秘“钛空诗人”将在这个冬天与您一起和时空共振,与古今对话,打造独特的精神能量场,以诗咏志以诗求索未来!
点击报名参与「钛空诗会」现场录制,并为我们推荐您心中的钛空诗人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