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
法国在一战中生产的M1913型105毫米野战炮
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远在亚洲的日本,并没有多少深刻的战场体会。不过战后,日本陆军还是认为有必要给步兵师团装备一种105毫米级别火炮。当时日本陆军武器库中,这一级别的火炮有两种,三八式105毫米加农炮和三八式120毫米榴弹炮。
三八式120毫米榴弹炮
三八式105毫米加农炮,重量太重,将近2600千克,虽然可以勉强使用8匹马拖动,但是机动性能太差,不适合步兵师团使用。三八式120毫米榴弹炮,虽然比较轻,威力也够,但射程还不到6000米,作为师团炮,完全不够用。
三八式105毫米加农炮
日本陆军在在1920年代初制定了新型105毫米炮的性能指标,除了满足射程和威力的要求外,还特别强调了需要能用六匹马拖拽机动。由于自身火炮设计水平有限,日本陆军委托法国施耐德公司帮助其设计制造。当时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制造技术,新型105毫米榴弹炮于1930年试制完成,并有5门被运往日本进行测试。
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
用马拖拽的德国105毫米榴弹炮
但考虑到105毫米榴弹炮要将16千克的榴弹打出10000米,这个重量已经相当轻了。最终,日本陆军接受了法国人的设计,并向其订购了300门火炮。为了迁就日本挽马,还专门设计了一种超轻型的火炮前车,使得整个火炮在牵引时的行列全重不超过2000千克。
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极其前车
新型105毫米榴弹炮在1931年被命名为九一式十厘榴弹炮(实际口径105毫米)。最初的300门由法国施耐德公司生产,日本直接采购成品。从1933年开始,在日本国内的兵工厂自行生产,总产量约为1100门。
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
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采用开脚式炮架设计,左右射界各20度,高低射界为-5度到+45度,射界灵活性一般,勉强够用。炮管长度为24倍口径,炮弹有4个药号的发射药。在使用最大装药时,炮口初速为454米每秒,最大射程10800米。
作战时的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
其配备的九一式榴弹重16千克,内部装有2.5千克炸药,杀伤半径30米左右。另外还有一种九一式尖锐弹,重量稍轻,只有15.7千克,装药2.27千克,射程比九一式榴弹稍远一点,并且可以和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通用。
91式使用的两种炮弹,右侧为尖锐弹
九一式榴弹炮大队通常下辖三个中队,每个中队配备4门火炮。早期生产型全部是使用骡马拖拽的木轮版本,所有的火炮和弹药都需要使用马匹进行运输。由于火炮较重,每门火炮需要六匹精挑细选的好马。炮兵部队通常还会多备一些挽马,在马匹受伤或生病时作为替换。
木轮版九一式,使用机动车牵引时比较麻烦
从1933年开始,日本陆军开始组建战车部队,为了能跟上装甲部队的行进速度,专门设计了一种采用机动车辆牵引的版本,称为机动九一式。这种火炮的射击性能与木轮版完全一致,只是安装了板簧悬架和橡胶轮胎,火炮重量因此增加了250千克。在使用车辆牵引时,其最大速度可达40公里每小时。
机动型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
在中国战场上,九一式前期的主要对手是德制leFH 18型105毫米榴弹炮。和九一式相比,leFH 18射程威力差不多,重量稍大,战斗全重有1985千克,不过leFH 18型都是可以用汽车牵引的机动型。由于国军的的leFH 18数量很少,而且炮弹不能自产,无法充分发挥火力。
中国军队装备的德制105毫米榴弹炮
在抗战后期,国军从美国获得了数量不少的M2型105毫米榴弹炮。M2设计简单,性能可靠,是美军步兵师的标准火炮。以美军的标准看来,相比于M2,九一式的设计制造相当简陋粗糙。M2相比91式有一个优点是仰角可达65度,更适合在复杂地形下发扬火力。
美制M2型105毫米榴弹炮
在二战期间,为了提高火炮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各大陆军强国都在进行火炮自行化的改造,日本也不例外。日本陆军以97式中型坦克的底盘为基础,分别安装上了九零式75毫米野战炮和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安装九零式75毫米野战炮的主要是用于反坦克作战,而九一式版本则主要用于火力支援。
一式十厘自走炮
在日本陆军中,这种自行火炮被称为一式十厘自走炮。该炮的战斗全重为16.3吨,最大速度为35公里每小时。火炮以固定方式安装,俯仰角为-15度到+25度,左右射界各22度。由于仰角达不到45度,其最大射程只有9000米,随车可以携带16发炮弹。
一式十厘自走炮
由于其主要用途不包括反坦克作战,一式十厘自走炮的装甲十分薄弱,车体正面和炮塔只有25毫米厚,只能抵御轻武器的射击。炮塔的顶部和后部为敞开式结构,不过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当时很多的自行火炮都是如此设计。批量生产始于1943年11月,共生产了约170门,其中绝大多数被准备用于本土决战使用。
一式自走炮后部为敞开式结构
1944年11月,曾经有一批共6门一式自走炮被装船,准备运往菲律宾参加作战。这批火炮在吕宋岛登陆时,遇到美军飞机空袭,全部落入海中。这支炮兵部队也随即被解散,剩余的士兵被编入普通部队。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挺进东北的人民军队在各地搜寻到大量的被日军遗弃的火炮。这些火炮或多或少的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通过维修拼装,东北野战军最终获得了不少可用的火炮,这其中也包括一些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
东北野战军装备的日制105毫米榴弹炮
在东北战场的最后决战——辽沈战役结束之前,日制火炮在东北野战军的炮兵中占据了绝对主力的地位。东野炮兵纵队的炮一团和炮四团各装备有一个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营。在当时的东野炮兵编制中,每个营下辖三个连,每个连只有3门火炮,全营共有9门火炮。
这张经典图片中,前面三门一个炮连为美制M2型105毫米榴弹炮,从第四门开始是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
在第二次四平攻坚战中,东北野战军炮兵某九一式炮兵连发挥出色,使用一门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精准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防御工事,为步兵开辟了冲锋道路,荣立集体一等功,那门九一式也获得了“功臣炮”的称号。
军博的九一式
抗美援朝初期,在苏联火炮到货之前,日制火炮依然是志愿军炮兵的主力,首批入朝的部队中,从原东北野战军炮纵发展而来的炮1师,其装备中就有不少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另外根据记录,42军的炮兵团中,也有8门九一式。
九一式105毫米榴弹炮性能参数:
行列全重:1979千克
口径:105mm
身管长:2,540mm(24口径)
炮口初速:454 m/s
俯仰角:-5° 到 +45°
左右射界:左右各20度
射速:每分钟6-8发
榴弹最大射程:10800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