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8年,武汉的形势日趋恶化,刘少奇和何宝珍也要转移,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只好将女儿刘爱琴寄养到汉口的一位工人家里,但是,日子日渐艰难,走投无路之下,刘爱琴的养父母只好将她送到别人家里当童养媳。
1938年,党组织用几百块大洋将刘爱琴给赎了回来,也因此,她一直记得父亲和她说过的两句话:“你是党用几百块大洋买回来的,是人民用血汗赎回来的,等你长大了,也要为千千万万受苦人办事。”次年,刘爱琴和哥哥刘允斌被父亲送到莫斯科学习,一直到1949年刘少奇率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刘爱琴才跟着父亲回到祖国。
中国的事情你还不懂,要虚心向同志们学习
当时的刘爱琴对于祖国的了解还不如国内成长的中学生,为此,刘少奇和王光美做主将她送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让刘爱琴一边教学生俄语,一边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中文。对于孩子们,刘少奇的要求很严格,每到星期天他们回家时,他都要关心孩子们的教学和学习情况,还让妻子王光美给女儿一些书看。
刘少奇说:“文字上可能念不下来,但是都应该看的,都拿它当课本吧。”与此同时刘少奇还强调孩子要做笔记和写读书心得,而这些指定的必读书籍之中,多数都是毛主席的著作。
经过一年的学习,在刘少奇的督促和关怀之下,刘爱琴的中文学习进步得飞快,没过多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刘爱琴的学校在铁狮子胡同,需要乘坐有轨电车要绕天安门才能到中南海,所以,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就比较多,所以,有好几次回家,刘爱琴嫌费时费事,就给中南海汽车队打电话,让他们过来接她。
纸里包不住火,这件事很快就被刘少奇知道了,对此,刘少奇大发雷霆,非常严厉地批评了女儿一顿:“你知道这车是做什么用的?是为了工作。我坐车是工作需要。你为什么要车?你给车队打电话,人家就要出别的车,这是不是耽误别人的事?坐公共汽车和电车一样嘛。”对于父亲所说的这些,刘爱琴并不服气,她要用车也是和别人商量同意后才派来的啊,于是继续顶撞道:“电车站人太多了。”刘少奇听到女儿这么说生气道:“人家能够等,为什么你不可以等?你今后不能再要车了。”从这之后,刘爱琴都是挤公共汽车。
有一年冬天,刘少奇离开北京到外地开会一个月,王光美就给了刘爱琴一斤毛线,心灵手巧的她就织了一件毛衣,但是还没有毛裤。
刘爱琴本身喜欢滑冰,所以迫切地需要一条毛裤,在得知父亲的行程之后,想到一个好主意,她悄悄地对爸爸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给我买一身绒衣绒裤吧。”工作人员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没过多久就买了回来,刘爱琴喜滋滋地穿在身上。
刘少奇开会回来之后,知道了这件事,直接将女儿叫到跟前询问:“你为什么要一身绒衣,不是有件毛衣了吗?”之后刘少奇皱着眉头严肃地批评女儿又犯了错误。他说:“你花的钱,不是我的,是人民的钱。你知道我并没有钱,连我花的钱都是人民的。自己有了的,就不要去买,尽量不去花人民的钱,现在人民还很穷。”后来,刘爱琴检讨了一番,因为那时候正实行供给制,所以家里需要的都是国家按照规定供给的。她不应该随便买东西,花人民的钱。
刘少奇写信给学校:不同意刘爱琴党员转正
刘少奇知道女儿身上有许多毛病,所以对她特别地关注,每逢周六日回家,总是将女儿叫到跟前说一顿,有时候甚至能将她说哭。刘少奇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你身上的毛病还很多,要接受思想改造。”
1951年,刘爱琴党员预备期满,人民大学系党支部要讨论她的转正问题。那时刘爱琴也在想,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了,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
哪曾想,刘少奇在得知党支部要讨论女儿的转正,直接给学校写了一封信,说她没有达到党员标准,不同意转正。还说不管什么人入党,都要坚持党员标准,应严格要求,党支部大会上,当刘爱琴听到取消了她的预备党员资格时,只觉得脑袋里“嗡”的一声,这是她明白世界上的事情以来,心灵上第一次受到这么大的震撼。
当党支部将刘少奇的意见转告给她时,刘爱琴的思想乱极了,她心里想道:“对我太严格了,为什么要这样要求我?”经过这一次思想上的巨大震动之后,刘爱琴认真地思考了一些问题,检查了自己的毛病,似乎成熟了一点,各方面都有长进。看到女儿的这些进步,刘少奇也觉得非常地欣慰。
刘少奇鼓励女儿下放到边疆
1958年,当时刘爱琴在国家计委机关工作,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国家计委进行了精简机构下放干部的动员。刘爱琴回家之后就将这个情况告诉了爸爸。
刘少奇说:“你们那里动员了,好......”随后,刘少奇询问女儿的打算。其实,当时的刘爱琴并没有考虑要下去,但是爸爸向她征求意见,所以只好说:“我怎么考虑,我考虑下放挺好呗。”这时,刘少奇亮明了他的观点:“那么,你看你能不能下去?”刘爱琴知道,父亲这是动真格的,对于这件事,她还需要认真地考虑一下,所以没有再爸爸 面前立刻表态。
回到机关之后,刘爱琴看到很多同志纷纷报名,她也受到了这种气氛的感染,坐不住了,她心想,被人都能下去,自己为什么不能下去?所以她报名了。
回家之后,刘爱琴就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了父亲。刘少奇亲切地对女儿说:她下去,他支持,女儿就应该下去锻炼锻炼。
刘爱琴已经听出了爸爸的话,对于她这次下去到底能不能得到锻炼,能不能在实践中有较大的进步,还是有不少的担心的。不过,父亲的忧虑让刘爱琴更加地坚定信心,非得下去不可。经过领导们的研究,她的请求得到了同意,决定将她下放到内蒙古。
7月,刘爱琴告别了家人,到了内蒙古,被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计委工业处。单位给了刘爱琴两间土胚房,一日三餐全家都在机关集体大食堂吃。她尽力将本职工作做好,完成领导交给她的工作。
1960年,刘爱琴参加了由十几个人组成的调查组,到基层搞经济调查,一个多月的调查结束之后,她盼望着能够见到爸爸,恰好,这次的调查结束之后,刘爱琴得到了一个短期休假,她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北京。
刘少奇见了女儿询问道:“在内蒙古生活怎么样?”刘爱琴说:“很好。”之后刘少奇又问起内蒙古的革命和建设情况。刘爱琴滔滔不觉得讲起自己这次河套之行的所见所闻以及感受。她非常希望爸爸也能到内蒙古区看看,她说:“爸爸,你什么时候有空到我们内蒙古去看看。内蒙古是个好地方,但是现在还很穷。”
刘少奇耐心且专注地听完女儿说的话,脸上满是惊讶,似乎没有想到女儿还能讲出这样的话。他抿着嘴点点头,眉头也舒展开来,没有直接回答女儿的邀请,而是说:“你呀,还是应该多到下面去看看,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啊!多动脑筋想想。”
在刘少奇的支持下,他的儿子刘允斌一家由北京到内蒙古包头落了户。这也让刘爱琴体会到父亲对于他们兄弟姐妹的严格要求和对边疆建设的重视。她牢牢地记得爸爸的教导,多次和同志们一起下去搞调查,接触社会面广了,对于生活的认识也逐步得到提高。
刘爱琴和大家一样继续在土胚房里住了二十多年,和大家一样在机关大食堂吃玉米面、高粱面窝窝头、土豆烩大白菜、
1965年8月中旬,刘爱琴到唐山参加化工部召开的小化肥会议,会议结束之后,归途路过北京,她本来不想回去,但是领导说都到家门口了就回去吧,她思考再三,决定回去看看。那时候平平妹妹在家,两年没见姐姐,平平高兴坏了,一个劲地和姐姐说话。她突然问姐姐:“姐姐入党了吗?”刘爱琴没有吭声,之后见妹妹过于缠人就说了出来,并告诉她不要说出来。
结果午饭的时候,趁着大家都在,平平竟然直接高喊:“姐姐入党了!”对此,刘少奇也很关心,“是吗?”刘爱琴点点头。刘少奇又问:“是认真工作还是马马虎虎?”刘爱琴肯定地回答:“是认真工作。”刘少奇立刻高兴起来,笑着说:“好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