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鲜卑族的拓跋珪,名字很多。按照正史记载,当时的鲜卑部族改名字、有绰号是很常见的。拓跋珪也叫拓跋开、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等。鲜卑贵族,出生在云中盛乐,即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一带。跟其他北方民族不同的是,拓跋氏一直坚持自己是黄帝的后裔,正宗的炎黄子孙。
拓跋珪生于公元371年,卒于409年,38岁就去世了,但一生却做成了很多事,尤其是军事方面。拓跋珪在公元398年称帝,时年27岁,国号"魏"后世称“北魏”,以便与曹魏区别,并将国都从盛乐城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一带,迁到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境内。拓跋珪的庙号不止一个而且经过子孙后代的多次更换,这里用得是“太祖”。
壹:拓跋珪的成长背景。
西晋时期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猗卢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代国(315年~376年),拓跋珪正是拓跋猗卢的嫡系后代。
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派名将邓羌、苻洛灭亡了代国(当时拓跋珪6岁),并将当时的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拓跋珪的爷爷)带回前秦,苻坚把拓跋什翼犍送进前秦的太学,让拓跋什翼犍认真学习汉文化。
苻坚没有把年幼的拓跋珪掳走,而是格外开恩把他留在鲜卑部落。苻坚希望拓跋珪长大后能够感念自己的恩德。
贰:拓跋珪军事生涯的7个重要事件。
1、恢复代国:
公元386年2月,在贺兰部为首的诸鲜卑诸部支持下,15岁的拓跋珪出面,召开鲜卑部落大会,在亲近自己的部落的拥护下,宣布自己即位代王,恢复代国,年号“登国”。当时拓跋珪只称王,尚未称帝。
2、消除内乱:
公元386年拓跋珪刚刚即代王位不久,鲜卑拓跋部的另一位宗室拓跋窟咄逼近拓跋珪的领地,拓跋珪的部众整日惶恐不安。虽然拓跋珪已经派人向燕国(后燕)君主慕容垂求助,但是慕容垂儿子慕容麟带领的后燕援军还没有到。
拓跋珪散布消息,故意让所有人,包括敌人都知道燕国的援军已在附近,随时会发起进攻,从而暂时稳定了人心。不久慕容麟带领援兵赶到,拓跋珪便带领本部兵力与后燕援军会合,最后在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
3、降伏柔然:
公元391年,拓跋珪下令进攻柔然,想将柔然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柔然首领缊纥自知不敌,便率众退避。拓跋珪亲自带兵追击,军粮吃完后,拓跋珪坚持继续作战,不肯退却。于是大量宰杀战马作为军粮,终于在南床山追上柔然主力,打败柔然并俘获其一半部众。拓跋珪没有就此罢手,仍然继续派兵追击柔然余部,直到柔然首领缊纥提最后投降为止。
4、击败铁弗:
拓跋珪进兵匈奴铁弗部,直攻其都城代来城,又叫悦跋城,即今内蒙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一带。拓跋珪率部擒获铁弗部首领刘卫辰的长子直力鞮,刘卫辰逃亡但后来终被自己的部下所杀。为了防止死灰复燃和震慑周边部落,拓跋珪把刘卫辰的宗族共5000多人全部斩杀,弃尸于黄河。从此阴山以南各族各部都向北魏投降。
5、魏燕争霸:
北魏、后燕两国原本交好,但由于对中原地区人口、土地的纠纷发展成争夺,最后还是爆发了战争,公元395年,燕魏两军的参合陂之战爆发。
燕军终因内乱而被迫烧船撤退,但当时黄河的河水并未上冻,所以魏军没有能及时渡河追击燕军。但过了一个月,突刮寒风让黄河水面结上厚冰,拓跋珪判断仍然有机会追上燕军,并且这次燕军撤兵明显仓促,只要能够追上,就能获胜。于是拓跋珪立即下令全军渡河,并派2万多北魏精骑追击燕军。终于在参合陂追上并大败燕军,俘获大量燕军将士和慕容宗室。
拓跋珪把比较有才干的贾闰、贾彝、晁崇等人留下,剩下的打算将都送回后燕,以示网开一面。但拓跋珪后面又听信了中部大人王建等人的建议,最后将4万多后燕降兵降将和慕容宗室全部坑杀。参合陂之战还间接导致了后燕君主慕容垂因悲痛和惶恐而病故,慕容垂的儿子们有不少杰出的,但比起慕容垂还有略有差距,从此拓跋珪不必担忧燕军随时侵袭。
6、攻占并州:
公元396年,拓跋珪亲率10多万大军,南攻并州(此时后燕占据并州),当年9月终于攻占并州重镇晋阳,晋阳一失,周边失去核心依托和辎重补给,拓跋珪不久便得到了并州全境。晋阳虽然有重兵把守,看起来非常难打,但如果能瞅准时机、快速打下来,回报肯定丰厚。
7、攻占邺城:
公元397年,拓跋珪又亲率大军进攻中山,得手后进逼邺城。后燕军队先守后弃,将邺城拱手让于拓跋珪。到此,整个北方几乎全部落入北魏之手,尤其是晋阳、中山、邺城等军事、人口和经济重镇。正是因为如此,拓跋珪才有了次年称帝的基础和资本。
南宋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对拓跋珪军事能力的评价相对客观:道武以来,战胜攻取,未尝少挫,几并天下。
拓跋珪生活和征战的历史背景其实非常凶险,在五胡十六国末期的北方区域,他也的确是少有的军事人才。拓跋珪不仅能亲自上阵杀敌,而且对运动战、攻坚战、奔袭战等都很擅长,有些军事行动的打法与同时代刘宋的刘裕、后世的后唐李存勖颇为相似。
拓跋珪在战役的谋划、实施和灵活变通方面,稳如慕容皝、准如苻健、狠如石勒,其综合军事能力可以与慕容恪较量一下。如果对指挥多种类型战役的军事能力进行排名,在五胡十六国这些开国君主中,拓跋珪至少可以进前3名。
拓跋珪正值38岁壮年时,却没有处理好继承人的问题,失去军事上的敏锐果断,显得格外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结果拓跋珪在自己次子拓跋绍发动的宫廷政变中,遇弑身亡。直到汉化程度越来越深,并遵循“立长立嫡”的原则后,继承问题才得以缓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