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是本世纪初涉及到老百姓个人利益的一件大事。其背景是城市职工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导致的财政大“窟窿”已经无法填补。
从公费医疗(包括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到现在我们实行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并没有过渡期,而是“一步到位”。
实话实说,医疗体制改革是整个改革体系中的一块“硬骨头”,当初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
拿出职工工资总额的8%作为职工医疗保险运行的总费用,其中2%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出,存入到本人的“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日常门诊治疗费用。6%由职工单位出资汇入到“医保中心”账户统筹使用,主要用于病人住院时费用的支付。当然,住院费用除统筹报销大部分外,个人还得支付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当初医疗体制改革的时机把握得非常好。2000年时,我国即将“入世”,国家的经济状况不断改善,选择此时进行医改阻力相对较小。
实行新的医疗制度的前十年,医疗市场化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医院,尤其是大医院的飞速发展。这些地方上的大医院占尽了先机,短短十几年,它们便在硬、软件建设方面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在各地方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这是医疗市场化竞争的结果,但竞争的起点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一些中小型医院,包括职工医院纷纷倒闭,或转型为民营性质的专科医院、老年病人医院等。留下的都是政府办的医院。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民人口成倍或成数倍增加,医疗市场这块蛋糕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厉害。
就医环境、医疗设备、技术人才成了竞争的核心要素。如是许多医院不断举债搞建设,购置并不断更新先进医疗设备,以高工资、高奖金、高福利留住技术人才,以求获得竞争优势。
医院以业务收入按比例提成作为奖金,激励医务人员多看病、多检查、多开药,以此提高医院的业务收入。而业务收入增加了能修建更多更好的病房,能购置更多更好的医疗设备吸引更多的病人;业务收入增加了医院职工能发更多的奖金,能获得更好的福利。
这种循环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得好将是一种良性的循环,但一旦失控持续下去必定会步入恶性循环。显然,我们的医院,我们的医疗体系已经进入到了恶性循环阶段。
恶性循环不断地推高了医疗成本和医疗价格,曾有十来年的时间,我国的医疗费用年增长率超过20%,把GDP的增长率远远地抛在了脑后。
现在高昂的医疗成本和费用,已经导致社会和个人都无法承受,已经成为了一个严俊的社会问题,“看不起病”成了“新三座大山”中最重最高的一座。患重病而放弃治疗已经十分常见。
医改变成了“看不起病”这不应该是我们的初衷。
在选择医保模式上我们更多的偏向于美国模式,而没有选择欧洲模式。其实,英国的模式应该是最适合我们的。
现在有人在呼吁,我们必须进行第二次医改,因为我们已经进走了“死胡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