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80年叶剑英重回故乡,看到母亲坟墓简陋破败,叶剑英:简单些好

0
分享至

1980年5月14日中午,骄阳似火,照耀着层峦叠翠的南粤丘陵,烈日炎炎之下,梅县雁阳堡下虎形村北头叶剑英旧居门前的晒谷坪旁,停下了一辆米黄色的轻便旅行车,车上走下来一位精神焕发的老人,他身穿白色短袖衬衫,戴着一顶遮阳的草帽,仔细打量着眼前的晒坪谷,鱼塘,似乎正在记忆里寻找熟悉的影子。

这位老人正是已经八十岁三岁高龄的叶剑英,此刻他眼中大门前四四方方的晒谷坪,坪旁鱼塘的一池碧水,还有鱼塘边上那弯弯曲曲的土路,依稀仍是熟悉的旧时模样,而路旁茁壮的红棉翠柏,屋后虎形山上茂密的果树林,以及来时路上不再崎岖不平的山间公路,则无一不在提醒他:家乡的山山水水,已是近十年未见了。

他上次回来还是1971年刚过元旦的时候,那时的故乡山是秃的,屋是旧的,路是颠簸不平的,老百姓是饿着肚子的,今天回来时看到道旁果木成林,水稻如海,菜田似锦,故乡的面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只是不知道十年未见的乡亲今天是否还吃不饱肚子?
1977年听梅县地区干部汇报时,全区还有三分之一的地方口粮水平每月仍然在30斤以下,一晃已经过去了3年,不知道有没有改善?
正思绪万千之时,堂弟媳妇绪伯姆已经身着一身黑布新衣高高兴兴地迎出来了,叶剑英便和从前见她时候一样,用客家话同她打招呼:“你好!身体好吗?每月食粮多少斤?”
绪伯姆尽管已经八十多岁了,仍然腰不弯,背不驼,身体十分硬朗,她高兴地回答:“剑伯,这两年好多啦,食粮每月有四十五斤了。”
叶剑英放下心头的疑问,宽慰地笑了。
在简朴的屋子里转了转,与左邻右舍的乡亲合了张影,便到了午饭的时间,回乡前,叶剑英就曾“约法三章”:

  • 一是不要惊动人太多;二是不准请客,吃饭要吃三菜一汤;三是不要送礼。

今天的午饭便是严格按照这“约法三章”来安排准备的:梅菜扣肉,酿豆腐,炒番薯叶……都是客家农村家家常见的传统菜肴,绪伯姆和叶剑英还有村里的几个乡亲一同围坐在桌前,边吃菜边拉家常,为了不麻烦乡亲,从地区和县里来的工作人员,都带了自己的干粮,就在绪伯姆这里煮了一锅稀饭合着吃。

家乡人,家乡菜,家乡音,家乡事,稍显简陋的堂屋里,满满都是浓浓的乡情。
饭还没吃完,叶剑英回乡的消息已经传开了,这么多年了,叶剑英回乡不过有限的几次,上次回来的时候,他在梅县只停留了25个小时,许多乡亲都为没能见到叶剑英而感到遗憾,尽管这次叶剑英早就说过不要惊动太多人,他回来的消息还是一传十,十传百,邻近村镇的乡亲都赶了过来,想要亲眼一睹家乡走出的这位开国元勋的风采。
叶剑英走出旧居,站在大门口的台阶上,只见门前,路旁甚至是田埂上,到处站满了人,远处似乎零星还有人往这边赶,此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大家脸上却丝毫不见被太阳炙烤的焦躁,满脸都是喜悦。
看着热情洋溢的乡亲们,叶剑英心中很是感动,他摘下头上的草帽,向大家挥手,尽量用最大的声音向大家打招呼:“谢谢大家!中午天气这么热,好回去了!”
下午视察完水电站,旅行车开到了“旱子岗”下,叶剑英在这里下了车,沿着林木中的一条小路登上山包,来到一座毫不起眼的墓前,默默地沉思了许久…..

这是叶剑英母亲陈秀云的墓,前几年公家征用土地,从雁洋中学后面的山坡上迁到这里来的。

下山时,同行的人小声问叶剑英:“您目前的墓碑很小,是否需要修大一些?”
“还是现在这样,小一些,简单些好。”
这是叶剑英生前最后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历史典录
历史典录
中国历史犹如一窖烈酒
678文章数 595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