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孔亚派—馒头蟹总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多甲总纲
软甲纲
真软甲亚纲
真虾总目
十足目
腹胚亚目
短尾下目
蟹派
异孔亚派
馒头蟹总科
馒头蟹总科(学名:Calappoidea)是短尾下目下的一个超科,下分馒头蟹科和黎明蟹科。其化石记录最早可追溯到阿普第阶。
1.下属科
馒头蟹科(Calappidae)
黎明蟹科(Matutidae)
2.黎明蟹科
黎明蟹科(学名:Matutidae)是短尾下目(螃蟹)馒头蟹总科的一个科,当地人称之为“moon crabs”。与另一种会游泳的物种“梭子蟹科”不同的是:梭子蟹科只有最后一对足扁平化成泳肢,但黎明蟹科物种却是全部五对足皆特化成为泳肢,以辅助游泳或挖掘。本科物种均为富侵略性的猎食者。
(1)化石纪录
Szaboa是现时已知唯一来自匈牙利中新世中期化石沉积层的物种,Eomatuta同样来自中新世中期的地层,于2009年在意大利发现。月神蟹属的化石亦有在日本的中新世地层发现,但月神蟹属仍然有现存物种。
(2)分类
传统来说,本科过往只有黎明蟹属(Matuta)一个属,独自成为馒头蟹科的一个亚科。现时,本分类被升格为科,包括有六个属,当中有四个现存属和两个化石属。尽管本分类依然留在升格成为总科的馒头蟹总科之内,现时我们仍未了解到底黎明蟹科及新的馒头蟹科两个分类的物种之间是否有紧密的关系。
(3)月神蟹属
月神蟹属(学名:Ashtoret),又名纹腕蟹属,是馒头蟹总科黎明蟹科的一个属,其学名源于近东的女性神祇阿斯塔尔塔(和合本圣经译作阿斯她禄)。
本属包括有原来黎明蟹属的大多数物种。这些物种一来都并非生活于红海、非洲东岸至澳洲,二来其螯脚腕节具二条隆脊、掌节中央之隆脊与下缘平行、指节上缘平滑或仅末部具有颗粒之特征,所以被独立了出来自成一属。
①颗粒月神蟹
颗粒月神蟹(学名:Ashtoret granulosa),旧称颗粒黎明蟹(Matuta granulosa),原属馒头蟹科黎明蟹属,今属馒头蟹总科黎明蟹科月神蟹属。
a.形态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前宽后窄,表面光滑,前半部近中部具6枚不明显的突起:前胃区及鳃区各有一枚;后胃区及心区各一枚。额缘宽度大于眼窝宽度,其中部向前突出,中央微凹。
前侧缘在外眼窝齿后有6枚小突起,前3枚较后3枚小。侧缘短于后侧缘,两者之间具一粗壮突起,其末端指向前侧方。后侧缘向内收敛,具一不明显突起,后侧缘甚窄、平坦。
螯足粗壮。长节呈三棱形,腕节光滑,内角有一小齿,外角钝。掌节背缘具3锐齿,外侧面中部具两纵列突起,近背缘一列突起较小,具4枚突起,中线一纵列具5枚突起:第1枚小,第2枚较大,第4枚最大,为钝三角形。腹面外侧具一纵列扁平突起,腹缘具一列5枚三角形突起,以末端的一枚为最大,这两列突起的末端各有一隆脊延伸到不动指末端,内侧面光滑,背缘有两枚刻纹的发音响脊:一为圆形,具5条横列的脊;另一为矩形,共有6条响脊。可动指外侧面有一光滑隆脊,不再分小脊,两指内缘具钝齿。
步足侧扁,以第1对为最大,第3对最小,前3对步足的形状相似,末对步足的指节和掌节呈桨状。
雄性腹部分为5节(第3至第5节愈合,节线明显可辨):第1节很短,第2节长度为第1节的4倍,愈合节基部具一横脊(由钝齿组成)。第6节呈梯形,宽为长的4/5。尾节呈三角形,宽为长的2/3,雌性腹部呈卵圆形,分为7节;前两节短,各具一条横行钝齿隆脊,其他节表面具颗粒,尾节呈钝三角形,不具隆脊。
雄性第1腹肢粗壮,末端宽圆形,指向外方,背面近外缘具一枚角质状突起,内侧表面具锐齿,内缘有羽状刚毛,外缘近中部具锐齿。雄性第2腹肢纤细,中部具一刺,末端细足状。
b.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深17—40m的海底。
c.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南海。
国外分布: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塔希提岛。
②红点月神蟹
红点月神蟹(学名:Ashtoret lunaris),旧称红点黎明蟹(Matuta lunaris),原属馒头蟹科黎明蟹属,今属馒头蟹总科黎明蟹科月神蟹属。
a.形态特征
头胸甲略呈圆形,背面的6枚突起很显著。额中齿突出,小于侧齿,中齿前缘具一个小缺刻,分成两小齿。外眼窝突起,下眼窝缘有钝齿,前侧缘有小齿及3枚突起,侧刺长而尖,个别为钝齿,后侧缘向后强烈收敛,中部具一显著突起,后缘与额等宽。
第3颚足外肢有绒毛,表面有突起。座节有珠状突起。长节锐长,中部稍隆起,外侧有细颗粒。颊区具鳞片状突起和一列由颗粒组成的响脊。
螯足长节短小,呈三棱形,背缘呈脊状,内侧面光滑,外侧面和背缘均有绒毛,外末角有两个突起,腕节内末角突出,外侧面有3枚突起。掌节前缘有3齿,内侧面基部具一小齿,近前缘处具一卵圆形隆脊,上有7条磨脊,另一为长形,也有7条磨脊;外侧面上部有两纵列7个突起,中部具一平行脊,脊上有小突起与锐齿相间(锐齿两枚),近下部有两列突起,后缘有3突起,及一齿,可动指外侧面仅在近末端有磨脊,其余为光滑隆脊。两指内缘具钝齿。
雄性腹部分为5节(第3至第5节愈合):第1节很短,第2节及愈合节各有一横行隆脊,第6节长宽约等,尾节短于第6节。雌性腹部卵圆形,分为7节。
雄性第1腹肢粗壮,末端钝圆,有小齿及长羽状毛。第2腹肢瘦长。
b.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生活于浅水中沙岸潮间带或水深10-15米海底上。由于人工水道的引导,本物种亦由红海扩散至以色列的水域。
c.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朝鲜、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泰国、印度、红海、马尔代夫、拉克代夫群岛。
国内分布:海南岛、福建、台湾。
(4)伊神蟹属
伊神蟹属(学名:Izanami),亦作伊氏蟹属或地母蟹属,是短尾下目(螃蟹)馒头蟹总科黎明蟹科的一个属。其物种过往被归入黎明蟹属,现时独立成为一属的一个物种。伊神蟹属的学名来自于日本神话人物地母神伊奘冉尊。
短刺伊神蟹(学名:Izanami curtispina),是短尾下目(螃蟹)馒头蟹总科黎明蟹科伊神蟹属的一个物种。
①形态特征
额分4叶,中叶突出。前侧缘约有10枚小钝齿,侧刺短小,呈三角形。前侧缘约有10枚小钝齿,侧刺短小,呈三角形。
螯足长节近末端有两条斜脊。腕节内角齿状,背面有3斜列小颗粒,每列3—5枚。掌节背面有3枚锐齿(每枚的内侧面末部有发声磨脊);内缘有两列颗粒2—5枚,相互平行;外侧面近中线有一纵行附加发声隆脊,脊后有4枚突起。可动指内缘中部具一宽齿,接着有两枚小齿。
第1步足长节前缘末部有一小齿。前3对步足长节后缘有4—5个小刺。第1对步足掌节长为宽的1.5倍,腹缘有一尖齿;第2对步足掌节边缘有两叶;第3对步足掌节腹缘有一尖齿。
雄性腹部分为5节:第2腹节具一条颗粒脊;末两节长宽相等,两侧稍呈弧形;尾节三角形,长为基部宽的1.5倍。雌性腹部长卵圆形,尾节呈宽三角形。
雄性第1腹肢粗壮,末端有长羽状毛及3叶:内叶钝圆,中叶突出,外叶大,呈舌状,向侧面突起。第2腹肢纤细,末端在镜下可见到小刺。
②栖息环境
栖息于水深35—217m的软泥或碎壳底。
③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东海、南海。
国外分布:日本,阿拉富海和马达加斯加。
(5)黎明蟹属
黎明蟹属(学名:Matuta)是短尾下目(螃蟹)馒头蟹总科黎明蟹科的一个属。本属过往还包括其他近似但难以归类的物种,但随着近年这些物种的近亲的发现,现时均独立出去成为各自一属,例如:伊神蟹属。
黎明蟹属的学名来自古罗马象征黎明的女神马图塔。
①红线黎明蟹
红线黎明蟹(学名:Matuta planipes)为馒头蟹科黎明蟹属的动物。
a.动物学史
红线黎明蟹的身体呈浅黄绿色,蟹壳背面布满了紫红色的不则的线圈状花纹,这就是它的名字中“红线”的由来。而它的名字中“黎明”一词是因为这种螃蟹大多是在夜晚近黎明的时间活动。
b.形态特征
红线黎明蟹的头胸甲近圆形,宽度略大于长度,背部稍隆起,表面光滑,密布由小红点连成的红线,前半部呈网纹状,后半部网纹纵长,具6个不明显的疣状突起。额窄,中部向前突出,其前缘中央具1缺刻,分2钝齿。眼窝宽大,背缘稍斜,腹缘具短毛。前侧缘具不等大齿状突起,侧缘中部具1长锐刺;后侧缘斜直,后缘平钝。
螯足对称;长节外腹缘具4-6个突起,内缘具短毛;腕节外侧面呈三角形,外缘具不明显的突起;掌节背缘具3-4齿,外侧面的上半部具2横列共8-9个突起,下半部近基部具1壮刺,刺的近体侧具2突起,远体侧具1横行隆脊延伸至不动指近末端,腹缘具5-6齿,内侧面近背缘具2个不等大具刻纹的发声磨板,具28-30个纵刻纹;可动指外侧面具1横行隆脊,两指内缘具不等大的齿。步足呈桨状,第三对步足极短小,长节的后缘具锐齿,其余的长节前后缘均具绒毛。
雄性第一腹肢近末端外腹面稍隆,表面具小齿,外侧具1较大的指状突起,距末端稍近。腹部呈长三角形,分5节,第三至第五节愈合,节缝可辨,第六节呈较长的梯形,尾节三角形。雌性腹部呈卵圆形,分7节,尾节近正三角形。体色浅黄绿色,布有红色网纹。
雄性头胸甲长17.5-45.5毫米,宽18.0-66.3毫米;雌性长18.9-36.8毫米,宽19.4-59.1毫米。
c.生活习性
生活于细、中沙或碎壳泥质沙底,水深16-40米,退潮时也可采到。扁平的步足不仅可助游泳,受惊时可用末对步足在沙中掘沙,由体后部迅速潜入沙中。
d.分布范围
红线黎明蟹分布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印度、伊朗湾、南非等印度至太平洋海域;在中国分布于河北(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洋河口、大蒲河、曹妃甸诸岛)、天津(蛏头沾、北塘、塘沽)、山东半岛至广西沿海、海南岛。
e.繁殖方式
红线黎明蟹的抱卵期在三、四月份之前。
f.主要价值
食用:红线黎明蟹可以食用,但是它的个头很小、肉少。
观赏:红线黎明蟹的壳上有美丽的花纹,也有人将它作为观赏蟹来养,不过它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养的时候很容易死亡。
药用:咸,温。破血,通经,下乳。用于月经不调,宿食不消,乳汁不足等症。
②顽强黎明蟹(胜利黎明蟹)
顽强黎明蟹(学名:Matuta victor),又名胜利黎明蟹,俗称潜沙蟹、沙随,属馒头蟹总科黎明蟹科黎明蟹属的动物。
a.形态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C的小突起,前胃区的两枚仅有痕迹,前鳃区、中鳃区、胃区及心区附近均有细颗粒。额稍宽于眼窝,前缘中部突出,由“V”形缺刻分成两齿,下内眼窝齿光滑而钝圆形,边缘有3枚小钝齿。前侧缘短于后侧缘,侧突起粗壮,末端尖,后侧缘在末1/3处稍隆起。后缘小,呈圆形。
第3颚足表面光滑,仅在座节外侧、外肢密覆短绒毛,颊区除了密具短绒毛外,有突起及一列发声响脊。
螯足掌部前缘具3齿,外侧面上部有不等大的突起,下部近基部有两枚锐齿,基部的1枚小,近中部的1枚大,有时具3枚锐齿,齿末端有一隆脊延伸到不动指的基半部;内侧面近边缘有2个不等大的突起(发声器),一为卵圆形,另一个为条形,每个突起上有斜形刻纹隆脊。可动指外侧具一纵列隆脊,脊上约有26个刻纹,两指内缘均有钝齿。
步足以第1对为最长,第3对为最短。前3对步足长节后缘有锯齿。末对长节边缘光滑无齿而有浓密的短毛,掌节后缘扩大呈叶状突出,指节呈宽卵圆形,适于游泳,也可掘砂藏身。
雄性腹部锐三角形,共分4节(第2至第5节愈合节线可辨):第1节小,第2节中部有一隆脊,两端各具一突起,第3节基部有一弧形齿状隆脊,尾节长三角形。雌性腹部卵圆形。
雄性第1腹肢粗壮,末端钝圆,表面有小刺,边缘有长羽状刚毛;第2腹肢瘦长,末端平钝。
b.生境与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或潮下带10—15m的泥砂、砂或碎壳海底。
c.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东海、南海。
国外分布:韩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喀里多尼亚,斐济群岛,印度,东非和红海。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