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煜
自燃,是新能源车发展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眼下的盛夏时节,此类事故尤其高发。2023上半年,哪些新能源车出现了自燃事故?《新民周刊》记者通过检索网络信息发现,包括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在内的大量品牌都“榜上有名”,哪吒、零跑分别以4次和3次“领跑”榜单。
显然,这只是一个不完全统计,现实的情况更加令人忧心。新能源车的自燃顽疾,如何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抹掉自燃”还未实现
上述统计来自互联网可以检索到的公开信息,选取了事故发生时未明显“自燃”现象的事故,由于车祸碰撞等外力造成的车辆燃烧不在统计之列。
诚然,出现在该统计中的次数并不能完全反映现实中的状况;可能存在某品牌发生了自燃事故,但在记者检索时,网络上已没有相关信息的情况。然而,管中窥豹,它依然能为人们勾勒出眼下新能源车自燃的大致图景:不管是“技术口碑”占优还是销量第一,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都逃不过自燃。自燃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开车在路上可能自燃,充电可能自燃,连停在拖车上也可能烧起来。
2023年6月,云南昆明,一辆新能源车在充电时自燃。图源:央视。
值得注意的是,某品牌曾大力将“零自燃”作为自身产品的卖点;另一品牌的高管放出豪言“要把‘自燃’从新能源汽车字典中彻底抹掉”。这些都已经被现实打脸。
国家重拳出击
触目惊心、不断发生的新能源车自燃事故,引起了国家监管部门的注意。
2023年7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开展2023年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通知对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对其起火燃烧事故调查及上报的时限和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
该通知要求:针对新能源汽车起火燃烧事故,企业应在24小时(造成人员死亡或重大社会影响的,应在12小时内)完成事故基本信息上报,5日内完成事故详细信息上报,15日内按要求上传事故全面分析技术报告。
通知明确:如发现企业存在未按规定上报、隐瞒不报、提供虚假材料及不配合开展事故调查等情况的,将报请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按照有关规定暂停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并开展约谈等。
《新民周刊》记者检索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官网发现:前几年,该中心也曾下发过当年度的同样主题的通知,但在对企业在排查中违规的处罚上,明显的区别是:往年的通知要么笼统地称“将报请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处理”,要么表示“将采取公开通报、责令限期改正,暂停或取消企业及产品公告,并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剔除等处罚手段”,这与本次通知中提到的“暂停生产销售”的处罚力度,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国家开始下定决心对新能源车自燃现象大力治理,对违规行为重拳出击。”汽车市场分析师封士明向《新民周刊》记者表示。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很快,但自燃问题一直萦绕不去。电池起火是新能源车自燃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行业内在持续研究更安全的电池材质与技术。封士明认为,科技革新当然可以提升新能源车的安全性,但更为关键的是落实对车企的强监管,让他们在全产业链中把安全永远放在第一位。“新能源车企绝对不能把‘国家扶持产业发展’‘产量高、对GDP贡献大’,当成自己的产品‘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理由。”
实际上,前述7月28日的通知,并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国家监管部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打出的一套“组合拳”。
7月25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联合组织召开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将加快修订完善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引导行业企业加快高效能电池系统热管理、多层级安全防护等技术研发,强化车辆运行安全监测体系。
紧接着的7月26日,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3版)》,分2025、2030年两阶段提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目标。
7月底的四天之内,国家监管部门对新能源车安全问题祭出了“三板斧”。在封士明看来,这体现了国家对新能源车管理思路“由量到质”的转变,是一场有望浇灭“自燃之火”的及时雨。“那些曾经为了逐利而忽视产品安全的新能源车企,应该及时悬崖勒马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