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翻阅《航天部第一研究院大事记1957—1987》,我发现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969年3月,经中央专委批准,由国防科委、国家科委、七机部商定,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的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109丙,调给一院安装使用。这台计算机在多型号运载火箭的理论计算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航天事业的“功勋机”。它于1985年5月4日退役,陈列在中国科技馆。
读后我心潮澎湃,那段为航天事业艰苦奋斗的往事又涌上心头。
深夜上机勤学苦干
1960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计算中心,成为一名程序设计员。
那个时候,大部分人都不是专业对口,比如维护机器的人员,大多学的是无线电通信专业;编程人员都毕业于数学专业,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培训,才能独立承担任务。
那时没有数字计算机,仅有一台模拟计算机,大家就被派往二院计算处或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室协作学习。我们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精神,虚心学习、边干边学,认真听专家讲课,加班自学专业知识。
我们到二院上机,通常是在深夜,因为不能影响人家的正常工作,而且很多单位都要排队上机。大家坐公交车或班车往返,一路上不怕严寒酷暑和路途的苦累,就怕途中出现纰漏,造成重要数据文件的遗失。偏偏有位同事就遇上了这种事。
一次夜班返回的途中,敞篷班车拐弯时,一位同事的装有数据资料的保密包被甩了出去,这位同事当时没有察觉。万幸之后一位老者捡到保密包,交到了派出所。
此事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警惕,从此便安排专车接送工作人员上机,车是院里仅有的两辆伏尔加小轿车。大家很感动,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上机机会,更加努力、细致、严谨,确保工作高效完成,并保证往返途中文件资料的安全。
“鸟枪换炮”士气高涨
1964年,计算中心配备了一台从国外引进的数字计算机,但在字长、精度、稳定性等方面,还是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且安装后,机器还出现不能稳定工作的情况。
在查找相关问题的过程中,维护人员精心细致地对计算机进行全方位检查,结果在核心部位磁心体中发现了大块铁屑,打印机的马达轴承中也有铁屑,这使马达轴承磨损严重、发热,不能正常工作。经过彻底清理、调试,机器终于可以投入使用。之后又发现了计算结果不稳定,经程序员配合,最终查到了故障原因,并予以排除,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969年3月,109丙计算机的到来让大家欢欣鼓舞,士气大振。它的每秒运算速率达10万多次,是国外引进计算机的20倍,比当时的104计算机还快了10倍。此外,它在计算精度和内存方面也有大幅度提升。
高性能的配备犹如“鸟枪换炮”,大家决心要掌握并利用好这台高性能的先进计算机,为全院各型号运载火箭研制提供急需的理论计算数据。
千方百计稳运行
109丙计算机在安装后,还要长期保持机器稳定运行,才能保证完成型号的计算任务。维护人员把机房当战场,昼夜值班,对机器精心维护,及时排除故障、隐患,保障了机器稳定可靠。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维护人员不顾余震的危险,仍坚持开机,坚守岗位,保障任务的计算需求。
在此基础上,维护人员不断摸索总结,进行技术革新。例如通过控制温度和选择电源最佳的工作范围,防止或减缓元器件变质损坏。还建立了机房管理制度、计算机维护制度,编制了该型号计算机工作维护手册。
一系列的防护举措和规章制度让机器的性能持续提高。计算机安装后,许多部、所的设计员成为该型号计算机的常年用户。他们经常白天忙型号设计,晚上到机房上机。有一次,一位设计人员因过于劳累,上机时鼻子一直流血,但仍坚持不肯离岗,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抢算东方红一号卫星数据
1970年,我国计划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我们计算站的刘宝良和殷敬恒两位同志带着在北京完成的卫星轨道计算数据抵达发射场。发射前,发射场指挥部突然向我们发出紧急电文,称由于发射方案中部分数据临时需要修改,而发射场的计算机出现故障,无法正常运行,要求我们后方的计算单位立即做好必要准备,为准备返京的刘、殷二人提供全力支持,及时计算数据结果并迅速返回,确保卫星按时发射。
当时从发射场乘火车返京,需要数天时间,且无直飞航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相关单位紧急磋商,决定派一架飞机将二人送至南苑机场。
与此同时,研究室主任动员组织相关力量,配合二人返程后及时完成数据修改任务,再将数据文件返给基地,为圆满完成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任务还多亏了穿孔员的鼎力帮助。“功勋机”的程序数据代码是纸带上一组组小孔的排列组合,需要人工在穿孔机上操作纸带打孔,再输入计算机使用。
这项工作要求穿孔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保证纸带上的代码准确无误。打完孔后,再上机打印出文本,然后进行校对修改。每一项计算任务都离不开穿孔员的辛勤付出。
此后,大家使用“功勋机”出色完成了所承担的多个型号的理论计算工作。我主要参与了强度计算,我爱人梁藕晴是维护人员,我们并肩战斗。
在建院30周年的时候,许多同志立功受奖,其中刘宝良同志荣立一等功,我和我爱人分别是三等功、二等功。受到奖励后,大家没有去炫耀和攀比,仅仅把受奖看作是一种鼓励,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务实地投入新工作当中。
事业爱情双丰收
“功勋机”的科学计算工作不仅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在美好姻缘中成为默默无言的“红娘”。
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大家彼此相互了解,成为要好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还促成了美满的爱情。记得其中有一位是研究所名牌大学毕业的设计员,另一位是我们这边的优秀程序设计员,通过计算任务的协作,相互爱慕,终成伉俪。如今他们虽已退休,仍出双入对,恩爱有加。
回首航天岁月,我无怨无悔,感到无限光荣。记得入院时我曾在日记里写下:“要为国防事业干一辈子。”如今这个目标实现了,我也算没有虚度年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