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中央紧急派人去找徐静,这个徐静是什么人?

0
分享至

1976年,9月9日凌晨10分,人民爱戴的毛主席与世长辞,毛主席生前没有留下任何遗书和遗言。

他的逝世是突然的,此事一出,举国陷入悲痛之中。

当时国内反革命集团依然活跃,国外资本势力围堵中国。

毛主席作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他的逝世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心。

所以处理不好毛主席后事,可能会成为被批斗的对象。

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华国锋,连夜组织成立国务院第九办公室,并派人去找一名叫徐静的海归博士。

这个人是谁呢?她与毛主席后事处理有什么关系呢?

凌晨突然响起的急电

1976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损失惨重的一年。

吉林下了最大的陨石雨、河北唐山发生九级大地震,周总理、朱德元帅相继离世。

9月,毛主席也与世长辞。

一代伟人逝世,引得全世界的关注。

毛主席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心。

所以毛主席的后事怎么办,显得格外重要。

中央讨论决定,不管怎么处理,给群众吊唁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抓紧保护遗体成为首要任务。

就在毛主席去世的凌晨,形态解剖学徐静博士家中的电话响了。

她慌乱的接起电话,电话那边说:“徐静博士,您好,这里是国务院第九办公室 ,请做好准备前往中南海。”

徐静是50年代留学苏联,并取得解剖学博士学位的专家,突然的任务,让她一头雾水。

直到在中南海见到卫生部部长刘湘萍和总理华国锋,她才觉得这事不简单。

这三人一碰面华国锋就立即说:“毛主席遗体保护就交给你们了。”

徐静博士一听心底随之一震,悲伤的情绪席卷全身,她向华国锋说一定不负嘱托。

然后慢慢走进毛主席遗体,着手开始身体的检查,毛主席的身高体格、皮肤弹性、姿态手势她都一一记录。

这不是徐静第一次做遗体保护,但是这次,她显得格外谨慎,一来这是全国人民爱戴的毛主席的遗体。

二来这事搞不好,可能会成为反革命集团诋毁自己的把柄。

徐静博士后来感叹:“当时压力很大,如果弄不好,出差错,我岂不是罪人了,还有其他遗体保护工作人员,可能被株连,再次被打到。”

所以为了不出错,徐静博士想到了借鉴孙中山遗体保护方法,就请教了曾经处理孙中山遗体的我国著名解剖学张鉴教授。

告诉了徐静一些处理步骤和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内部用铝材防腐,然后再加入福尔马林浸泡过头。

方法知道以后,徐静博士带领遗体小组开始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遗体仪态问题,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放。

比如列宁和胡志明都是将手放在腹部,遗体小组做不了主,便询问中央,中央反馈说按照国人的习惯,自然下垂比较好。

第二个面临的问题是遗体防腐,需要在遗体里注射大量的防腐液,但是距离吊唁没几天了。

如果注射防腐液很可能引起肿胀,这让遗体小组成员十分担心,徐静博士一马当先的说:“注射吧,出事了我负责。”

注射完的那一晚上,徐静博士守了一整夜。

观察着肿胀程度,皮肤状态、身体结构,胆战心惊的准备处理紧急情况。

庆幸的是防腐剂引起的肿胀在24小时后消除了。

当毛主席遗体还没转移到人民大会堂时,前来吊唁的人已经排满了门外。

徐静发现环境的温度对遗体保护产生影响。

就提议从多方面做出了调整,比如加上玻璃罩,隔绝氧气和热气、减少灯光强度、将演奏乐队换成广播哀曲。

9月18日吊唁结束,中央决定长久保存毛主席遗体,不实行火化,供后人瞻仰。

这就需要一个长久性的防腐保护工程和低温隔绝的场所。

徐静博士建议用某医院战时的地下工作室,比较安全隐秘,这间地下工作室以前是用来治疗地下党员患者的。

虽然气温比较低,但是用来存放遗体,条件是欠缺的。

中央就请来北京市冷冻厂改造这个地下室,将它改造成低温隔阳的环境,并以毛主席逝世时间1976年9月6日,命名为769室。

然后徐静博士等一批人就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下开始了长期保护毛主席遗体的工作。

769室的秘密工作

长期保存遗体对当时医疗水平是不小的挑战,国际上我们孤立无援,只能转向越南求助。

但是由于他们的技术是苏联教的,迫于苏联压力,越南也只是念在我国军事援助,草草分享了短期的遗体保护方法。

尽管如此,正如毛主席精神里提到的艰苦奋斗,徐静博士一行人也不气馁。

回国以后考察了新疆楼兰女尸和湖南马王堆汉墓女尸遗体保存方法,就打算用液态方法去保存。

液态保护就是将遗体放在调制好的液体里,到达一个基础保护的作用,直到这一步完成,徐静才安心一些。

可是随着液体的浸泡,徐静发现会出现渗透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这会让人民群众在吊唁时,观感上觉得毛主席像泡在液体里的僵硬标本,会让爱戴毛主席的人民群众伤心。

而气态保护,虽然可以让遗体保持干燥,但长期的气态保护又会将无生命体的水分蒸发干,就像木乃伊一样。

因此,徐静提出将气态和液态保护相结合,即大部分时间保持气态,露出去的身体部位保持液态。

但是一年里又定期进行液态处理,做到防腐、防干、防变色。

处理好遗体保护,另外一件事就是打造世界独一无二的水晶棺。

在第一次吊唁时候,就有群众反映,毛主席的脸庞从不同角度看过去会有差异,徐静解释说,这是由于玻璃不同角度反射的。

所以中央决定将打造高清晰度的水晶棺作为一号任务下发。

文件指出,需要提炼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晶棺材,纯度提炼到99.9999%,完成时间必须赶在纪念堂建设完成之前,也就是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日1977年的9月9日。

这是一项顶级的技术指标,对水晶棺的平面光滑程度、平行度、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都有高标准的要求,当时只有几个发达国家才有这项技术。

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专家们没日没夜的用肉眼和手将水晶一点一点的打磨、抛光、衔接,甚至还能抗8级地震。

领导这项任务,后来任四川省省长肖秧回忆说:“这是中国独创的水晶棺,我们拼命干,没有白天黑夜的说法,只有对毛主席深厚的感情,激发了各行各业的协作精神。”

后来徐静提出,长期保存遗体,要杜绝化妆品的使用,化妆品都是化学物质,会与空气中的气温、光照的发生反应。

所以为了毛主席的面容看起来真实生动,遗体小组们建议采取光学整容的方法。

原理就是利用摄影的思维,对光色进行配色,通过不同的聚焦点,达到不同的视觉成像效果。

遗体小组为此找来一个人头标本,这逝者年纪较大,皮肤状态差,但是利用光学美容的方法以后,他的脸色看起来精神多了,仿佛刚去世不久。

徐静大惊,赶快将此套光学美容方法用到毛主席遗体保护时,果不其然,到达了同样的效果,水晶棺至此就完成的差不多了。

而另一边,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也在跟进,同样的,纪念堂的建设也是困难重重。

建设选址?国外媒体的造谣?瞻仰方法?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考验着中央和遗体保护小组。

引发争议的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建设一开始就在国际上受到争议,有人妖魔化这件事,将其称为搞独裁个人崇拜。

引来专门采访政界高层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邓小平出席了这次采访,他说:“保存毛主席遗体,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其实是违反毛主席意愿的。”

原来在50年代,毛主席就在提倡火化倡议书上签过字,倡导不浪费土地资源,不实行土葬,推广火化。

毛主席为了表率第一个就表示赞同,签了名,至今那份花名册都还在。

因此建设毛主席纪念堂主要是从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爱戴之情和毛主席纪念堂能发挥民族凝聚力的角度来考虑的,从建设这个纪念堂的过程就可以看出来。

纪念堂的选址一开始比较偏,建筑师们预定的地点大多在郊区,比如香山、景山、北海,被中央驳回,最后确定为天安门广场。

这是因为天安门是反帝反封斗争历史地点,并且也是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地方。

所以在人民群众心中,天安门广场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标志。

徐静因为从头到尾一直参与毛主席遗体保护,加上她高超的专业技能,后来就被中央任命为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局长。

她回忆说:“当大众知道毛主席纪念堂在建设之中,许多老百姓不辞千里来当志愿者,各个省主动送出特色物产。”

纪念堂于1977年5月27日建成,是一个外形为正方形,八开间两层的叠檐房顶,总高度为 33.6 米,面积为28000平方米。

有些媒体说纪念堂花费每年上亿元,徐静博士回应说:“这是无稽之谈,国家经费是有限的,从1984年起国家停止了拨经费,日常维护都是靠给瞻仰者服务的一些微薄收入。”

不仅是经费的有效利用上,自纪念堂建设以来,徐静博士参与了毛主席纪念堂的大部分管理。

对与遗体保护的日常工作,她规定了三不用准则:不科学的、没把握的、没被批准的、在大事小事上都不准使用,并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保障毛主席遗体完好。

在1983年12月,是毛主席诞辰90周年,徐静作为局长,代表纪念馆欢迎人民群众前来参观。

不胫而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向反响,全国各地的人来到北京以“按口组织,凭票参观”的方法参观毛主席纪念堂。

但是人数太多,票数有限,导致一些人没有票只能失望而归。

徐静将这些看在眼里,她决定改变这种参观方式,毕竟毛主席是人民的,不能凭借一张票就把他们拒之门外。

在和中央沟通后,徐静提出,以工作证和身份证

证入场,确立为群众瞻仰毛主席纪念堂的新方法,至此以后纪念堂再也不受瞻仰票的限制,客流从一百万人次朝着千万人次上升。

随着瞻仰人数的增加,视觉体验差异也随之而来,有人说,毛主席的遗体变色了、有人说毛主席的遗体缩水了等争议。

后来一家报纸带着争议采访了徐静,为了稳定人心,直接用证据说话,重新组织了遗体保护专家和医疗人员对毛主席遗体进行长宽高的测量。

实践证明,毛主席的遗体重量大小,身材比例与以往一样,没有一点减少。

而毛主席脸色的变化,是因为视角不同,还有水晶棺内光学美容的原理,让面部会有光的层次感。

这些数据测量结果,都被发布在了湖南省委党刊里。

徐静以一篇《党的信任,人民的重托》向社会各界解释清楚了这些问题,并表达要培养一批批人,始终坚守在保护毛主席遗体工作上。

除此之外,徐静博士知道自己作为医学生,对行政上是缺乏认知的。

所以在闲暇时光,她会抽时间到北京图书馆借阅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她的演讲稿,工作计划几乎是自己写的。

她回答记者说:“要取得通往21世纪的通行证,就需要学习英语和电脑。”年过花甲的她如今还在坚持学习。

结语

带着对毛主席深厚的爱戴之情,徐静博士临危受命,就坚定了终身对毛主席遗体保护的心。

在遗体保护技术落后的时候,她带领遗体保护小组不惧困难,钻研湖南马王堆汉墓女尸遗体保存方法。

在769地下室严酷的环境里,她组织人员24小时值班,推陈出新的提出光学美容。

在纪念堂建完以后,她改革瞻仰模式,让大众可无票瞻仰。

在徐静晚年,她依然坚持学习,培养遗体保护人员。

这些种种,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对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敬爱之情,更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艰苦奋斗的信仰。

正是这些爱国之情的行动,才能在技术困境时冲重围,大胆创新液态气态相结合的方法。

才能在外国媒体造谣时击破谣言,赢得良好声誉;才能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赢得人民群众的自愿帮助!

  • 作者:孑一
  • 编辑:二爻
  • 参考文献:
  • 佚名.毛泽东遗体保存药液配方揭秘[J].湖北档案,2004(12):32-33.
  • 毛泽东遗体保护移交细节解密[J].农家之友,2014(08):36-37.
  • 韩伯平.我对研制毛主席水晶棺工作的一些回忆[J].北京党史,2007(03):42-45.
  • 白承杰.酿得风采驻宇寰——毛主席遗体保护与徐静博士[J].中国机关后勤,1999(06):39-41.
  • 王恩.毛主席纪念堂建设揭秘(下)[J].贵阳文史,2009(05):4-6.
  • 发自毛主席纪念堂的报告[J].党政论坛,1998(12):24.
  • 吴志菲.警卫队长陈长江解密毛泽东的身后事[J].党史纵览,2014(04):29-3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睿鉴历史
睿鉴历史
历史领域创作者
1882文章数 1995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牛弹琴:乌和平峰会结束后 泽连斯基谈及中国改口了

头条要闻

牛弹琴:乌和平峰会结束后 泽连斯基谈及中国改口了

体育要闻

欧洲杯15亿豪阵险翻车:半场梦游 王牌打废

娱乐要闻

上影节红毯:倪妮好松弛,娜扎吸睛

财经要闻

枝江酒业的补税单,张道红的下马威

科技要闻

OpenAI可能会迎来重大变化

汽车要闻

传奇新篇章 全新一代大众迈腾来了

态度原创

手机
亲子
家居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手机要闻

苹果AI功能只是PPT发布 iPhone 16先用阉割版

亲子要闻

看了清华附中幼儿园的毕业典礼后,网友:大学典礼都没这隆重!

家居要闻

空谷来音 朴素留白的侘寂之美

公开课

近视只是视力差?小心并发症

军事要闻

以军宣布在加沙南部实行"战术暂停"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