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十七届西部地区、十六届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在蓉召开

0
分享至

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地区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

第十六届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

在蓉隆重召开

第十六届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暨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地区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2023年06月10日在四川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学科融合·医工创新 ”。

大会由西部放射治疗协会,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协作组主办;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放射肿瘤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部放射治疗协会承办;电子科技大学肿瘤医工研究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肿瘤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等30家单位共同协办。西部放疗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郎锦义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毛大付;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教授;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协作组创始人、首任主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泰祥教授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协作组副主席: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副理事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卢冰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谢丛华教授;西部放射治疗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永忠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李文辉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石梅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常委: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光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韩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Astro(美国放射肿瘤学学会)主席杰夫.米哈尔斯基(Prof. Jeff M.Michalski )教授等来自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119个医院、高校, 的315位国际国内知名的放射肿瘤学专家,同仁700余人出席了大会现场开幕式,20000余人次通过在线直播参会。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毛大付在致辞中,向来自国内外与会专家表达了诚挚的问候与崇高的敬意。他盛赞此次大会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健康四川的重要举措,也是放射肿瘤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在线致开幕辞,他表示泛珠和西放对促进放射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推动了放射肿瘤学资源的整合。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院长林桐榆教授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专家们的莅临表示欢迎。

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协作组创始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卢泰祥教授回忆了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协作组创建的初心和发展历程,提到在大家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协作组蓬勃发展,学术水平和诊疗水平不断提升。

开幕式由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李涛教授主持。

本次大会共有1个主会场,9个分会场,分别是:头颈肿瘤,胸部肿瘤,服盆肿瘤,放射生物,放射免疫,物理技术,临床实验,护理营养,青委学术分会场。

开幕式结束后,首先由大会主席郎锦义教授做了题为《放疗技术与临床医学整合裂变》的学术报告。郎锦义教授从宏观的角度系统介绍了放射肿瘤学科的历史、特点、发展趋势和挑战。郎教授提到放射肿瘤学仍然是癌症学科中最难理解的学科之一,精准放疗的医工需求包括影像技术、计算技术和核技术,放射治疗的核心需求包括勾靶、计算和投照。他提出未来放射肿瘤学必将与肿瘤学及更多学科领域形成创新性跨学科整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谢丛华教授分享了题为《免疫放疗在局部晚期肿瘤中的进展与挑战》的精彩演讲,他提到局晚期不可手术的肿瘤的治疗目标是降低转移和复发的风险,并提出免疫治疗与同步放化疗是黄金搭档,两者的组合方式、放疗剂量、联合时机尚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虽然两者的联合富有挑战,同时也充满希望。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咏梅教授做了《Development of the AJCC/UICC 9th Edition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报告。李教授报告的中国研究成果为世界所有的医学科学家敬佩,鼻咽癌的新分期研究将本着更加精准、更加便捷和易于推广,为鼻咽癌的预后评估、治疗选择和学术交流提供“精准画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带来了《2023ASCO结直肠肿瘤研究速递》精彩报告。章教授对2023ASCO的多项研究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精准解读。她提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每个临床研究的人群不同,适应的人群也相应不同,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目的包括降低复发、器官保留、毒性降低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分享了《免疫放疗晚期肺癌创新方案的潜力与疗效》,卢教授详细介绍了免疫治疗时代晚期肺癌的华西方案,解读了免疫放疗晚期肺癌创新方案的潜力与疗效,最优化提高免疫放疗±化疗的疗效的策略,指出肿瘤微环境外T淋巴细胞迁入是影响免疫放疗疗效的关键因素。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高远红教授分享了《大肠癌放射治疗—中肿经验》。高教授通过多项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结肠癌患者的新辅助放化疗可潜在的改善总存活率和减少多脏器切除的可能性,以及转化性/新辅助放化疗可显著保留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少俊教授带来了题为《鼻咽癌的靶区勾画》的精彩报告。林教授分享了该院鼻咽癌小靶区照射、淋巴结引流区的选择性照射指出IMRI时代,减毒增效是追求的目标,降低照射剂量、缩小靶区范围势在必行,实现个体化靶区勾画,有待前瞻性研究的询证依据。

贵州省肿瘤医院苏胜发教授做了题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进展》。苏教授提到淋巴细胞减少是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不利预后因素,不同分次剂量及总剂量放疗的免疫效应不同,低剂量照射可以重构肿瘤免疫微环境。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刘锐锋教授做了题为《中国重离子治疗技术的守正创新之路》,刘教授介绍了粒子治疗癌症的发展历程、世界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分布等情况。他还详细介绍了FLASH剂量配送技术、快速重复扫描技术、混合束照射等先进技术。

江西省肿瘤医院的蒋春灵教授带来《乳腺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新进展和实践》专题报告,蒋教授就从乳腺癌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应用时机、放疗剂量、三阴乳腺癌放射免疫联合应用前景、低剂量放疗刺激免疫系统等方面的进展进行全面梳理,提出乳腺癌对免疫治疗反应较差,通过放疗可以诱导免疫反应,两者的联合还有很多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曲颂教授带来《不可手术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新进展》主题报告。重点分享了老年、顺铂不耐受的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治疗选择、HPV阳性口咽癌降低治疗强度研究进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伍海军教授带来《头颈部鳞癌免疫治疗时代—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思考》专题报告。伍教授就放疗对淋巴结的损伤、原位T细胞能否称为免疫治疗的主力等问题引入,指出放疗对免疫的总体效应是激活大于抑制,临床实践中,通过放疗免疫序贯方式调整、免疫治疗药物替换等方式获取联合最大效应,抓好联合治疗的七个环节、三个关键因素和两大传统治疗框架,最后需要做好疗效和副作用的平衡。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的吴岱教授带来《FLASH光子应用与展望》。吴教授指出光子FLASH放疗是物理学的一小步,人类癌症治疗的一大步,亟待临床转化。中国FLASH放疗的研究历程是中国人的一小步,是人类肿瘤治疗的一大步。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陈跃教授带来《68Ga/177诊疗一体化转化与思考》主题报告,陈教授从该院68Ga/177诊疗一体化平台的创建之路,分享了西南医科大学核药自主创新与临床转化成果,结合68Ga/177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嗜铬细胞瘤、神经内分泌癌等肿瘤治疗的成功案例,肿瘤的核医学治疗是上述肿瘤治疗的重要构成,核医学的发展也为肿瘤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吴岱教授和陈跃教授的研究成果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充分体现了“学科融合,医工创新”精神,向世界显现了未来放射肿瘤学中的“西部之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光教授带来《高级别胶质瘤放疗进展》专题报告。脑胶质瘤发病率在上升,放射治疗对高级别胶质瘤存在瓶颈和挑战,分享了近年来分子分型指导胶质瘤化疗选择、免疫治疗的优选方案、放射免疫结合人群筛选开展的临床研究和结果。指出分子分型对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个体化精准化提供了依据,TTF同步放化疗可能是HGG电场治疗发展方向。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的邵春林教授带来《放射远隔效应的机理研究》专题报告。邵教授从放射治疗远隔效应的现象引入,PDL-1在抗肿瘤辐射远端效应中的作用、固有免疫在抗肿瘤辐射远端效应中的作用多个维度解释了放射远隔效应的机理和协调机制。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周伟教授带来《生物免疫治疗与放射治疗的合作展望》,周教授从联合治疗的方案设计、基础及临床实验室中困惑与希望,临床中的探索与实践多个方面展望生物免疫治疗与放射治疗融合发展的前景。

云南省肿瘤医院的夏耀雄教授带来《免疫治疗时代肺癌脑转移放疗时机和策略》主题报告。指出化疗时代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预后较差,免疫治疗护航的脑转移放疗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脑转移的放疗时机和联合治疗策略选择存在较多的争议,但追求更长生存和更好的肿瘤控制是大家一致努力的方向。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伍海军教授带来《头颈部鳞癌免疫治疗时代—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思考》专题报告。伍教授就放疗对淋巴结的损伤、原位T细胞能否称为免疫治疗的主力等问题引入,指出放疗对免疫的总体效应是激活大于抑制,临床实践中,通过放疗免疫序贯方式调整、免疫治疗药物替换等方式获取联合最大效应。

海南省人民医院的杨时平教授带来《乳腺癌术后大分割放疗及最新进展》主题报告。杨教授重点从乳腺癌大分割放疗的部分照射+加速大分割治疗模式、大分割放疗的毒性管理和乳腺癌放疗的指南推荐回顾了乳腺癌大分割放疗的规范和进展,指出高效低毒始终是肿瘤治疗的目标,精准快小的放疗是乳腺新趋势。

围绕学科融合 医工创新的大会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放疗大咖在主会场及九个分会场进行充分的交流和经验分享。与会同行就近年来肿瘤放疗特别是放射治疗与免疫治疗学科融合发展、医工交叉、人工智能助力的现代精确放疗技术革新等多个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西部暨泛珠放疗已展现欣欣向荣的学术之光,唱响了肿瘤放疗的区域合作典范之作,为我国肿瘤放疗的学科发展画上浓墨而又重彩的一笔。

多年来,西放协会和泛珠协作组秉持团结、协作、发展的宗旨,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地区和大中华泛珠江流域地区构建学术交流和多中心临床协作的平台,探索区域合作研究的机制,对促进区域内放射肿瘤学事业的发展和学术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放射肿瘤学科力量和诊治水平提升,已成为活跃在中国放疗学术行业的区域性合作的典范 。

本着 “学科融合,医工创新” 宗旨,在总结多年临床协作研究成绩基础上,将继续倡导区域协作研究和规范临床新技术的应用,推动和开启更多的区域性多中心研究项目, 促进大中华西部地区和泛珠区域地区放射肿瘤学术合作进一步增强,为广大放射治疗学医技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使专业人才资源整合效应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为中国放射肿瘤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卢泰祥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石梅教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若峥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韩春教授。

点评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申良方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朱小东教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折虹教授、陆军军医大学李建军教授。

左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伍钢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孙世良教授、澳门镜湖医院萧光莉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涛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活动

福建省肿瘤医院吴君心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赵仁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王卫东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韩亚骞教授进行讨论点评

四川省肿瘤医院张德康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勤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席许平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交流

绵阳市中心医院杜小波教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马代远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邬蒙教授主持本环节学术活动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荣清教授、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陆合明教授、海南省肿瘤医院林少民点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西部放射治疗协会
西部放射治疗协会
四川省西部放射治疗协会
278文章数 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