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大运动开始,众多领导人、高级干部受到波及,越是身居要职,就越容易被卷进去。
而在开国将帅中,粟裕比较特别,他既没有被下放劳动,也没有被监禁狠批,那十年间他还出席过几乎所有的人代会、党代会、军委扩大会议,地位甚至比1958年后至1966年之间还略高一些。
为什么许多元帅都陷入了漩涡,大将中也不乏被整倒的人,粟裕却可以得到特别对待呢?
当然,要说粟裕完全没受冲击那也不对,大运动期间军事科学院中也贴出过“打倒叶、粟、王”的大字报;还有人在京西宾馆成立过关于粟裕的专案组,要调查所谓的“通外”问题;在国防工办,也有人喊过“打倒粟裕”的口号。
如此种种,曾经也给粟裕造成过一些压力,但是好在他每次都能顺利过关,为何如此呢?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是粟裕早已离开了实权部门。1958年,粟裕被彭老总、聂帅等人狠批,失去了总参谋长职务,此后就退居二线,专门搞军事研究、教育。
这种偏于幕后的工作,没什么实际权力,不会跟别人争权夺利,也就没有那么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二是毛主席对粟裕的保护。两人的感情极为深厚,1929年红四军七大后,毛主席不再担任总前委书记,心情烦闷的他提出离职休养,粟裕就带了一个连保护他的安全。
这段“警卫员”生涯连续三个月,粟裕也成了毛主席杰出的“学生”。在后来的战争进程中,粟裕打出众多耀眼战绩,主席也不吝于对他的赞美,尤其是淮海战争后,毛主席多次说过“粟裕在淮海立了第一功”、“粟裕是人才、将才、帅才”。
1954年粟裕担任总参谋长就是毛主席亲点的,粟裕在回忆录中说及过此事:当总长是毛主席坚持才确定的,主席当时还讲,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是要大家支持我的工作,主席对我非常爱惜。
而在1958年粟裕被批的军委扩大会议间隙,毛主席也找到了萧劲光,说粟裕是好人、并不是只为私的人,这其实就是主席在表态。萧劲光将毛主席的话传达到大会上,成功保了粟裕过关。
即便后来粟裕不再担任要职,毛主席仍旧对他的军事能力赞不绝口,1961年英国蒙哥马利访华,毛主席与之交谈时就说道:这个仗是粟裕指挥的嘛,本来局势还不成熟,他们硬是吃下去了,很好。我的这些战友中,属粟裕最会打仗,他也是湖南人哟。
大运动时期,如果有人想批粟裕,毛主席这里肯定是不会批准的。大家也都知道毛主席对粟裕的喜爱,这就是最好的保护。
三是周总理对粟裕的重视。作为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周总理也是非常清楚粟裕的能力及秉性的,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结束,粟裕虽然过了关,但他仍感到很大的压力,不知自己将会被调到何处任职。
此时周总理就来宽慰,告诉他不要有思想负担,中央很快就有新的任命下来,让他做好继续为人民服务的准备。
这次谈话的最后,周总理坚定地告诉粟裕:你不要有太多顾虑,无论谁要把你调出北京,我都不会签字同意。这番话就代表着事情不会再恶化下去,粟裕心里那块大石头终于落下。
大运动开始后,周总理也一直关照粟裕,1967年3月,周总理专门找到粟裕说:现在各方面都很困难啊,国防工业已经瘫痪了,你对军事也是熟悉的,过去支撑一下局面吧。随即粟裕担任了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这样粟裕就处于周总理的直接保护之下了。
粟裕也没有辜负总理的期望,他多次亲临一线指导工作,也在部门内坚决与动乱分子作斗争,让国防工业保持稳定建设。
由于粟裕不配合那些动乱分子,对方就想要把粟裕打倒,周总理得知消息后召集国防工业成员质问:谁说粟裕就是“二月”的成员?站出来!
总理连喝三次,没有人敢应答,事后也没人敢再攻击粟裕了。1970年1月,国防工业军管小组解散,此时各个部门都乱得很,粟裕不管调往何处都可能有危险。
周总理干脆就把他留在了国务院业务组,这番安排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是林总对粟裕的观赏。林总和粟裕是解放军中极其耀眼的“双子星”,两人在战争年代都贡献巨大,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1958年粟裕被批,林总没有半句攻击之语,反而在会后安慰了粟裕。1964年,粟裕写了一首诗: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何计百万千。遍体伤疤堪自勉,此生聊可慰诸先。
已经主持军委工作的林总得知后,又找粟裕谈了一次心:你以后多去部队跑跑,有什么问题和意见,都可以向我提,面谈、打电话、写信都可以。
林总这番话,让粟裕激荡不已,随即他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改成“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大运动时期,林总就是主力之一,他没有去批反而保护粟裕,这是粟裕没受到什么影响的重要原因。
粟裕对林总也是有感情的,九一三后林总成了被批的对象,但对于这种会议,粟裕能不去就不去,实在推辞不过,他也不发一言。有次别人要批林总的“短促突击”战术,粟裕还发了火。
说起来,粟裕就是古人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人,他在大运动时期自己没怎么被批,并且还想尽办法去帮助别人。
1967年他的老部下陶勇去世得蹊跷,他到处奔走,为陶勇正名;军事科学院有人要冲击宋时轮、钟期光,粟裕一面把材料压下来,一面多次请示周总理,最终让两位老部下过关;
1970年交通部彭德清下落不明,此时粟裕已在分管交通部门的国务院业务组工作,他得知消息立马上报给周总理,在总理的多次过问下,彭德清最终复原了工作......
粟裕在自己有限的权力下,尽可能地帮助了每一个人,奈何他自己的问题却难以解决。在晚年他多次给中央写信,希望撤销1958年扣在头上的“帽子”。
可奇特的是,即便叶帅、邓公都同意了,此事一直都没有落实下来。1984年粟裕病逝,而他彻底平反是在1994年,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