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陈历杰”将我们设置为星标,从此不失联!
这些年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外在发生的事可以串起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在转身面对这一次次“不敢”后,看到光,得到力量的旅程。
——李一诺《力量从哪里来》
6月3日,因为好友赵老师一家的邀请,有幸和在东京访学的李一诺老师有了见面深谈的机会,因为一直关注一诺老师的“奴隶社会”公众号和视频,对她的“一土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也是深有共鸣,所以,对于这次见面对谈的机会也很珍惜。
见面之前,我花了两天时间把一诺的畅销书《力量从哪里来》认真阅读了一遍,并回看了她多场直播,尤其是她和《臣服实验》的作者Michael Singer,以及和妈妈一起做的答疑会印象深刻。
印象中,不管是视频还是文字,一诺的真实、大方、自然让我印象深刻,就像她和Michael的对谈,尽管聊的是关于生命本质与心灵安顿等偏灵性的话题,但是两个人的语言都非常落地,深入浅出,不装不端,直击心灵。
而真正见面,一诺的“不装不端”则更是让我如沐春风。她穿得很家常,素面朝天,见面也非常随性,嬉笑怒骂,随感而发。
但一旦回答问题呢,则很快调整到专业的状态,认真的倾听,准确的共情,犀利的分析,以及跳脱框架的解法,让人眼前一亮。
我准备简单记录一下自己的提问与收获,希望对读这篇文章的你有所启发,并且安利一下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你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的。
01
孩子到底要不要参与各种培训班和上国际学校?
这次家庭聚会也来了住在附近的几位中国家长,都是IT精英,对孩子的教育也很上心。她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选择问题。作为在日华人,是选择传统的公立教育,让孩子更好适应日本社会,还是选择“塾”(补习班),让孩子考上偏精英的私立学校,或者选择国际学校。这是很多家长的困扰。
一位家长问:小孩小学,现在犹豫要不要大量给他报补习班。也不知道以后到底在哪里上大学,到底以后孩子在日本,中国和美国哪个国家上大学比较有竞争力?
一诺(记录大意):首先,与其考虑孩子以后去哪上大学,不如想想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一旦孩子具备了激情、好奇心和专注力等品质,其实他学什么都不会太难,你也根本不需要担心他以后的生存问题。反而,对于大学的实际意义,我是存疑的。不管哪里的大学,其实教授的很多东西都不见得真的有用,只是作为找工作的敲门砖有意义。
所以说,与其盯着要考哪个大学对孩子进行功利化的培养,不如回归教育的本质,你希望孩子具备怎样的品格与能力,这些才是会让孩子真正能够赢在未来的要事。我个人反对应试培养的培训班,因为这并不能真正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反而有可能破坏孩子的兴趣。
家长追问:那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专注力呢?
一诺:其实孩子天生都有这些特质,家长要做的更多不是培养,而是不去破坏。比如你的孩子在专注投入地做一件事情,父母能够不去打搅就是一种尊重与鼓励。家长需要有观察力,去观察孩子的状态。看到孩子的情绪,可以带着好奇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的陪伴其实比什么培训班有意义多了。
个人领悟:一诺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她真的很坦率,也说出了目前家长普遍的育儿焦虑其实说到底还是家长自己的修行,因为育儿即育己。你不太可能给孩子你自己没有的东西。我的咨询经验也告诉我,很多孩子的问题说到底还是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给孩子一个安全有爱的家庭环境,比现在就焦虑他要去哪里上学要重要很多。
作为一个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名校都学习过的过来者,我完全理解一诺为何说大学没啥大用。当然,一诺的起点较高,自我学习能力也很强,所以她可能更有资格说这句话。而我的体验是,大学教育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去到一个好的大学,遇到好的老师,可能会点燃你的某些灵感,但前提还是你已经具备了开放的心态和良好的内驱力。不然,你很可能会丧失动力。就像现在清华北大的不少学生存在的“空心病”,本质上还是缺乏内驱力和生命力所致。以前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读书,是恐惧和压力驱动,一旦压力不再,反而丧失动力。这其实很可悲。这里我想引用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关于孩子教育的两段话,振聋发聩——
“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平和与专注力。平和的根本是知道自己被无条件地接纳和爱着。所以,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根本,孩子在世俗世界里需要做的事情就不难。就好像我们如果希望种子能发芽生枝,开出美丽的花,需要做的不是研究花有几片花瓣,需要怎样组合在 一起才能成为一朵花,而是照顾好种子,浇水施肥。做到这些,花自然会美丽开放。
当做好了根本,你就会发现具体问题怎么解决,其实答案都在眼前。就像前文所述,你如果放下自己脑子里的声音,听孩子在讲什么,那么就会发现他都告诉你答案了,你只要跟随,就不会做得太差。当然,难的是我们往往被自己脑子里的声音——“机器人”挟持,而听不见 孩子的声音。“
02
如何有效助人?
——学会臣服,活在当下
我问一诺的问题是关于如何更好地助人的问题,当然除了问题,聊得很嗨是关键,太喜欢一诺的幽默感与魔性笑容了
问: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还是很享受自己的工作的,有很多的心流体验。不过因为时间有限,收费也较高,所有能帮助的群体和人数都很有限。为了扩大帮助的范围,也开始运营社群,比如“心理能量提升营”,但规模目前只敢控制在50人以内,担心规模变大无法保证质量,自己也没法和群友形成更紧密的连接。但我看您的诺言社区规模够大,运行也很不错,您是如何解决助人的效果与规模的平衡问题的呢?
一诺:其实你有这个困惑我很理解,因为以前我也经历过。不过我最近突破了两层障碍,一是不要把自己当成拯救者,你不要觉得好像你的学员来找你就是冲着你一诺来的,好像助教的对接就没有你的对接有价值,无形之中其实把自己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当我放下了这份执念,充分信任助教老师,我发现她们把社群运营得很好,并且完全是义务的。
而另一层障碍可能是你希望对结果的把控,你希望助人更有效果,期待能够对团体的运营做好品质控制,从商业思维来说,这很正常。我也在麦肯锡做过十年,很熟悉这一套。但这种思维方式其实还是the second class(二流)思维,真正更本质的思维方式就像《臣服实验》的作者Micheal一样,他完全放下控制,选择臣服,全然相信生命之流会带领他走向适合他的方向。后面,他确实做到了。在商业上很成功,但是他还是那样的开放与谦卑。
如果你愿意臣服,那么就把手边的事情做好,当机缘来的时候,把握好机会,没有来的时候,做好当下,这样,反而在实际效果上可能更好地帮到他人。
个人领悟: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我们在助人的时候,还带着一个助人的“相”,其实我们就已经“着相”了。这样的状态,我们就很容易对过程或者结果有执着,而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心,平常心与清净心。
我觉得一诺提到的“臣服”,其实已经很接近这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状态了。因为很多因缘和合不是我们设计出来的,我们认为可以顶层设计其实还是源于我们的“妄念”,放下这份“妄念”,我们才能在各种无常中更好的享受过程。
正如一诺在办一土教育的过程中,有很多没有想到的困难,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有这么多困难,很可能就无法开始了。但正因为她选择了臣服,在接纳的前提下去积极行动,所以才有了坚持的“力量”。正如她在书里总结的——
“经历许多困难后,为什么这么多人还在坚持做梦,我想,可以用泰 戈尔的一句话回答:
我们生命中也有有限的一面,那就是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在消耗自我。但我们的生命中还有无限的一面,那就是我们的抱负、欢乐和献身精神。
我想,教育也好,人生也好,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人的生命中无限的一面。“
是的,人生是一个无限游戏,在一诺身上,我看到了“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身体力行,看到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知行合一,力量从哪里来?从臣服的谦卑中来,从行动的勇气中来,更从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寻中来。
感恩相遇!也感恩每一个给过我力量与支持的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