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经常会回顾自己当年的读书时代。
再对比现在,时常会感慨,我们那时候,高中升学率比现在更低,大学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为什么那时候的我们反而好像更开心,心理问题也更少呢?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一天只有五节正课,每天都还有一节自习。是真正的自习课,没有老师看的、可以自己随意安排的那种。
偶尔班主任会来看一下纪律,其他时候都是自己写作业。我作业总是很快写完,回到家就是和一群小朋友在外面疯玩到天黑到吃饭。
上中学的时候,城市里的学校都是没有晚自习的。那时候我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一家人做好饭,因为父母下班太晚。
小学高年级到初中时,我上学是要天天坐公交车的。从来没有父母接送的记忆。
我们那时候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周劳动课。到工地去打扫去码碎砖,到公园去种树,在学校里除草种花、到街道捡垃圾……每学期的劳动课都是大家非常开心的记忆。
去年回家,还专门去看了我们高中时代种下的青年林。现在都已经是郁郁葱葱,修了几条绿道,已经成为大家锻炼的场所。
那时候不提什么高中升学率,但我也清楚记得,我们当时六个初中班,升到高中只剩下一文三理四个班。
每一个班的规模也比初中少了近一半人,由60人变成40人。这样算算也就是不到50%的升学率,其他的人都上了技工学校,上技校的那些同学都早早进厂工作,现在生活也都不差。
那时候的父母好像也都比较佛系,能读书就读书,不能读书就工作。没听说谁家的孩子不工作也不上学在家啃老的。
我高中一样也没有寄宿,也不用上晚自习。寄宿的同学上晚自习也一样是没有老师在场的。全部靠自觉。
但高中晚自习都是非常安静的,不像现在,连大学生的晚自习都要老师看着了。
古语说:医不上门,师不顺道,道不轻传。
师者和医者的慈悲和知识,是无法施给不肯承接的人的。你非要硬传给他,只会招来误解和反感。
学习这件事,一定要是学生求学才有意义,学生也才有可能学好。而现在我们的学校,都是老师家长在求学生学。完全违背了教育的规律。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能够回归到学生求学的本源,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