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期“企业史研究”网易号选取《中共党史研究》在2000-2022年度所刊发的企业史文章,拟分上下两期刊发。选择标准围绕“企业组织、企业家和企业生长环境”三方面:①以企业组织为核心,涵盖了对企业组织制度、发展演变、经营管理、产权结构和会计制度等方面的研究;②以企业家为核心,对企业家、企业家群体和一般企业职员的群体研究,如企业家精神、职工运动、同业团体和商人经营活动等的研究;③以企业生长环境为核心,企业与外部环境(外部经济形势、国家经济政策、社会发展状况)的互动研究。
——曹宁
论文基本信息
1.《农工商联合企业的回顾与思考(1978—1983)》
作者:刘艳
摘要:1978年下半年开始试点、试办的农工商联合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冲击了旧的经济体制,收到了一些积极的经济效果。然而,由于受到旧有经济体制的限制、涉及的分工和利益调整复杂、农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以及政策倾斜不复存在,农工商联合企业并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尽管如此,它仍是还原改革开放面貌时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作为力图改变农业落后局面的一次探索,其初衷值得肯定。
——2015年第5期
2.《三线企业的搬迁对内迁职工生活的影响——以重庆的工资、物价为例》
作者:王毅、钟谟智
摘要:本文以重庆为例,依据大量的档案资料,从工资、物价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三线企业的搬迁对内迁职工生活的影响。本文认为:工资与物价同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在三线建设时期,与一、二线迁出地相比,重庆的低工资和高物价,直接影响着内迁职工的日常开支,使他们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针对这种情况,中共重庆市委及相关工业部门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导方针下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依据重庆地区的工资标准灵活调整内迁职工的工资福利,从而缓解了他们的不满情绪,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保证了三线建设在重庆地区的顺利开展。
——2016年第4期
3.《私营工商业改造中资本家“摘帽子”问题初探》
作者:叶扬兵
摘要:本文运用大量档案资料,探讨了私营工商业者为了摘掉资本家"帽子"而纷纷要求加入公私合营这一似乎众人皆知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的问题;选取几位工商业者及家属的发言记录,真实反映了背负资本家"帽子"给他们所带来的沉重精神压力;着力考察1955年10月毛泽东的郑重承诺与随后政府方面的初步设想这两个涉及资本家"摘帽子"问题的关键环节,进而阐释在高潮中摘掉资本家"帽子"似乎指日可待的原因。
——2016年第9期
4. 《上海小三线与皖南地方关系研究》
作者:李云、杨帅、徐有威
摘要:20世纪60年代起,上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备战、巩固国防的战略部署,先后在皖南建立了80个企事业单位,从此开始了上海小三线与皖南地方长达24年的关系。在此期间,安徽对上海的支援主要表现在土地、劳动力、建材和治安保卫等方面。上海小三线在发挥巩固国防作用的同时,对皖南地方的基础设施、工农业、文化教育以及现代文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同时,上海小三线人员与皖南民众之间存在着利益纠纷与矛盾,也有文化上的碰撞与冲突,但理解、接纳与融合仍是两地关系发展的主流。简言之,上海小三线与皖南各级政府、民众建立了良性的支援与协作关系。
——2016年第9期
5.《改革之初科技领域变革中的上下互动——以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为例》
作者:杜磊
摘要:改革之初,中央领导人相继对科学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等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受美国"硅谷"模式的启发,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在个别地方政府官员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由于当时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启动,这家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企业甫一成立,便遭遇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围困,最终在中央领导人的批示后,才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这家民营科技企业走过的路印证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体制外先行的变革过程,具备上下互动的变革特征。
——2017年第2期
6.《毛泽东时代国营企业内部日常权力关系的再探讨》
作者:李怀印、张一平、张春龙
摘要:本文利用对不同城市近百位退休工人的访谈,重新考察改革前30年国营企业内部的政治生活,重点探讨工厂车间干部与群众之间以及积极分子与普通工人之间的日常关系。本文质疑"新传统主义"理论在解释改革以前中国国营企业内部微观政治生活的有效性,认为干部与工人之间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庇护与依赖关系,但强调当时车间内部的日常权力关系也受到诸多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的制约。文章最后提出"单位社群主义"的概念,用来解读毛泽东时代国营企业的日常治理实践。
——2017年第5期
7.《天津解放初期工厂接管的历史实践与伦理意涵》
作者:符鹏
摘要:天津解放初期,中共面对工厂这一新的社会空间,创造了新的工作经验和组织形式。接管之前,中共对天津工厂的历史理解并不深入;接管之初,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组织准备也不充分,不断遭遇各种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面对这些不理想的状况,中共通过调整干部的工作状态,完善组织结构,理顺矛盾关系,逐步找到把握现实的实践契机。进而在每一阶段的工作中,渐次重组工作经验、组织形式与现实问题之间的互动与配合关系,从而解开不同层次历史实践中的结构性矛盾,将资本家、职员、工人及其组织形式推向中共期待的工厂民主建制方向。
——2017年第6期
8. 《外资企业改造过程中的清估工作——以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为例》
作者:张旭东
原文无摘要
——2017年第10期
9.《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同业公会——以北京旅店业同业公会为例(1952—1956)》
作者:彭南生、郑思亮
摘要:随着新中国人民政府的建立,同业公会即面临着协助党和政府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新课题。本文以北京旅店业同业公会为例,力图揭示同业组织是如何协助新政权进行改造及其自身的历史命运。1956年初,党和政府在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加速推进行业改造,引发了改造风暴,同业公会从组织会员进行思想动员到协助政府进行经济改造,发挥了重要的专业统战作用。但社会主义制度改造消除了同业公会存在的经济基础,改造中建立起来的互助组直接受政府领导,发挥着同业公会原本发挥的统战功能,加上中共意识形态的影响,协助改造者最终在改造使命完成后,其自身也走向了终结。
——2018年第3期
10.《生产组织、文教实践与主人意识——一九五三年天津工厂的秩序重建及其精神意涵》
作者:符鹏
摘要:1953年天津工厂从政治运动阶段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共塑造工人阶级主人意识的诉求,此时面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带来的结构性矛盾状况。为了应对多重维度的实践矛盾,工厂干部通过接纳和转化不同的经验和思想资源,寻求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文教实践方式。这种努力集中体现在发动劳动竞赛、组织劳动纪律教育和开展工人文艺实践。不过,不同的实践形式并未真正构成有效的配合和互动,由此引发新的矛盾状况。而中共对此的把握过度依赖阶级分析的眼光,同时对大机器生产的客观要求缺乏足够体认,因此,形塑工人阶级主人意识的努力面临内在的精神张力与实践限制。
——2018年第5期
11.《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土改中私营工商业者的心态》
作者:张晓玲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土改中私营工商业者的心态经历了由不满、焦虑、恐慌到怀疑、信任,再到最终兴奋的转变过程。心态的转变折射出中共在面对私营工商业者利益受侵犯时进行纠偏的决心和成效。显然,侵犯私营工商业者利益并非中共土改的题中应有之义,纠偏亦非权宜之计。中共上层政策的模糊和基层干部素质偏低是私营工商业者利益受侵犯的深层原因。私营工商业者心态变迁反映出中共面对政策失误时敢于承认、坚决纠正的作风,这也使中共最终赢得了民心。
——2018年第10期
12.《乡镇企业改制的社会历史学分析——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
作者:严宇鸣
摘要:在由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发展浪潮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不仅为地区经济作出卓越贡献,其集体所有性质更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得以抵御私有化冲击的重要凭借。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发展式微,不得不接受以租赁、转让、拍卖或股份制改革为形式的转制处理。这一变化是企业在此前经历一系列管理制度变革后的结果反映,其间各项具体制度调整虽不直接导致企业集体所有制即刻发生变化,但却在过程中不断放大行动者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张力,为后期乡镇企业所有制改制的一触即发奠定了社会基础。
——2019年第5期
13.《体制改造、认识转换与工会的再定位——一九五六年天津私营工业改造的历史实践及其精神意涵》
作者:符鹏
摘要:1956年中国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快速而又顺利,随后也出现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组织、物质与精神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企业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相互作用所形构的结构性矛盾密切相关。从1956年天津私营工业的改造来看,那些看似经由合营实践解决的资本家问题,实际上以公私双方的紧张关系重新显现,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公私共事关系的失度,更关涉合营过程中工会的再定位所引发的工人身心状态的结构性转换。与此相应,1956年工资改革背后包含的物质奖励诉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动了一种结构性的深度变化。
——2020年第5期
14.《社队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方式的探索》
作者:易棉阳
摘要:社队企业及其职工具有"亦工亦农"的特性,建立适合这种特性的职工收入分配方式,始终是社队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对这一课题的探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确立的工资制与工分制并行的分配方式,适应了当时工农业生产实际的需要;第二阶段所推行的工分制分配方式,迎合了农业集体化体制下生产队分配的需要,但并不符合企业实际;第三阶段所实施的绩效工资制,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队企业的发展。
——2021年第2期
15.《三线建设初期“厂社结合”模式的产生与推广》
作者:李德英、粟薪樾
摘要:本文在阅读第一手档案 文献和开展口述访谈的基础上,梳理 “厂社结合”模式的产生与推广,考察该模式诞生的历史背 景、为工农双方带来的效益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后出现的问题,以期从学理层面深刻认识三线建 设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2021年第4期
16.《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作者:萧冬连
摘要: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考察中国经济增长和体制转轨的一个重要事件。究竟有哪些因素推动了乡镇企业出乎意料的高速发展?本文从历史和机制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概括地说,乡镇企业的兴起是农民对城乡二元体制的自我突围;财政分权体制下基层政府有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长期短缺的经济和局部市场的形成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机会;计划体制的松动和双轨制的形成为乡镇企业从市场获取生产资料和融资提供了条件;充足而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是乡镇企业独有的两大资源优势;独特的经营机制和产权结构使乡镇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优势。上述各种因素的耦合,包括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结构性因素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机遇,成就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景观。
——2021年第5期
17.《一九二〇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作者:李国芳
摘要:劳工主义与发展工商业之间怎样保持平衡,迄今仍是国内外一个难解的困局。1920年初上海厚生纱厂到湖南长沙招募女工引发的广泛社会争议,就是这对矛盾在中国较早的一次爆发。其中,湘、沪两地知识人高擎劳动主义大旗,连连呼吁资方提高工人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工人福利待遇和劳动条件;资方穆藕初等坚信实业救国之道,认为对方所提要求根本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给予激烈回击;湖南女工对知识分子们"偏向"己方的言论并不理会,纷纷应募。本文将上述三方的不同面相及其缠斗置回历史现场,尝试揭示论争的深层次原因。
——2021年第5期
18.《社会主义改造中上海私营批发商转业外埠研究》
作者:詹伟鸿、王晓荣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上海私营批发商转业外埠,是本市转业出路狭窄和紧缩政策双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资金短缺的内地省市听闻上海批发商资金多且转业出路狭窄,纷纷到沪吸收批发商资金以发展地方经济。面对转业外埠,大多数批发商开始是惧怕的,但沪方认为转业外埠是可行之路,在两地政府的紧密合作和动员辅导下,有些批发商选择了转业外埠的“双重改造”之路。上海批发商转出和内地省市接收是在中央对私改造方针和沪方、接收省市、批发商“三方协议”基础上有序进行的,但在吸收人资比例、人事安排、财产清理、存货处理等方面也出现不少矛盾和问题。
——2022年第6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