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周恩来,除了想到他为中国人民、为国家、为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地工作外,就会将他与新中国的外交联系在一起。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兼任外长。他与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一起,制定出属于新中国自己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周恩来在外交中,集合实际情况,以其非凡的才能和独特的方式,领导开展对外交往,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一扫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并在国际上赢得广泛好评和普遍尊重。
作为新中国外交的领航者,周恩来被誉为“卓越的谈判家”、“最有才干的外交家”、“最有魅力的人”等等荣誉称号。周恩来用他那独特的魅力外交,让全世界认识了周恩来,让全世界了解了新中国。
新中国的外交理念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周恩来结合实际情况,协助毛泽东提出在不同的国际形势认知下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并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特有的和平外交理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者,发起者和践行者。面对当时国际形势,各个国家的社会体制各不相同,因此如何在与其建立外交上和平共处,如何加深合作与交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非常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策略。
周恩来在与各国建立外交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28日,周恩来与印度领导人共同倡导这一原则。1955年的亚非万隆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而该宣言正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蓝本的,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和赞许。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签订《联合公报》,同样写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说明美国尽管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同样认可这一原则。1976年后,在中国与世界上其他七十多个国家共同发表的文件中,都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此原则还被应用到一个又一个的中外条约,已经成为中国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周恩来不仅一直提倡、践行五项原则,还会灵活变通。在1963年12月,周恩来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提出了“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处理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这就是周恩来结合实际情况,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适用于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外交。
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现在为止,仍旧作为国家处理国际事务所坚持的原则,坚定,永不动摇。
繁杂的外交事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身兼国家总理和外交部长,长期需要处理国际事务和外交事务。哪怕到了1958年之后,外交部长一职由陈毅担任,周恩来还是需要继续领导外交工作。一直到1976年,周恩来去世,他才算是真正放下了国家的外交事务。
从新中国成立到周恩来去世,这27年的岁月里,周恩来亲身经历了每一次重大外交活动,并屡次在处理复杂的国际事务中,展现出高超的智慧和外交天赋。
新中国作为一个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推翻了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各国,纷纷没有第一时间与新中国建立关系。而新中国的头等大事,也必然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结盟,寻求苏联在经济上、技术上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为了顺利结盟,国家主席毛泽东亲自率领代表团出访苏联,周恩来留守北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苏联终于同意援助中国。毛泽东发电周恩来,让其赶赴莫斯科统筹条约事宜。
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当即召开会议,了解之前与苏联谈判的详细情况,并进行分析。周恩来认为应该避免与苏联方面的矛盾,抓大放小,集中精力解决关键性的问题。于是周恩来连续几天做出一份中苏结盟的草案。苏联方面对此较为满意,于是在2月14日,两国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签订的符合中国愿望和主权的友好条约,非常具有历史意义。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周恩来外交案例中的经典,是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时刻。在会议上,周恩来充分展现外交智慧,成功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让外国人看到了一个热爱和平和有责任的中国形象。
周恩来的外交魅力多次让对手折服
周恩来除了有着高超的外交智慧和谈判手段,更让人钦佩的是他还有这独特的个人魅力。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那些谈判桌上争锋相对的对手,在与周恩来的交往接触后,都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尽管美国代表杜勒斯咄咄逼人,但是周恩来依旧不慌不忙,以礼待人。在杜勒斯回美国后,美国代表团的副团长史密斯完全折服于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下,他通过与周恩来拥抱的方式,还表达自己的友好,既遵守了杜勒斯所说的“不许与中国人握手”的命令,又向周恩来表达自己的钦佩和友好。
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用“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的演讲,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友谊。当时菲律宾的外长评论说:
“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的时候的朋友。”
周恩来就这样一次一次地让对方折服。
另外,周恩来在外交上,尤其是在对亚非拉国家的外交上,充分展现出平等的品质。因此,这些国家至今还记得周恩来过去的光辉事迹。
1960年11月,中国与古巴建交不到两个月,古巴领导人格瓦拉率团出访中国。在写两国公报的时候,因为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作为东方大国,经常帮助亚非拉那些贫穷国家,因此古巴领导人坚持要写“古巴感谢中国无私援助”的字句,而周恩来坚决不同意,周恩来认为各国间的援助都是相互的、互利的,国与国之间是平等的。
回到古巴后,格瓦拉向全国人民做广播,讲述了中国和周恩来的深情厚谊。
1972年的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历史上重大的事情。尼克松曾回忆到,周恩来给他的印象是他始终镇定自若,从未失态。在一次次与周恩来的谈判过程中,永远不会看到周恩来为了达到目的或是强迫对方作出让步,而提高嗓门,或是敲桌子,又或是扬言要中断谈判。这个共产党的总理就一直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对待着对方。
而尼克松对周恩来的人格魅力非常钦佩,在一次晚宴上,还贴心地亲自为周恩来脱掉大衣,这也成为中美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结语
周恩来的智慧、学识、品德,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会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美国的基辛格博士曾这样评价周恩来:
他是在我60年来的公职生涯中,遇到的最有魅力的人。
如果您读到了最后,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