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49年,陈正清为毛泽东和侯波夫妇拍照,毛泽东调侃:不能这样站

0
分享至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毛泽东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话音刚落,一个年轻的姑娘不顾危险将身体探出墙外,为毛泽东拍下了一张正面的照片,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记录下了那个隆重的历史场面,这个人就是有名的“红墙摄影师”侯波。

(图|老年侯波)

“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中间”

侯波,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据不完整统计,在毛泽东生前公开发表的700多幅照片中,仅她一个人拍摄的就达到了400多幅。

像我们所熟知的《解放全中国》、《开国大典》、《毛泽东畅游长江》等皆是出自侯波之手。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用自己的镜头真实地记录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辉煌历程,带我们解到了不一样的伟人风采、走进了镜头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之中。

(图|徐肖冰 侯波)

1949年3月,侯波突然接到上级任务,要她去香山协助徐肖冰等人,完成毛主席在各项活动中的拍摄工作。

那时候的侯波已经进入了北平电影制作厂当起了照相科的科长,在延安工作了那么多年,她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照相的,毕竟那是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

自从与丈夫徐肖冰结了婚,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侯波开始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学会了很多冲洗和摄影的技术。

23岁时,侯波被任命为了长春一家电影公司的摄影科长。随着工作的需要,拍摄难度也更加复杂了起来,在困难中成长的她变得越来越优秀,也幸运地获得了这样一个为毛泽东拍摄的机会。

那段时间,毛泽东每天的工作大都是召开各种会议,或是召集各党派人士畅谈国事,而侯波的职责就是负责拍摄毛泽东在各项活动中的照片。

5月的一天,侯波、徐肖冰和陈正清一同陪毛泽东接见一个苏联代表团,在一片愉悦的气氛中,会谈也终于结束了。

见毛泽东送走客人了,几人也开始一如往常般地转身收拾起了行李,准备收工。突然,身后传来了毛泽东的声音:“你们辛苦了,每次来我这里都行色匆匆,我想跟你们说话都没机会。来,今天不忙,大家坐下认识一下。”

听到毛泽东的邀请,侯波的心顿时沸腾了起来。要知道,这段时间虽然毛主席已经成为了他们镜头里的常客,但是每次活动一结束,都是匆匆散场,他们与主席压根没有交流。

现在这种难得的机会就摆在眼前,几人自然是求之不得,立刻就围着毛泽东坐了下来。

待几人坐定,毛泽东指着徐肖冰开口:“你,我当然认识。你是延安培养出来的摄影师,为我们拍过不少照片,这位女同志我是初次见面。”

看着毛泽东询问起了侯波,一旁的徐肖冰赶忙介绍:“她叫侯波,是我爱人,也是从延安出来的。”

毛泽东微笑着看向侯波,继续说道:“好,延安出来的是喝过延河水、吃过小米饭的,你要好好为人民服务。”侯波轻轻地点了点头,毛泽东又接着问道:“你家是哪里的?”

“家是山西夏县。”侯波应声回答。毛泽东继而轻轻地点了点头:“山西是个好地方,关云长就是夏县人,武艺高强,人又忠厚。”

毛泽东幽默随和的几句话让众人不再紧张,聊天的氛围也瞬间轻松了起来。谈话间,李银桥端来一盘水果,毛泽东招呼着让几人吃,自己却拿起一支烟抽了起来。

吸了一口烟,毛泽东又回忆到:“山西那个地方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不小的作用......陈赓也在山西打过几个漂亮仗,后来国民党想占据这里,不抗日反倒和八路军摩擦,陈赓火了,一生气就把他彻底收拾了。”

看着毛泽东对历史记得如此清楚,还能侃侃而谈的样子,几人对毛泽东也更加崇敬了起来。

谈的兴趣正浓时,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突然喊着“爸爸”小跑出来,一头钻进了他的怀里,毛泽东抚摸着李敏的小脑袋瓜,眼睛里全是对女儿的宠爱。

(图|徐肖冰 侯波 毛泽东)

看天色也不早了,几人为了不打扰毛泽东休息,便顺势站起来向毛泽东告别。毛泽东见几人要走,便提议到:“来,咱们大家照张合影吧!”

三人喜出望外,陈正清机敏的拿起照相机,要给毛泽东和侯波徐肖冰先拍一张,他利索的安排两人一左一右站在毛泽东两侧,就要开始拍。

毛泽东一见这样的次序安排,立刻说道:“不行,不能这样站,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

不由别人争论,毛泽东就主动地站到了侯波旁边,陈正清一手按下快门,一张珍贵的合影就这样永远地定格了下来。

艰难拍摄《开国大典》

9月,整个中央都在忙着新中国成立的事宜,侯波也在中南海忙忙碌碌地拍摄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场面。

(图|叶子龙)

一日,侯波被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叶子龙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叫到了办公室。叶子龙率先开口:“侯波同志,这么一段时间出入中南海给中央领导同志拍照,对中南海也熟悉了吧?”

侯波直率地回答道:“还可以吧,同事们都很关照,我的任务不就是拍照嘛!”一旁的杨尚昆搭话:“拍照片可不是件小事,主要是为中央首长的活动留一份档案,也关系到国家领导人的形象问题。”

没等侯波答话,杨尚昆切入了主题:“大家都说你工作很细心,摄影技术也很好,组织上决定把你调进中南海来,专门负责给领导人拍照,包括各种活动和生活照,当然主要还是以毛主席的活动为主。”

听了杨尚昆的话,侯波也终于明白了此次叫她来的目的,她轻轻地点了点头,继续听杨尚昆说下去。

“我们打算成立一个摄影科,由你来当科长,以后慢慢调配人员。我们已经和电影制片厂打过招呼了,领导同意你来,你看你还有什么意见?”

能到毛泽东身边工作,侯波自然是一万个愿意,二话没说就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既然组织上要调我到中南海工作,我服从分配!”就这样,侯波成为了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且一干就是十几年。

在她为毛泽东拍摄的众多照片中,对她来说最具有政治意义的就是《开国大典》。

虽然在她众多作品中,这张照片无论是构图还是光效都并不完美,但是作为在开国大典上唯一一个登上天安门的女摄影师,这张照片却成了她一辈子最珍贵的回忆。

大典前夕,侯波和丈夫收到了中央要他们上天安门城楼的通知,由徐肖冰负责拍摄电影,侯波则负责照片部分。

10月1日一大早,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庆典的队伍就开始源源不断地往天安门广场汇聚,一杆杆红旗迎风飘扬,汇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十分的壮丽夺目。

下午两点多,中央举行的第一次会议结束,各位国家领导人也都乘坐着汽车赶往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

此时的侯波正端着她那台只能装12张底片的相机,焦急地等在天安门城楼上。就在她等的手心都快要出了汗时,播音员举着大喇叭喊道:“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

伴随着一首《东方红》,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缓缓地迈上了台阶。为了抓住好的镜头,侯波只能一边倒退,一边寻找着拍摄的最佳角度,调整焦距和光圈,拍完一卷又要赶忙换下一卷。

每按一次快门,侯波都慎之又慎,生怕因为她的失误,浪费了当时可以说是十分稀缺的胶卷,错过了一些宝贵的画面。

在《东方红》第三遍奏完时,毛泽东和众位领导人也正好站在了天安门正当中的位置。那时候天安门城楼前的围栏只是覆着琉璃瓦的矮墙,为了拍到一张毛泽东的正面照片,摄影师们也不得不冒着危险把身子探出矮墙。

毛泽东的说话时间短,侯波为了选取合适的背景只能尽力地将身子往外探。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句话说出口的那一瞬间,侯波瞅准时机按下了快门。

这一危险的举动也让她差点掉了下去,幸亏有人及时扶住了她。紧接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起,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广场上,礼炮齐鸣,台上台下的人们全都眼含热泪,庆祝着这一刻。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侯波内心也十分激动,她举起相机,将群众们欢呼雀跃的场面永远地留了下来。

那一天,毛泽东的精神特别的好,从下午到傍晚,他都在天安门城楼上不停地走动着,有力地向群众挥动着手臂,一只累了就换另一只,丝毫不觉得疲累。

侯波跟在毛泽东的身边,不停地抓取着毛泽东的宝贵镜头。见毛泽东走到了天安门城楼右侧,她便想拍一个带城楼的毛泽东侧身镜头,无奈因为空间有限,侯波怎么都找不到想要的角度。

在她努力后撤的时候,突然一只手抓住了她的衣角,在跟前说道:“你放心大胆取景吧,我抓住你。”一心寻找角度的侯波此刻也顾不上看是谁,只是一个劲地往后撤。

终于她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角度,果断地将快门按了下去。拉着她衣角的人又开口不断地提醒到:“要小心,要小心,别摔着。”

收回身体的侯波听到关心,不经意地扭头看了一眼,这才发现原来一直在旁边帮她的人竟然是周恩来总理,心里顿时暖暖的,轻声向他致了谢。

过了一会儿,侯波又将身体伸向护栏外,陈云见状上前抓住她的衣服:“我来帮你,赶快拍。”

在毛泽东与人山人海的群众打招呼时,侯波又不顾一切地侧身在护栏外抓拍着毛泽东的神情,彭德怀又多次提醒到:“小心!小心!”

顾不上危险不危险,侯波的心思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毛泽东和其他开国元勋们的精神风采之中去了。她不断地变换着角度,侧身、端着、站着,只为将最好的画面定格下来。

因为拍得入神,摄影师总是会不经意地挡住群众观看毛主席,不少群众提出意见:“你们挡着我们看不着主席,快离开吧!”

为了不影响群众,侯波和其他摄影师只能尽量地去蹲着,只有拍照时才会站起来,一拍完就又得赶紧蹲下去,十分的辛苦。

虽然拍摄工作十分的艰难,但是侯波却没有一声抱怨,甚至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能拍摄开国大典,是历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是党和人民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每次谈起拍摄开国大典时的场景、看到她拍的照片在某家报纸上登出来,她的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尽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以后要经常回来看我”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十多年,侯波为毛泽东拍下了许许多多反映他真实生活和工作情况的照片,捕捉到了许多珍贵的永恒瞬间。

虽然毛泽东曾告诫过她:“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你要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人民”,但是每次随毛泽东外出,看到那些有意义的场景,侯波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偷拍或抓拍下来。

为了捕捉这些镜头,侯波还曾闹出了一个笑话。一次,毛泽东去河南农村视察棉花丰收的情况,棉农和官员们见毛泽东来了,一个个全都高兴地围在他的身侧,侯波也被完全的阻隔在了视线外。

看到如此温馨的场面,侯波忍不住地想记录下来,但无奈人群已经将毛泽东围了个水泄不通,她根本就捕捉不到毛泽东的身影。

看见堆积成山的棉花,侯波便想着站在囤积的棉花上去,谁料,前脚刚踩上去,她整个人就栽进了棉花堆里。

正在与农民们热烈交谈的毛泽东听到侯波的尖叫声,忍不住笑出了声,对周围的人说道:“侯波掉进去了,快把她拉出来。”

后来侯波跟随毛泽东出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她也越来越能感受到毛泽东心系天下的胸怀,能体会到他对农民那深厚的感情。

每到一处,毛泽东都会询问百姓许许多多实际的问题:冬天能不能烧炕?暖和不暖和?粮食够不够吃?孩子们能不能上了学等等。

有时候与农民合了影,毛泽东还会嘱咐侯波,照片洗出来要给农民们寄一份来,不要辜负了他们的一片心。而他对百姓的这份关心,也全都定格在了侯波的镜头之下。

1957年,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在召开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会议上,通过了《莫斯科宣言》与《和平宣言》。

签字仪式上,各国记者都争先恐后的拍摄着现场的场景,由于个子低,前面的人一站起来,侯波连台上人的脑袋都看不见了。

就在她一筹莫展,四处张望着想办法时,一个法国共产党的好友向她招手,法国人拉过一把凳子,示意她可以从凳子下钻过去。

还没等她行动,一个胖胖的苏联记者抢先钻到了凳子下,但因为身材肥胖,被卡到了中间。等不及的侯波,扶着法国朋友一下子就跳到了桌子上,对着正在签字的毛泽东按下了快门。

这一举动引起了台上赫鲁晓夫的注意,不仅没有责怪,反倒还露出了赞赏的神情。

在众多毛泽东的照片中,还有一副最令人动容的,名为《毛泽东和顽童》,那是毛泽东在游完湘江后拍摄下来的。

照片中的毛泽东只搭着一条浴巾,赤裸的双腿上还沾着淤泥,坐在院落的门前他点燃了一支烟,大口的吸着。

几个小孩围在身边,毛泽东笑眯眯的问其中一个:“你吃的什么,能不能拿出来,大家都吃点。”小孩很调皮:“你猜,猜到了就给你吃。”

毛泽东笑呵呵地说道:“我猜不到,你给我跳个舞吧。”小孩很大方,当场就跳了起来,毛泽东一脸慈爱地观赏着,嘴角一直挂着笑容......

1961年,跟随了毛泽东12年的侯波突然收到了调职通知,这让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十分的不舍。

临走前她眼含热泪地向毛泽东辞行:“主席,我要走了,我在您身边工作了十多年,您一直很关心我,但我总觉得自己工作不称职,没干好。”

毛泽东也有些伤感:“你在我身边工作了十多年,不容易啊!你做了很多工作,我知道你很辛苦,李银桥他们都和我说过,你拍的那些照片有登在报纸上的,群众很喜欢,这就是成绩嘛......”

听着毛泽东的话,侯波的眼泪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毛泽东安慰道:“人是有感情的,可是你也不要难过,以后经常来看我。出去以后好好干,有困难回来找我,也可以给我写信......”

就这样,侯波离开了中南海,结束了这份她喜爱的工作,也再没机会回去过。后来侯波生病,毛泽东还特意寄去一首为她写的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后来,侯波和丈夫将他们一生创作的电影、摄影作品全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将所有亲身经历的历史都传给了下一代,让革命的精神代代相传,赤诚的信念永不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暴龙历史记
暴龙历史记
用心解读历史的厚重与庄严
4397文章数 2102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