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6年1月“忏悔者”爱德华在伦敦去世,
韦塞克斯重臣哈罗德继承王位,随即就引发了一场关于英格兰王位继承权的争夺。
来自诺曼底以及挪威等地的军队开始向英格兰进发,哈罗德在约克附近击败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之后,挥师南下和诺曼底公爵威廉交锋,最终威廉击败哈罗德征服了英格兰。
这场战役史称黑斯廷斯战役,而对英格兰的征服则称做诺曼征服。
作为诺曼征服中最具有决定性的战役,黑斯廷斯战役早已为人所熟知,关于英格兰王位继承权的争夺是此次战役最终爆发的主要原因。和内部相对团结一致的诺曼底相比,黑斯廷斯战役爆发前的英格兰矛盾重重。
哈罗德和兄弟托斯蒂格在1065年反目,被剥夺伯爵爵位和领地的托斯蒂格投靠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这也让哈罗德失去了自己最有力的帮手。而由于封建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相对较低,因此英格兰在兵役制度、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等方面都要落后于诺曼底。再加上军队统帅个人能力以及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能力的高低,
最终使得战役胜利的天平偏向了诺曼底。
一、哈拉尔大战告捷
此时的英格兰两面受敌,哈罗德不得不随时警惕来自南北两方的袭击。
不过在哈罗德心中,来自诺曼底的威胁显然更大,他在距离诺曼底最近的苏塞克斯(Sussex)和肯特(Kent)两郡布置了重兵,整个夏季都在守卫海岸。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戒备后,英吉利海峡对岸迟迟不见威廉军队的踪影。
在军队的给养即将耗尽,民兵服役期满也需返乡收麦之际,
哈罗德于1066年9月8日下令解散在这两郡驻守的军队。
不过就在哈罗德解散南部军队的当天,连战连捷的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就来到了英格兰,他带着一支有300到500艘长船的舰队横渡北海,和托斯蒂格在泰恩茅斯会合,其船队随之进入亨伯河口(Humber)。
9月19日,哈拉尔三世的军队在里卡尔登陆,兵锋直指英格兰北部重镇约克(York)
。而诺森布里亚伯爵莫尔卡和麦西亚伯爵埃德温率民兵前往约克附近迎击北欧军队。9月20日,双方在富尔福德门(GateofFulford)展开了激战。有关于此战过程的记载并不多,《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有所提及。
而根据《挪威列王传》中所述的情况来看,
埃德温和莫尔卡将军队布置在了乌斯河(Ouse)和一片沼泽地之间,
两军阵前隔着一条小河。而这条小河也成为了一条天然屏障,它帮助英格兰人阻隔了哈拉尔三世和托斯蒂格的挪威军队,也为自己争取到了加强防御的机会。
战争开始后,莫尔卡伯爵率领手下士兵攻击挪威人阵线的最薄弱处,
他将托斯蒂格所率领的右翼的一支军队逼向了沼泽地,给了这些北欧人严重的打击。不过随后装备更加精锐的一支北欧军队向莫尔卡伯爵的部队进行了攻击,英军两面受敌,损失惨重。
紧接着,哈拉尔三世命令右翼的一支军队包抄英军后方
,切断了埃德温伯爵和莫尔卡伯爵之间的联系,挪威人不断压迫英格兰人的防线,埃德温伯爵的很多士兵都掉进了乌斯河中。原本装备和人数就不占优势的英格兰人无法抵挡北欧人的进攻,最终英军士兵伤亡殆尽,
而埃德温和莫尔卡伯爵逃离战场,
约克城落入哈拉尔三世之手据估计,来到英格兰的挪威人总兵力大约有8000人
,其中5000人参加了富尔福德门之战,其余3000人则留守里卡尔。而此战双方的损失都十分惨重,挪威方面大约伤亡1200人,英格兰人更甚。《挪威列王传》中这样描写道:“富尔福德的沟渠被死尸填满,北欧人踏沟渠而过,鞋子竟能不被沾湿。”可见这场战争的血腥与惨烈。
二、哈拉尔被射杀
而这可能也直接导致在黑斯廷斯战役中,诺森布里亚和麦西亚两大伯爵领地无法为哈罗德提供有效的兵力支援
。击败埃德温和莫尔卡后,哈拉尔三世在托斯蒂格的要求下没有洗劫约克城,他们在当地补充了给养,和城中的人达成了协议,约定第二天在约克城东部的斯坦福桥(StamfordBridge)交付全部人质。
在挪威人庆祝胜利的时候,哈罗德正在率领军队赶赴北部战场
。这支军队的主力是近卫军,或称撒克逊伯爵卫队(Housecarls),他们是国王或贵族的武装侍从,主要由撒克逊以及丹麦人组成。9月24日傍晚,哈罗德的军队就抵达了距离约克仅15英里的塔德卡斯特(Tadcaster)。
这个行军速度令人吃惊,
哈罗德的军队平均每天行军25英里(40公里),在数天内就从200英里(320公里)外的伦敦赶到了约克郡。
当天晚上,哈罗德命令军队就地休整一夜。9月25日,哈拉尔三世以及托斯蒂格带领一部分军队前往斯坦福桥收取人质,而大部分挪威人还驻守在位于里卡尔的船上。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挪威人的一部分军队被布置在了德文河西岸,而大部分主力则在德文河东岸
。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斯坦福桥之战开始的时候,挪威人的军队是分成两部分的,并未集结完成。
据《挪威列王传》中所记载,
在9月25日这一天,天气非常炎热,挪威的士兵脱掉了头盔和皮甲,
只拿了盾牌和战斧、长矛等武器。就在这时,哈罗德国王率领军队出其不意的向毫无准备的挪威人发起了进攻。英格兰军队的突然出现让挪威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根本没想到哈罗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能赶到约克。
哈拉尔三世一方面派人从里卡尔的船上求援,
另一方面他命令手下的军队组成一个环有“盾墙(ShieldWall)”的密集方阵
,前排布置有长矛兵和弓箭手,以此来抵挡英格兰人的进攻。顾名思义,盾墙就是士兵们将手中的盾牌叠在一起,组成一道类似墙体的坚固防守的阵形。
实际上在中世纪时,盾墙这种简单粗暴的密集结阵已经取代了组织系统严密的罗马式军团成为中世纪主流的步兵战术
,这种密集阵型在对抗步兵和骑兵时都有良好的效果。对骑兵军队来说,盾墙不仅是天然的障碍物,这种阵形还可以和长矛结合起来,给骑手以及他的战马带来很大的杀伤,在这时也是如此。
虽然英格兰军队在人数上占有优势,同时没有穿戴盔甲让挪威人缺少防护,
但是密集的盾墙阵还是让英格兰军队的多次进攻无功而返。
但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挪威人疲态尽显,而英军士兵的佯装败退也让挪威人的盾墙防线出现了缺口。英格兰人抓住机会冲散了挪威人的盾墙阵,同时哈罗德命令骑兵对挪威人的侧翼进行了迂回包抄。
哈拉尔三世在乱战中被一支箭射中喉咙,这位伟大的挪威国王随即便宣告死亡,
挪威军队的指挥权落到了托斯蒂格手中。而在这时,哈罗德国王向托斯蒂格提出了和平的愿望,哈罗德许诺将诺森布里亚再次赐予托斯蒂格,不过心存芥蒂的托斯蒂格拒绝了自己哥哥的建议,双方再次拉开阵势准备开战。
此时有传说称,
哈拉尔三世手下大将埃斯泰因·奥瑞(EysteinOrre)率领全副武装的挪威增援部队从里卡尔赶到战场
,他们迅速投入到了对英格兰人的战斗中。奥瑞的军队也确实给了撒克逊人一定的打击,挪威人称这次反击为“奥瑞的风暴(Orre’sStorm)”。
不过经过长途跋涉,这批挪威军队也早已精疲力尽,他们不得不脱下盔甲、扔掉盾牌以减轻负重,但他们不久后也被哈罗德的军队所击溃,奥瑞和托斯蒂格都在此战中阵亡
。挪威人溃不成军,全军覆没。
哈罗德取得了斯坦福桥战役的胜利,他和哈拉尔三世的儿子奥拉夫达成了和平协议。
后者被允许带领残存的挪威军队离开英格兰,
同时奥拉夫也向哈罗德保证,挪威人将永不再踏上英格兰的土地。
此战挪威人损失惨重,来时的上百艘战船此时只有24艘返回了北欧。斯坦福桥战役也是英格兰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之一,从那之后,英格兰再也没有遭受到北欧人的真正威胁。
实际上在面对挪威人入侵的时候,埃德温和莫尔卡并没有背叛和哈罗德的同盟,
他们确实对北欧侵略者进行了拼死的抵抗。不过在威廉入侵英格兰的时候,这两位伯爵并没有为哈罗德提供有效的兵力支援,这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一种说法认为,埃德温和莫尔卡在斯坦福桥战役中兵力损失惨重,
他们无法在黑斯廷斯战役时给哈罗德提供足够的士兵。另一种说法则表示,哈罗德得知威廉登陆后,随即迅速率军启程返回南方。而埃德温和莫尔卡的军队几乎没有配备战马,这些步战民兵无法跟上哈罗德的行军速度。
总结
实际上通过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
哈罗德从200英里外的约克返回伦敦用了5天的时间,行军速度为40英里/天;
而从伦敦赶往大约60英里外的黑斯廷斯却用了8天的时间,每天的行军速度不到8英里。有说法认为,这可能是哈罗德在尽量放缓行军速度,以等待各地后续援兵的到来,而埃德温和莫尔卡的军队可能也在其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