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尽太平事,不肯俯首见苍生。”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些天天喜欢拿当代年轻人开涮的“爹味”媒体人,再合适不过了。
前两天看到一篇时评文章啊,针对如今年轻人去寺庙上香的现象越来越多,进行了一番说教,说年轻人不该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神佛上,结尾一句“年轻人不该不上课不上班只上香,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
原谅我心理承受能力不太够,看到这种酸臭味的毒鸡汤,我只想吐。我很想问一问这个作者,你从哪里得出来的“年轻人不上课不上班只上香”这个结论的?你在寺庙门口蹲点做过统计?问那些来上香的年轻人,是否失业?是否在读?如果你没做过这样的统计工作,你这不就是胡说八道得出来的结论嘛?
说来,笔者身边去上过香的朋友,还真不少,他们无一不是认真生活的。有创业者,有996的打工人,也有终日泡在实验室的研究生,他们去寺庙上香,无非就是换个地方放松下心情,顺便寻求一点精神寄托,希望自己付出有所回报,慰藉一下心灵罢了。我相信广大读者朋友,也没有谁是这位作者说的“入戏过深”。
再说了,去寺庙游览,上柱香,也算是给维护寺庙等文化场所,贡献一点点绵薄之力,算是一种各取所需了。这位作者,要是真的有勇气和本事,你敢去蹲点那些动辄捐数十万香火钱的香客,质疑他们的钱是否干净嘛?拿年轻人开涮,算什么本事?
“比如,一位考生祈祷考研上榜,则必然有另一位祈祷者要落榜,这种矛盾又该如何平衡呢?这也凸显了此一行为的现实荒唐性。”真正荒唐可笑的,是这段话的逻辑,可以暴露写这段话的人内心是多么狭隘,见不得别人好。
以笔者为例,笔者考了研究生三次,其中第三次,是边做着繁忙的工作,在通勤一小时的地铁上挤时间复习看书,我相信广大研友,都和笔者一样有过这样起早贪黑为了一个好结果而努力的过程。复试之前,我也曾经去某个道观烧过一炷香,期待自己可以梦想成真,我什么时候想过和我一起备考奋战的人就应该落榜?
我自己付出了这么多时间和心血,我去祈祷个上岸,寻求个心理安慰,我这还有错了?你说必然有一位祈祷者落榜,那抱歉,我只是希望我自己的努力可以换一个好的结果,我并不希望别人结果就很差,相信绝大多数研友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
所以,你内心秉持着这种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见不得别人的好,是你自己的事情,别把其他人想的像你一样心胸狭隘。每一个努力的人的最朴素的愿望,就是期待自己有一个好的结果,得是多缺心眼的人天天想着自己好了别人就该倒霉?
至于动不动引用苏轼的名言,居高临下教育人,我倒是觉得,你可以适当去补点历史课,对比一下贬官后的苏轼和同一时期北宋庶民的生活境遇,就知道这种话术多么荒谬。
所以啊,这些编辑们要意识到一点,当代年轻人面临着的内卷与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奋斗,也没人愿意当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脱下了长衫,也不见得就能立刻扭转境遇,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坎坎坷坷需要去面对,用自己的方式,上个香,寻求个慰藉,招谁惹谁了?一些混子,硬茬不敢碰,干货拿不出,就会站在高位指手画脚,真的是欠骂。
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拿当代年轻人开涮的人,要记住一点,这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机会,绝对不完全是你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把你扔在今天的毕业求职者中,就你这点熬酸臭毒鸡汤的本事,还想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做梦吧你。
笔者有幸也近距离接触过许多德高望重的大学问家,可以这么说,真正在自己领域内有一番建树和成果的人,是绝对不会天天对年轻一代各种挑刺,相反,会抱以非常大的理解与期盼。比如秦晖老师,年过七旬,近距离接触之后,给我一种老顽童的亲和感,和他交流中,他总是对我们这些晚生后辈抱以欣赏。
而那些天天对年轻人说三道四的,无非就是一群老顽固混子罢了。他们从来不会去想着理解当下的现状,更不会去思索解决问题的出路,只会说些让人反胃的毒鸡汤。
笔者刚看到批评年轻人上香这篇文章的时候,下意识爆了一句粗口。为了不吊读者胃口,还是在这里说出来吧:管好你自己就行,年轻人上个香咋了?又不是去你那儿shangfen(第二声),别管那么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