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半年损失过半,是不是一次失利?是时候说清楚了

0
分享至

一、毛主席密电: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

1937年8月,彼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放下党派之争,形成抗日统一战线,枪口一致对外。

为了支持抗日统一战线,我党军队全部编入国军序列,从大别山走出来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一部,改编为八路军129师,邓小平任政委。从此,刘伯承和邓小平二人密切配合,紧密合作,带领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抗日战争结束后,129师主力部队以及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的八路军部队被改编成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邓小平任政委。

到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发展至42万人,下辖5个野战军纵队,各二级军区所辖独立旅多达10个,并且拥有炮兵和工兵部队,可谓是兵强马壮,实力位居全军之首。

从1946年6月到1947年7月,经过一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00多万,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敌我力量对比仍然悬殊过大,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依然面临很大的压力。

《孙子兵法》中说道: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意思就是,出击敌人必须经过的地方,攻击敌人必须防护的地方。

毛主席不愧为战略大师,他敏锐的意识到,只有迅速直插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带,才能打乱蒋介石的全面部署,为我军赢得胜利的转机。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和党中央提出了“主力打到外线区,将战争引向国统区”的战略方针,开始展开战略反攻。

遵照毛主席和中央指示,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调集晋冀鲁豫军区第1、2、3、6四个主力纵队共12.6万人,组成了第一批南征部队,大别山进发,史称刘邓大军。

大别山位于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自西向东绵延起伏270余公里,主脊为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南接长江,可威逼宁汉;北抵淮河,可俯瞰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逐鹿中原必争之地,也是蒋介石统治区的核心地带。

1947年7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运动至鲁西南一带,取得羊山集大捷,歼灭国民党军整编66师两个旅,在鲁西南站住了脚。

就在这时,毛主席的一封密电突然而至。

毛主席在电报中说:

“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指陈赓、谢富治--笔者注)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坚持,则两个月后胡军(指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笔者注)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这是一封“3A”级的绝密电报,毛主席在电报中使用了“甚为困难”这样的词语,这让刘伯承、邓小平心急如焚,这样语气严重的措辞在毛主席笔下十分罕见。由此可见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遇到了困难已经异常严重了。

情况确实如他们所想,陕北的形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蒋介石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后,集中重兵砸向山东、陕北两个解放区。陕北我军主力是彭德怀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人数仅有两万余人,而他们面对的敌人是国民党的胡宗南25万人的重兵集团,实力悬殊达到了十比一。

虽然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3次大捷,歼国民党军3个旅,但是敌我态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西北本就人口稀疏,土地产出较少,供养的部队有限。经过一年多的战争,陕甘一带的解放区已经到了赤地千里,经济破产,人口锐减的地步,几乎无力支撑西北野战军作战了。如果不能及时让敌人调动部队,那么等胡宗南解决彭德怀元帅的西北野战军之后转战中原,我军将可能面临全线溃散的局面。

刘伯承、邓小平深深感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对自己的期望,同时也明白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羊山集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刘邓大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伤亡一万多人。而且经过连日征战,部队早已疲惫不堪,急需休整。但是,刘伯承、邓小平更加明白,如果不能早一天插到大别山调动敌人,那么毛主席和彭老总的危险就会增加一分。

40多年后, 邓小平回忆起他和刘伯承看到毛泽东急电时的情形说道:

“看完电报后立即就烧毁了。当时, 我们真是困难哪。但是我们二话没说, 立即复电中央, 说10天后行动。用10天作千里跃进的准备, 时间已经很短了, 但我们不到10天就开始行动了。”

说到这里,,邓小平的话音略带梗塞, 不由地重复着一句话:

“当时, 真正的是二话没说, 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 ”

在跃进大别山的动员大会上,刘伯承、邓小平向全军传达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

“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吸引敌人向我进攻,这是一种多么伟大无私的奉献牺牲精神啊,与国民党军中山头林立、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部队,焉有不胜之理!

毛主席对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一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最差的是第一个,最好的是第三个。

那么,刘邓大军接下来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处境呢?

二、邓小平: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

在收到“3A”电报后的第九天,刘邓大军十二万人马便在100多公里的广阔土地上,悄悄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军事行动。

鲁西南与大别山相隔千里,此时正值八月,道路泥泞,暑气蒸人,大军经过连日苦战,本就疲惫不堪,加上后面又有国民党军十几个旅追击,面临的处境可想而知。然而,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原二野司令部军政处处长杨国宇将军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没有到过黄泛区的人, 是很难想象这里的情景的。这里虽然已成了一片死水, 但还是一片汪洋。除了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和偶尔从空中掠过的几只野鸭之外, 再也看不见什么别的东西。即使是无水的地方, 也尽是稀烂的胶泥, 前脚起, 后脚陷。”

为了快速通过黄泛区,刘伯承、邓小平命令部队将辎重丢掉,轻装前进。于是,大量火炮等重武器被遗弃在黄泛区,这直接导致了日后二野的攻坚能力不足。

蒋介石一开始对刘邓大军的战略意图摸不着头脑,他狂妄的认为解放军是在向南溃逃。直到大军穿过黄泛区,渡过沙河,继而向汝河逼近时,蒋介石才如梦初醒,反应过来刘邓大军的目标是大别山。

恼羞成怒的蒋介石撤掉了总指挥陈诚的职务,自己亲自飞到前线指挥,调集部队对刘邓大军进行堵截。

为了阻止我军过河,国民党军将汝河沿岸的船只全力收缴砸烂,企图将我军困在汝河北岸。当刘邓率军到达汝河时,前面的敌人火力阻击很猛,后面的追兵距离只有不到30公里,此时任何战略计谋都已经没有用了,只有短兵相接冲出重围,才能获取一条生路。

面对这种情况,刘伯承喊出了那句振奋人心的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开一条血路。

邓小平也命令部队:从即时起, 不分白天黑夜, 不管飞机大炮、枪林弹雨, 片刻不停, 强渡汝河。

前线指挥员则命令把所有步枪都安上刺刀, 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 看到敌人就打, 打完就往前插, 先头部队过后, 沿途不留一个敌据点和一个敌人。

就这样,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到第二天下午,刘邓大军终于全军渡过汝河,接下来就剩最后一道天险-淮河了。

8月的淮河水势无常,刘邓大军来到淮河边时,正值水位降低,部队竟然趟出了一条能徒步过河的水路。就在大军刚刚渡过淮河时,敌人几十万追兵就赶到了淮河北岸,但此时淮河水位突然上涨,敌人一下子筹集不到这么多船只,只能望河兴叹,无可奈何了。

邓小平后来兴奋地说:

“ 过淮河, 刘伯承去探河, 水深在脖子下, 刚刚可以过人。这就是机会呀!我们刚过完, 水就涨了, 就差那么一点点时间, 运气好呀。以前, 从来不知道淮河能够徒步过去, 就这么探出条道路来了, 真是天助我也!”

就这样,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行军,刘邓大军边走边打,连续穿越黄泛区、汝河、淮河等多道天线,行军一千多里,挺进到了大别山区。

毛主席得知消息后,欣喜地说:

“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来,革命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

进入大别山后,刘邓立即指挥部队进行战略展开,连续取得了张家店大捷、高家铺大捷等战斗的胜利,共歼敌3万人余人,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到1947年底,刘邓大军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以大别山为中心、方圆数百公里,下辖8个区33个县、人口达1200万的根据地,初步达成既定战略目标。

大别山根据地的迅速发展让蒋介石惶恐不已,此时他也顾不上派系之争了,连忙命令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亲自指挥对大别山的围剿。

白崇禧是桂系军阀首领,素有“小诸葛”之称,是国民党高层中为数不多的真正知兵的将领。

公允地说,无论是在红军时代、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都展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也曾给红军和解放军带来不小的麻烦。

毛主席因此评价白崇禧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就连一向高傲的林彪也不得不承认白崇禧是国军中最会打仗的将领。

白崇禧接手后,很快集结了第五绥靖区、第八绥靖区共14个整编师25万人的兵力,对大别山区展开了“总体战”。

所谓的“总体战”,就是改变了国民党以往单独的军事行动,而是实行党政军一元化,动员辖区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采用军事围攻、政治利诱的方法,以围攻和清剿相结合,正规军和地主武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围剿”,从而彻底摧毁刘邓大军的生存条件。

在围攻大别山的国民党军队之中,除了蒋介石的中央军外,还有不少是白崇禧从广西带出来的桂军。桂军的武器装备虽然比不上中央军,但是战斗力强悍,尤其擅长山地战,让我军吃了不少苦头。

白崇禧的狠辣计谋层出不穷,他还在大别山区实行“保甲联防”制,成立小保队。小保队大都是由地主恶霸、流氓地痞、叛徒组成,他们熟悉地形,专门偷袭我军的伤员和落单战士,而且手段残忍,对我军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当时军中甚至有句传言:不怕大部队,就怕小保队。

更大的难题是,大别山的群众基础并没有之前预想的那么乐观。

虽然红军时期我军就在大别山一带建立了鄂豫皖苏区,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在此后的十年间,我军由于种种原因曾四次撤出大别山。

每次我军前脚刚走,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武装就在大别山区队革命群众展开疯狂报复,大量革命群众和党员惨遭杀害,剩余的老百姓也心有余悸,不敢全心全意支持我军。

因此,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的斗争异常艰苦,几乎是无时不战,无日不战,敌我双方几十万部队每天都在大别山周旋,往往从这头跑到那头还没喘口气,又被敌人逼得从那头跑回这头。部队中红四军的老战士甚至说,大别山的艰苦程度超过了当年的西路军。

为了打破敌人的“总体战”,刘伯承、邓小平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分兵作战,成立前指(前指挥所)和后指(后指挥所)。前指继续留在大别山内线作战,后指则撤到淮河以北的外线作战。其实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按邓小平的话说,是“打掉一坨,还有一坨”。

在任务分配上,刘、邓二人意见出现了分歧。刘伯承认为自己是兵团司令,理应留在内线作战。但是邓小平考虑到刘伯承年纪大,又是全军的主心骨,坚持让刘伯承带中原局机关去淮河以北,于是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分兵后的两个多月,是刘邓大军最为艰难的时期,也是最能体现邓小平伟大风格的时期。他说:“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兄弟部队在各大战场上的胜利就越多些!”

邓小平这种一切为全局着想的伟大胸怀,为了全局敢于“啃硬骨头”的崇高精神,激励着每一个战士。

1948年2月,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刘邓大军撤出大别山。自此,历时半年的大别山军事斗争结束。刘邓大军从出发前的12万人,减员至不到6万人,而且重武器基本全部丢失,实力受到极大削弱,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恢复过来。

三 理解了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意义,方知毛主席的高明

那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半年后又撤出,且损失惨重,实力遭到极大削弱,为何仍然说跃进大别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1.攻其所必救,减轻华北解放区压力

虽然在华东战场我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是敌我力量仍然悬殊过大,国民党军集中了70万重兵,而我西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加起来才20万,面临的压力十分巨大。

而且解放战争长期在内线进行,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消耗巨大,几乎陷入枯竭。邓小平就指出:“拿晋冀鲁豫来说,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农民的鸡、猪、羊看见的都不多了,路上的树也少见了”。粟裕说的则更直白:“山东的水都快喝干了!”

与之形成的对比的是,蒋介石却拥有一个完整不受损失的大后方来供应作战。在国民党军的压力下,我军连续放弃了苏中、苏北、鲁南等解放区,身后只剩几十个县可以回旋,余地太小,急需打开局面,而关键突破口就在大别山。

纵观当时全国战场,蒋介石在山东和西北部署了94个旅的兵力,而在中原只有23个旅,两头重中间轻。

刘邓大军跃进到大别山后,蒋介石为了保住“老巢”,急忙从山东、陕北战场抽调了40个旅的精锐来支援作战,这样一来,华北解放区的压力骤减,粟裕等人能发挥的空间就更大了。

2.以进对进,拉开战略反攻序幕

早在解放战争开始支持,毛主席就已经计划好了战争进程:开始第一年是内线作战,也必须在内线作战,歼敌120万以后,转入外线作战,也必须是转入外线作战。

解放战争第一年,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17万,完成了预定的作战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的较量中,我军已经摸清楚了国民党军的底细,那就是士气普遍低下,战斗力不高。即使是整编74师这样的美械王牌师,只要我军准备充分、战术得当,也是能吃下的。

既然如此,为何不以进对进、以攻对攻呢?刘邓大军的主动出击,采取的就是这种策略。

刘邓大军直插到大别山后,与豫西的陈谢兵团8万人、豫皖苏的陈毅、粟裕的华野18万人呈“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将战线从黄河南北一下推进到了长江北岸,前移了一千里,使蒋介石后方大受震动。

虽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遭受到了重大损失,但是在这种“以攻对攻”的战略下,全国各个解放区都拉开了反攻序幕。我军内线与外线紧密配合,六个月共歼敌75万,使国民党从战争进攻转入全面战略防御,继而又转入分区防御,最后走向覆灭。

毫无疑问,这就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也足以证明毛主席决策的高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品点历史
品点历史
品一点历史,聊一点人生
67文章数 45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