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气球”爆火引发了很多有趣的讨论和想象,有专家就想出了一条妙计——制造10万个气球,挂上炸弹,让它顺着西风带飘到美国去,便能对美国产生极大的威胁力。
这条计策看上去很高明,但是否可行呢?笔者是历史领域创作者,自然要先从历史的维度来讨论这个问题。事实上,早在1944年日本人就这么干过,他们制造了1万个高空气球炸弹,计划飘到美国空袭。
这些气球炸弹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美国是否深受其害?
气象专家想出的空袭妙招
1941年12月7日,日军不宣而战对珍珠港发动偷袭。为了报复日本,美军制定了一项空袭东京的计划,该计划由空军中校杜立特负责,故又被称为“杜立特空袭”。
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率领轰炸机群从距离日本600多海里的航母上起飞,对东京、横滨、横须贺等地进行了轰炸,随后飞往中国。但由于燃料不足,飞行员在中国沿海地带跳伞,绝大部分人得到中国军民救助。
杜立特空袭对日本造成的损害并不算大,但美军能空袭本土的能力却引起了日本人极大的恐惧和愤怒。为此,日本屠杀了中国沿海地区大量普通老百姓和几个被俘的美军飞行员。
此外,为了扫清西海岸美军对日本本土的威胁,日本海军决定集中力量攻取战略要地中途岛。在随后爆发的中途岛海战中,日军惨败,海上优势被逆转。
尤其是所罗门岛战役后,盟军反攻连连得手,相继攻占马绍尔群岛、塞班岛、关岛,突破了日本的外围防线,美军的超级轰炸机B29开始成为日本上空的常客。
早在杜立特轰炸时,日本就想袭击美国本土进行报复,无奈实力有限,一直未能实现。在本土空袭已经成为常态后,不可一世的日本人心中的怒火更加难以压抑。
杜立特空袭场景
所谓病急乱投医,日本开始寻找各种奇异武器攻击美国。在这种背景下,一名叫荒川秀俊的气象专家上书政府,提出以气球炸弹袭击美国本土的设想。
这一建议引起了日本首相小矶国昭的重视,他很快便召见了荒川秀俊,并批示相关官员论证气球炸弹的可行性。
根据荒川秀俊的长期研究,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带大约1万米左右的高空,有稳定的由西向东的气流,可使气球由日本直达美国。如果制造数量足够多的巨大氢气球,挂上高爆燃烧炸弹,就能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轰炸美国的目标。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与本文开头那位专家提的方案有些相似?
长期以来日军大本营苦于找不到报复美国的方法,对荒川秀俊这个极富想象力的计划非常赞赏,于是日本便启动了以空飘气球轰炸美国的“飞象行动计划”。
氢气球要飘到美国,必须稳定在一定高度,利用该高度的稳定气流飘过去。但气球白天受太阳照射后体积膨胀并上升,晚上冷却后下降,气球上下浮动就有可能被风吹往别的区域。
不得不说,荒川秀俊这个气象专家还是有两把刷子,制定了十几个方案经过试验后确定了控制气球飞行高度的方法:
在气球吊篮上装上30个2-7kg的沙袋,当气球低于9000米时,便利用大气的压力作用将固定沙袋的螺栓解脱,依次抛出沙袋,使气球上升。当气球高于11600米时,便将气球球囊上的一个阀门打开排出部分气体。
今天,控制高空气球高度的办法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升级。
日本气球挂载的炸弹
荒川秀俊还计算出,气球炸弹平均可以以193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经过48小时便可以到达美国上空,因此他还给气球安装了定时装置,以确保将炸弹在美国领土上爆炸。
荒川秀俊的试验取得了成功,日本很快便投入了生产。
制作气球的原料据说是以雁皮树的树皮加工而成的具有很高韧性的特殊纸张,在经过柿油的浸泡后,纸张的孔隙被封闭,获得了很好的密封性和抗水性。这种纸张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大量辣椒进行长时间浸泡,才能增强强度。
最终制作出来的气球直径为10米,能负荷300千克重量。为了生产气球,需要宽广的场所和大量劳动力。为此日本将大量电影院和大型相扑馆改造成生产工厂,发动妇女和儿童参与生产。
1944年11月1日清晨,日军开始在国内几个地点放飞气球,每个气球吊篮上装有150kg常规炸弹和2枚小型燃烧弹。
日军总共制造了1万个气球,但放飞并非易事,需要30个人力经过30分钟到1个小时的准备才能放飞一个,而且还要等到有特定方向的风力才能放飞。经过几个月时间,日军陆续放飞了9000多个。
被拦截的日本气球炸弹
日本气球炸弹空袭美国效果如何?
从放飞气球第一天起,日军便开始关注美国的报纸和收音机,试图从新闻报道中了解气球炸弹最终产生的效果。
在日本首次放飞气球炸弹两天后,美国海军一支海岸巡逻队在加利福尼亚的海边发现了一些破碎的气球纸片,上面还有日文。这些物品被交给联邦调查局,不过一开始并未引起重视。
接着美国西部地区山火频发,当时这一地区正是旱季,山火非常容易蔓延,美国西部地区防卫司令部的威廉波准将到处救火,被弄得疲于奔命。后来又有人报警称山火发生时还有爆炸声,美国组织消防和气象人员调查后却找不到原因。
1944年11月4日,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山区小学组织学生出去游玩,学生们发现树枝上挂着一个巨大的白色物体。好奇的学生上前拉动了绳子,炸弹随即爆炸,造成5名学生和一位教师死亡。这也是日本气球炸弹造成的唯一一起伤人事件。
美国一开始不清楚气球的用途,以为日本空投间谍在搞破坏,派了大量特工在森林中蹲守,但一无所获。气球炸弹虽然没给美国造成太大的实质性伤害,但却让美国西部的民众人心惶惶,将气球称为“乳白色魔怪”。
随着西部海岸线发现的气球碎片越来越多,同时更多的人听到了爆炸声。美国还曾成功拦截了一个气球,这时美国调查人员才回过神来,猜想是日本搞了大量气球炸弹。
但这些炸弹是从哪里飘来的呢?美国科学家找到一袋气球炸弹抛下的沙子,通过对沙子成分的分析推断来自日本本州岛沿海地区。随后,美军又派B-29飞机进行高空侦查,找到了部分日本放飞气球炸弹的场地,进而查明了西部一系列怪象的原因。
美国军方对气球炸弹进行了评估,结论是袭击是分散的、漫无目的的。由于美国地广人稀,这点炸弹不会造成太大损失。但如果日本将燃烧弹换成其它恶性传染病毒,美国将会遭受重创。
为了应对气球炸弹轰炸,美国严密封锁了媒体,禁止报道气球炸弹相关新闻,以淡化其影响力。此时正紧密关注着美国媒体的日本人却没有等到任何消息,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都是如此。
日本气球飞行路线
一开始日本专家以为是气流发生了改变,立即对气球进行了升级,安装上无线电追踪装置。但那个年代技术还很落后,气球飘两天后便没有信号了。日本情报人员试图通过在美国西部的日侨打听消息,但他们早已经遭到传讯和拘禁,与日本国内中断了联系。
日本人开始怀疑气球炸弹的效果,信心开始动摇,放飞的气球也渐渐减少。1945年4月,由于气球放飞场地遭到美军轰炸,加上日本已经缺乏制造气球的原材料,气球炸弹项目被迫停止。
据统计,大部分气球因各种原因在中途坠海,只有10%到达北美。
其中造成最严重破坏的是:一个气球击中了华盛顿邦纳维尔电力管理局的高压电线,导致电力被切断。巧合的是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正好用到这条电线,工厂因此而停工了三天。
美国捡到日本的气球炸弹后进行了修复,后来还想用同样的方式报复日本,但效果同样不佳,甚至有的气球飞到盟友英国那边。
二战结束后,美国将气球炸弹计划的制定者荒川秀俊送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判处7年监禁。
如今气球炸弹项目是否可行?
再回过头来讨论专家提出的气球炸弹项目是否可行,答案应该是很明显了,因为有前车之鉴。
首先,今天的气球与当年日本使用的气球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今天的气球无非就是制造材料更先进,搭载设备更先进,使用气体更加稳定,这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气球飞到美国的成功率。
今天的气球与以前的气球都无法自主飞行,靠的是气流带动,所以也就无法实现精准投弹。气球炸弹有可能吹到别的国家,引起外交纠纷甚至遭到群殴。而且即便飞到美国,如果不区分民用和军事目标无差别轰炸,会引发道德危机。
其次,高空气球成本并不低,并非像专家所说的1万块钱一个。气球如果充氢气很难保证成功率,可能大部分要在中途坠落,所以得充氦气。而去年氦气的价格已经上升到400多一立方,此前被击落的气球体积达到1万多立方,光充氦气就要400万元。
可以证实这一点的例子是,去年9月中科院曾公开招标采购过一个平流层气球,中标价格是316万元(未标明体积)。另有网友表示为景区开发的系留氦气球价格更是高达千万级别。即便按300多万的价格计算,气球炸弹也毫无性价比可言,我们有其它更好的选择。
最后,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研发出了能飞到27000多米高空U-2高空侦察机,上世纪80年代苏联为了拦截美国的间谍气球甚至专门研发了一款平流层气球截击机。这足以证明飞机能够飞到与气球同样的高度。
只是一两个气球飘过来没有必要专门开发一款武器。假设大批量的气球飘过来,人家稍加改装便能用飞机将气球拦截在西海岸以西的海洋上。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就目前的状况而言,高空气球主要用途是侦察,改成武器的可能性还是比较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