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纪念苏珊·桑塔格诞辰90周年 | 疾病、死亡与创作

0
分享至

1933年1月16日,苏珊·桑塔格出生在纽约曼哈顿的妇女医院,开启了她潇洒又充满理性批判的一生。

“不死性”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3000年,是“文学”的精神内核及所有严肃写作者心照不宣的秘密领地。桑塔格终其一生都在捍卫它:她不停地阅读、被吸引、另辟蹊径;她变换角色、立场与气质;她通过描绘死去的名家来讲述自己,进而重塑写作、文化与审美标准。

《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修订版)》一书讲述了桑塔格捍卫严肃写作的一生。今天是苏珊·桑塔格诞辰90周年,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以下几段文字,发现这位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传奇作家的精神魅力,感受“最后的知识分子”的道德主义。

苏珊·桑塔格:

精神与魅力(修订版)

[德]丹尼尔·施赖伯(Daniel Schreiber) 著

郭逸豪 译

2023年2月出版/89.00元

ISBN:978-7-5228-1187-1

最后的知识分子

1970年代末,美国的公共评论界和知识分子界发生了变化。在流行文化成为无所不包的现象时,学术出版界则开始了对文学、艺术和电影的严肃知识性探讨。在快速变化的媒体界,此前如此重要的纽约知识分子团体已逐渐丧失掉自身的重要性。而1930年代到1960年代时所维系的统一知识分子圈——当然主角不尽相同——当时已然不复存在。

桑塔格是为数不多的能在理论新时期依旧保持公共地位的纽约知识分子之一。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如她的散文一直所展现的,她极自然地相信自己的使命,一份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智识工作,结合艺术、文学、电影和政治,并将它带给读者。她完成了这项使命,将自己定位为巴特所悼念的那种法国式的知识分子和作家,她令人折服地糅合了智力与嬉皮士,而这种糅合被证明是符合不断变化的大众品味的。

新旧一代都能在她的思想和写作中找到公约数。她有能力在即将绝迹的“老派”纽约知识分子和学术机构的文化学者、符号学理论家以及解构主义者之间建起桥梁。作为这样的过渡人物,她成了新的怀旧对象,同时又是一名激励者,即一个旧时代的遗物,以及新时代的智识型媒体明星。

桑塔格经常使用“精神的生活(the life of the mind)”这样的固定搭配,它不仅意味着一种智识的生活方式,也代表着传统的精神生活。这在关于瓦尔特·本雅明的同名散文《在土星的标志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她不仅在其中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本雅明的收藏热情,并将其解释为一种对“快乐地理学”的沉迷,与她自己收藏图书的热情非常类似,而且她还讲述本雅明的一生都因为“太过聪明”而遭受“背信弃义的指责”。本雅明吸引桑塔格的首要品质就是他的“土星气质”,即他的忧郁,桑塔格对此深感认同。

她认为,忧郁之人因其与自身之间带有的自我意识和不宽容的关系,注定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文本来破译,同时为保证思考的可能性,会持有许多矛盾的立场。桑塔格在这篇文章末尾描述,本雅明是多么害怕自由职业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物种行将灭绝。讽刺的是,她设想本雅明作为“最后的知识分子”站在“末日审判”前,在那里解释他会捍卫精神生活直到永远。桑塔格因为她的个人经历而对“最后的知识分子”这个概念非常着迷,证据就是这篇文章最早是以《最后的知识分子》(The Last Intellectual)为题发表在《纽约书评》上。

向死而生

桑塔格后来这样描述自己的死亡经历:“某一刻你坐在小船上,下一刻你就坠入水中......但是,如果你陷入自己将要死去的想法,亢奋与恐惧就会同时存在。除了这些最强烈的体验之外,其他都是不真实的。所以人们会期待亲密的关系。一切都值得赞扬,甚至当你要被还原成残缺的肉体时,它会被切开,变得丑陋,遭受疼痛,感觉自己易受伤害。但它狂热、躁动、强烈。”在另一个地方,桑塔格称她的第一次癌症治疗为一场“大冒险——一场经历生病和死亡的冒险”。

桑塔格期望自己尽可能强烈地经历所有可能性,而这种需求在那些年中显著增强,正如戴维·里夫当时的生活伴侣、美国著名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所述,她曾经和戴维以及他的母亲一起居住在河畔大道的阁楼房中。在她治疗后的那段时间,一旦身体允许,桑塔格每晚都会外出,去歌剧院,和她广泛的朋友圈共进晚餐,或者去电影院和剧院。

霍华德回忆道:“桑塔格一直想处在事件最具深层含义的中心。”当同性恋亚文化和它的暗室、酒吧、性俱乐部在纽约成为潮流时,桑塔格表现得极为好奇,甚至夸张,为了能够进入一个叫“厕所”的酒吧她扮成了男人,因为女性无法进入。

伴随着这段密集的生活,桑塔格的创作也来到了新阶段。她的计划之一就是写下自己的疾病经历。她每周三次前往医院注射化疗药物,目睹了其他癌症病人的死亡。和现在一样,这种疾病在当时与许多神话和禁忌联系在一起,美国人还一直称它为“the big C”。这种情形经常导致病人们满足于个人的无知并听天由命,而不是积极地寻求更好的治疗。这迫使桑塔格产生了写作《疾病的隐喻》(1978)的想法。但在她实现这个想法之前,她先完成了《论摄影》的最后两篇散文,它们曾因疾病而中断。

苏珊 · 桑塔格(来源于Google)

《论摄影》的成功

《论摄影》最终于1977年秋出版,继“激进的时髦”时代之后,它为桑塔格赢得了名声的第二春,一个比桑塔格设想的还要大的名声。文集中的六篇散文视角多元、资料丰富,要对它们体现的智识作出总结几乎不可能。桑塔格从各种想得到的角度对摄影媒介进行了成功的分析。她因而探讨了监控探头中的影像和家庭与度假照片,以及战争或广告照片中夸张的美学表达。

桑塔格在文集的第一篇著名文章中断言,人类一直生活在“柏拉图的洞穴”中,比起真实的事物,他们更喜欢图像。柏拉图针对艺术的图像世界进行了论战,将其比作一种行为,人类在这种行为中只满足于真实世界在洞穴墙壁上的投影,而不去接触真实的世界。桑塔格言简意赅地说,柏拉图在面对图像的优势时迷失了。要对之负责的是摄影。摄影以“新的视觉密码”教导社会,从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发展为我们的“观看语法”,给予我们一种感觉,可以把世界当作一部“图像集”掌控在手中。如果有一条贯穿这些摄影散文的线索的话,那便是桑塔格的观点,即照片主要是消费文化的一种媒介,它让过去和现实变得可消费,并用图像取而代之。

桑塔格认为,摄影的作用是“最终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去柏拉图化”。如今,彻底区分图像和现实已愈发困难。图像“比任何人设想的都要真实”。它们将“矛头......转向现实”,并使“现实成为阴影”。因此,桑塔格在文集的最后对“图像生态学”进行了辩护,对她而言,它与“现实之物的生态学”一样是生活的必需。

“讽刺”并没有在桑塔格身上消失,作为曾部分依赖肖像照进行自我营销的年轻女作家,那时却将这种媒介当作分析批判的对象。或许我们可以猜测,正是由于桑塔格的个人经验,她部分由照片塑造的形象,她与自我认知的分离,共同导致了她成为一位细致的观察者,观察我们一般会如何与图像打交道。几乎所有的美国报纸和杂志都慷慨甚至热烈地评论了这本献给妮科尔·斯黛芬的书。即便是1960年代经常激烈批评桑塔格的《纽约时报书评》也称赞这本新散文集“才华横溢”,赞扬桑塔格的“清晰、怀疑主义和热情的投入”,认为“每一页......都以可能最好的方式就该话题提出了重要和令人兴奋的问题”,“有着令人崇拜的尖锐思想和直接表达,而且不失细致”。最终,《论摄影》不仅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年度二十大图书,还被授予“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以及著名的“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奖”。

(节选自《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修订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苏珊·桑塔格:

精神与魅力(修订版)

[德]丹尼尔·施赖伯(Daniel Schreiber) 著

郭逸豪 译

2023年2月出版/89.00元

ISBN:978-7-5228-1187-1

内容简介

对桑塔格来说,“最后的知识分子”的荣誉应该属于本雅明。《在土星的标志下》的末尾有一段令人十分动容的话,它不仅标志着一个个体存在于世的使命,更标志了知识分子时代的终结。这段话也是桑塔格一生的基调,她写道:在末日审判时,这位最后的知识分子——现代文化具有土星气质的英雄,带着他的残篇断简、他睥睨一切的神色、他的沉思,还有他那无法克服的忧郁和俯视的目光——会解释说,他占据许多“立场”,并会以他所能拥有的正义且超人的方式来捍卫精神的生活,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

丹尼尔·施赖伯(Daniel Schreiber),曾在柏林与纽约学习文学和比较文学、戏剧、斯拉夫语文学及表演学,并为《日报》(Die Tageszeitung)、《今日戏剧》(Theater Heute)、《星期五》(Freitag)和《法兰克福评论》(Frankfurter Rundschau)等撰写文章。目前生活在柏林。

译者简介

郭逸豪,法学博士,毕业于罗马第二大学,现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担任讲师,参与合译《柏林共和时代的德国法学》。

媒体推荐

施赖伯清楚地认识到,桑塔格是多么完美地经历了“流行与政治谈话”“马尔库塞和沃霍尔”“性和魅力”的时代。——《时代》(Die Zeit)

一部关于一位知识界明星敏感而又清晰的传记。——《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

通过纪念桑塔格的多个维度来捕捉她的一生和精神,无疑是项不朽的工作,但是……施赖伯却用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传记优雅地完成了它。——Brain Pickings(博客网站)

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这部传记帮助解释了为何桑塔格是一位喜好众多、极具天赋且吸引力至今不减的作家。——《哥伦布电讯报》(The Columbus Dispatch)

书籍目录

序 章

第1章 一个所谓童年的回忆,1933~1944

第2章 发明“苏珊·桑塔格”,1945~1948

第3章 学院迷情,1949~1957

第4章 巴黎,一段罗曼史,1958~1959

第5章 纽约的关系网,1959~1963

第6章 坎普,1964

第7章 先锋的风格,1965~1967

第8章 激进的时髦,1967~1969

第9章 镜头背后,1969~1972

第10章 半流亡,1972~1975

第11章 疾病的王国,1975~1979

第12章 最后的知识分子,1980~1983

第13章 小型政治,1984~1988

第14章 重返魔山,1989~1992

第15章 精神的先锋戏剧,1993~1997

第16章 生命与死后生命,1998~2001

第17章 他人的痛苦,2001~2004

— End—

策划:陈旭泽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介绍人文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
4460文章数 2407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