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中世纪,有一个别名叫做“欧洲的中古时代”。那时的骑士、贵妇最喜欢在高耸入云的城堡里举行宴会,觥筹交错间尽显彬彬有礼和美丽高贵。
然而这只是极少的一小撮人的生活状态,更加普遍的却是腐败专权的教士、阴冷贫困的乡村,甚至是瘟疫横行,国与国间充斥着抢掠与拼杀。
中世纪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欧洲历史走向的大事件,如诺曼底人征服英国、法国卡佩王朝兴起,以及缠绵不休的英法百年战争。
在这些刀光剑影之间,教会教皇和封建帝王始终屹立在权力的金字塔顶,基督教以神学统治欧洲,封建帝王则以王权御下。而在这种专制控制之下,向往独立、自治和科学的大学雏形却悄然诞生,给中世纪的欧洲染上了一抹文化的亮色。
英法百年战争
欧洲大学一路崎岖前行
11世纪的西欧,手工业和商业已经初具规模,城市也就此普遍兴起和发展。
那时众多的手工业者云集在城市里,他们为了自己的权益成立了互助性质的行会,而最初的大学也是建立在这种行会的基础之上。
其中师生关系的组合,也悄然地进入了行会的序列,而且力量越来越大,这就为后期大学的成立打下了根基。欧洲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成立于1158年,那就是意大利波伦亚大学。
这个大学的管理模式很有趣,它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说由学生掌握学校的行政管理权。而随后巴黎大学也应运而生,它有“世界大学之主”的美誉,巴黎大学开启了后世大学的管理模式,即它是以教师为学校的主宰。
巴黎大学
1168年,一部分据说不满巴黎大学歧视政策的英国留学生回到英国,他们创立了牛津大学,当然管理模式全盘照搬巴黎大学,因而牛津大学可以看作是巴黎大学的“分校”。
1209年,牛津大学部分学生因与当地居地发生纠纷而迁居剑桥。后来,一批巴黎大学学生也来到了剑桥,这样剑桥大学也就此诞生。
总体上看,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可以看作是法国巴黎大学的直系“后裔”。
德国直到14世纪才开始兴建大学,然而却是出手不凡。
在1348年建立布拉格大学后,1365 维也纳大学成立,随后海德堡大学于1386年、科隆大学于1388年、爱尔福特大学于1397年相继成立。
海德堡大学
维尔茨堡大学、莱比锡大学、弗莱堡大学、美因兹大学和蒂宾根大学也在15世纪相继建立。
当时的大学管理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即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英国、德国、丹麦、瑞典等国奉行以教师为主宰的管理模式。
而以波伦亚大学为首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大学则将学生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管理一切,甚至可以直接解聘教师。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成立可以看到,最初的执行者主要有两个,分别是教会和君王。
教会设立大学的初衷主要是培养神职人员,而君王、诸侯办大学的目的则是培养专业人员替他们管理政府事务。
教皇
因而最初的大学是由教皇和皇帝给予特许状才能够建立的,也就是最初的大学处于神权和世俗权力的双重保护之下,享受许多皇帝和教皇特许的特权。
早期的大学生可以免交赋税、免服兵役,为了规范学生的生活,大学建立了宿舍,纪律严明。
由于受到教会和君王的双重制约,因而中世纪欧洲大学里以灌输教会和当局承认的教条为主。老师没有授课的自由,而学生也没有学习的自由。
当时多数的大学都没有固定教室,因而上课的地点相当的“灵活”,教师授课经常是在酒馆、教堂或修道院里进行,考试也都是“口试”。
修道院
中世纪的大学不重视出身,贵族等出身名门者也不享受特权,教师都有权竞选校长或系主任。
在中世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如此平等的机构在当时极其少见。
所以,上大学同当神职人员一样,是许多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市民通过“读书做官”、借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争取打入上流社会的重要途径。
德意志的大主教、帝国诸侯尼科劳·封·屈斯就是通过在海德堡大学攻读法律,在科隆大学攻读神学,后来在巴塞尔宗教会议上担任红衣主教的秘书,最终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科隆大学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点
欧洲中世纪大学从12世纪开始兴起,到16世纪时已经达到80多所,成为一股教会和君王都极为重视并不断争夺的力量。
而在这种政教分离的夹缝中,中世纪大学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当时的鲜明特点。
当时的巴黎大学教授是从教会领取薪酬的,因而受教会的影响极深。而波伦亚大学的教授是从学生处获取薪金,因而更加自由一些。为了争夺对大学的控制权,教会甚至给出了许多特权。
诸如巴黎大学可以在校内设立内部法庭,内部实行自治,外人与学生发生诉讼案时一律由大学审理。大学有权颁发教学许可证,持证者方可上岗教学。师生有罢教和迁居的自由,这也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成立的主要原因。
牛津大学
大学的课程不断规范,到13世纪时,“文学”课程主要开设“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前三科称为三艺,后四科称为四艺。
法律课程分民法和教会法两类,民法以《民法类编》为法定教材,教会法则以《古氏法令》为课本。大学里上课的形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做笔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记笔记一直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唯一有效方法。
到17世纪为止,大学里的通用语言都是拉丁文。当时校内已经有学位制度,即有博士和硕士之称,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两者是没有上下之别的。
只不过是在波伦亚大学,将教师称为博士,而巴黎大学的教师则称为硕士,最开始是教师资格的认可而已。
巴黎大学
后来巴黎大学将修完七艺,适合当教师的毕业生通过考试授予硕士称号,以后这些毕业生才有资格在神、法、医学方面继续深造,修毕某一专科方可取得博士称号。
这样博士、硕士才有了高下之别,而学士当时指的是尚未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之前的在藉学生,当时并未成为独立的学位。中世纪欧洲大学最大的贡献在于造就和培养了一批科学家、哲学家和改革家,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他们中有实验科学的先驱罗吉尔·培根,“经院哲学之王”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家邓斯·司各脱,唯名论创立者奥卡姆,《十日谈》作者薄伽丘,以及宗教改革家魏克利斯和胡斯。
当然后来的哥白尼、塞尔维特、弗·培根、伽利略、哈维、牛顿等人更是威名赫赫,对人类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罗吉尔·培根
二元社会结构下的特有产物
由于中世纪人们普遍信仰基督教,教会对宗教的垄断实际上是对信仰和精神生活的垄断,然而那些世俗君王又怎么甘心就这样永远屈居人下。
因而中世纪的欧洲在教会和世俗君王的争夺中,成为了一个四分五裂、高度分权的社会,并且最终发生了著名的“叙爵之争”,由于这一战争的核心是争夺对教职的授予权,史称 “授职权战争”。
在这场争斗中,拉韦纳的法学者们站在世俗皇帝的一边,他们利用罗马法来反对当时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
而教皇派也从宗教会议和教规中寻找反对王权的法律武器,1075年,格列高利七世颁布《教皇敕令》,宣称只有教皇才可以废黜和恢复主教,而且还可以废黜皇帝。
格列高利七世
这样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同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并因此爆发了长期的战争。
最后筋疲力尽的双方只能妥协,于1122年缔结《沃尔姆斯条约》,将叙爵权分为神职叙爵权与世俗叙爵权,分别授予罗马教皇和世俗君主。
教皇独揽宗教生活,王权则退居世俗生活领域,这才彻底证实了教皇基拉西乌斯一世在五世纪提出的“双剑说”。
即一支剑象征着最高的宗教权力,由上帝交给教皇执掌;一支剑象征着最高的世俗权力,由上帝交给皇帝执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二元社会。
基拉西乌斯一世
这种划分一方面确定了教会在人类精神生活领域内的至高权威,另一方面又承认人类在世俗生活领域的相对独立性。
“双剑说”理论把中世纪社会从头到脚一分为二,从皇帝与教皇开始,以下则是国王与大主教、贵族与住持以至庄园主和教区牧师,可谓是泾渭分明。
欧洲大地上也由此产生了两类城市----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两类法律----世俗法和教会法,两类教育----世俗教育和神学教育。
帝权和教权之间的斗争与合作,不仅表现在教皇和皇帝之间,而且表现在它们的各级社会阶层中的追随者和同盟者。
教权
中世纪大学就是在这种王权和教权争斗的夹缝中,不断地左右逢源、投机取巧而发展起来。
由中世纪的大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它是用来培养为世俗诸侯服务的管理人员和为教会、修道院效忠的修道士的机构。
由于其积聚人才的特点,成为了罗马教廷和世俗君主服务的学术机构,更成为了一个“双面人”般的怪物。
参考文献
[1]张晓丹,试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学习与探索,1993.01;
[2]刘恩昕,浅析基督教和封建制对欧洲中世纪的影响,安徽文学,2018.1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